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护线上

血糖稳就没事?肾脏已“无声受损”! 你不知道的糖尿病护肾盲区

一位60岁的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糖化血色素(HbA1c)高达10.2%,已进入第三期慢性肾脏病,尿蛋白指数偏高。卫生福利部南投医院副院长庄宗芳医生指出:“经过讨论后,我们决定调整治疗策略,将其中一种降血糖药物更换为具有肾脏保护作用的排糖药(SGLT2抑制剂)。”

在长达两年多的追踪期间,患者的糖化血色素稳定降至7.2%,肾丝球过滤率(eGFR)由33提升至40以上,尿白蛋白/肌酸酐比值(UACR)也从200降至约102mg/g,蛋白尿情形明显改善。不仅血糖控制获得良好成效,肾功能也呈现稳定甚至略为回升的趋势,成功延缓肾脏功能恶化。

庄宗芳医生提到,透过适当的药物选择与持续的医疗追踪,糖尿病患者的肾脏健康是有机会获得改善的,也提醒民众及早介入治疗的重要性。

微量Vs巨量蛋白尿期

许多糖尿病患者认为只要血糖控制稳定,就不需要太担心其他问题。但在临床上,却常见到血糖看似良好,肾功能却悄悄恶化的案例。庄宗芳医生指出,糖尿病的自然病程中,几乎都会出现肾病变。由于病程进展缓慢,患者往往毫无察觉。如果同时没有控制好血压、饮食,或长期使用止痛药(如NSAIDs),就可能加速肾脏受损,进入“微量白蛋白尿期(microalbuminuria)”。

慢性疾病

不只测血糖 心足眼也查 马大糖友专属“3年实验计划”招募中    

医识力现场讲座 你问医生答
现场问题摘录

讲题:血糖忽高忽低 伤心又伤肾——稳定最重要 监测不能少
日期:17/8/2025(周日)
主讲人:马大医药中心内分泌内科顾问林俐伶教授、妇产专科顾问韦国耀医生
主持人:饮食治疗师林乐祥


1)医生,我已服用二甲双胍(metfomin)500mg多年。近两年糖化血色素(HbA1C)指数从6.5到6.8。医生告知我的药物剂量或须调整,增加到1000mg。可是我很不想增加剂量,是否可行呢?
答:我会建议你再去测量血糖指数,包括一天三餐饭前饭后两小时血糖指数,也就是一天至少须6次检验,亦或通过连续血糖监测仪(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CGM)确定正确血糖指数后,再由医生决定是否调整剂量。须强调,调整药物剂量不能仅凭一次血糖检测来决定,而是需要多次确认后才调整会更合适。

肾重解泌

公卫定时炸弹 大马每7成人1慢性肾病

医句话:
慢性肾病犹如我国的公共卫生定时炸弹,何时会爆没人知道。根据最新数据,每7名成人中就有1人患有慢性肾病,及早发现并介入治疗,包括用对药物是关键所在。

“慢性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指的是一个人肾脏出现损伤超过3个月,即可视之为CKD患者;它亦可分为两大类,即因糖尿病而引起的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或非糖尿病所引起的CKD。

两者的差别在于前者就是因多年糖尿病而引起的并发症,至于后者是因其他疾病如高血压、肾丝球发炎、间质性肾炎、多囊肾病或其他自身免疫性或遗传性疾病等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或者是因结石(如肾结石)及一些癌症所引起的尿道阻塞,进而引起肾功能长期受损,这些皆属于非糖尿病CKD。

不做体检 CKD初期难发现

问医

陈欣怡 / 吃对动够 瘦下来勤追踪 4大关键 带你逆转糖尿病前期

问:请问糖尿病前期病人应该怎么做?目前还没有吃药,只是饮食控制。谢谢。


 医生解答:

糖尿病前期(pre-diabetes)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捩点,代表身体已经出现了胰岛素阻抗或血糖代谢异常,但还未到达糖尿病的程度。这个阶段是可以逆转的,只要你采取正确的饮食、运动和生活方式管理,完全有机会不发展成糖尿病,甚至让血糖恢复正常。
 

亲子妇幼

从日刺8次到无针监测 CGM科技 减孕妈控糖负担

医句话:
对孕妇而言,怀胎十月是一段充满期待与挑战的旅程。从初闻心跳的喜悦,到每日身体变化带来的不适,每一步都牵动着她与胎儿的安危。在这段期间不仅要应对身体的负担,还需提防各种可能突如其来的变化,包括常被忽视但影响深远的妊娠糖尿病。只有步步为营,才能母体健康且平安迎接新生命的到来。

內分泌科

无针刺 可穿戴更舒适 CGM全天候监测 助糖友稳控血糖

 医句话:

