孩子
这是父母带着孩子来到诊所时常会出现的对话。
“请问小孩什么地方不舒服啊?”
“其实我也不知道,保姆说他又吐又泻。”
“请问吐了多少次?泻了多少次?多少天了啊?还有其他不适吗?”
“我们真的不知道,要问一下保姆,我也是刚刚才把他从保姆那儿接回来的。”
这其实是现今极为普遍的一种社会现象。年轻的双薪家庭,父母为了养家餬口必须双双外出为事业而拼搏,没有选择下唯有将孩子寄人篱下,让看护人代为照顾。当然,这并非什么大是大非的课题。我较为关心的是父母与孩子间的情感链结;父母愿意花多少时间发掘并瞭解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的一切?
孩子们毕竟还小,他们的健康还是需要父母们下功夫花心思去瞭解,并参与及承担的。若是将孩子生下后就不闻不问,将一切责任推在看护人身上,实为不健康。试想想,身为人父人母尚且无法为自己的亲生骨肉多付出那么一点,多瞭解那么一点,又如何盼着毫无血缘关系的他人全然付出?连自己都不在意的事,旁人又岂会帮着在意呢?
关心孩子的健康并非只是将他们带到诊所看医生而已。所谓的健康也并非侷限於生理上的健康,更包括了心灵与社交层面上的健康。脸书上看护人为孩子庆生切蛋糕的各种愉悅影像,无法代表着孩子们身心灵的真实发展。
今天父母若只凭着看护人脸书上表面的一切去瞭解孩子的发展,他日看护人也只会以脸书上孩子们表面上的开心快乐去敷衍父母。
建立情感链结及孩子们身心灵的健全发展没有捷径,愿意真心付出多少时间,就得到多少成果。再幼小的孩子也有情感上的需求,还盼望父母能多与孩子们相处,多参与瞭解孩子们的生活与成长。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文章来源:
星洲日报 · 文:吴奕品 · 2018.11.02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