高血压及高血脂向来被视为心血管疾病及猝死的风险因素。当一个人的血压时高时低或血脂长期波动不稳定,罹患心血管疾病及猝死的风险会比正常人高。其实与高血压及高血脂并列为“三高”的高血糖亦如此,若一个人长期血糖不稳定,它所引发的危险性丝毫不亚于前两者,而且更恐怖的是一旦出现低血糖,患者可能前一分钟还好端端的,但下一分钟直接倒下不省人事,因此定时关注血糖的变化,对正常人甚至糖尿病患而言,绝非浪费时间而是妥妥的保命之道。
 

照护线上

保护子宫与膀胱 防沾黏医材 降剖腹产并发症

“曾经遇过一位三十多岁的产妇,由于前两胎都是剖腹产,所以第三胎也是采用剖腹产。因为之前的剖腹产并未使用防沾黏医材,因此在第三次剖腹产时,发现膀胱与子宫已经出现较严重的沾黏。”高雄长庚医院妇产部产科黄坤龙医生表示,“由于膀胱和子宫的沾黏,手术过程变得更为复杂,医疗团队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分离沾黏,且需要小心翼翼地避免膀胱受损。最终手术顺利完成,并让胎儿成功分娩,不过手术时间便拉长许多。”

接受过多次剖腹产的患者更容易面临术后沾黏的风险,因为反复手术会增加组织修复过程中形成沾黏的可能性,进而引发骨盆腔疼痛或影响肠胃道功能等问题。黄坤龙医生指出,“然而,不仅是这些高危险群,年轻的妈妈或其他接受妇科相关手术的女性,也需要注意术后沾黏的状况。”

术后沾黏主要由手术过程中的组织损伤所引发,因为修复过程中可能伴随发炎,并促使纤维母细胞增生,进而形成沾黏。这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过程,不过沾黏的程度会因个人体质而有所不同,某些疾病(如巧克力囊肿、子宫内膜异位)也会增加严重沾黏风险。

术后无声无息 腹胀恶心恐是警讯

內分泌科

每6人就有1人患糖尿病 大马隐形糖友佔40% 筛检刻不容缓

医句话:
糖尿病为大马最普遍的慢性病之一,全国每6名成人就有1人患病,其中40岁以下患者占15%,且多数未察觉自身病情。若未及时控制,高血糖将逐步损害肾脏、心脏和血管,导致洗肾、中风甚至死亡。如今医学界已有4大类药物能有效延缓并发症,但关键在于早期筛查与干预。民众应定期检测血糖,尤其肥胖、有家族史或三高者,更需通过饮食、运动及药物控制,避免器官出现不可逆的伤害及不必要的心肾症候群(CKM)。

“假如把糖尿病(diabetes)视为大马最常见慢性疾病并不为过。根据2023年国家健康与病发率调查(National Health and Morbidity Survey,NHMS)报告,在我国18岁以上的成人,每6人中就有1人为糖尿病患,这也意味着我国糖尿病患病率相当高,位居东南亚前三。此外,从这份报告中也透露另一警讯,那就是糖尿病年轻化趋势已越来越严峻了。数据显示,40岁以下的青少年糖友就占了总糖友的15%之多,当中84%并不晓得本身已是糖友。

疾病疗法

【健康医疗网】治疗病态性肥胖 术后管理至关重要

对于透过饮食控制、运动来减重成效不佳的人,减重手术是目前对病态性肥胖最有效的方式,但是否适合执行还需要经过医生专业的评估。恩主公医院普通外科吴东琰医生表示,外科减重手术主要有减少胃容量和减少吸收两个目标,其中袖状胃切除手术是目前台湾采用最多的减重手术,透过切除部分胃部,来达到减少胃容量,一般状况来说体重减轻幅度约25%至35%,减重效果好,亦能对糖尿病控制有所帮助,但缺点是胃食道逆流几率较高。

另外两种主要的减重手术为胃绕道手术和缩胃绕肠手术,其中胃绕道手术则更为复杂,它不仅减少胃容量,还绕过部分小肠来减少营养吸收,但因为改变原有之胃小肠之连续构造,因此导致术后难以进行胃镜检查,且风险较高,一般状况来说体重减轻幅度约30%至40%,同样减重效果好,也能有效控制糖尿病。

吴东琰指出,缩胃绕肠手术结合了这两者的优点,在进行袖状胃切除后,再加上小肠绕道,从而达到更好的减重效果和慢性病控制。特别是对于糖尿病患者,缩胃绕肠手术能更有效地控制血糖,一般状况来说体重减轻幅度约30%至40%,胃食道逆流几率较低,是目前减重手术的新趋势。然而,这种手术的缺点是术后可能有维生素和矿物质吸收不良的风险,患者有可能需要终生补充这些营养素。

饮食营养

刘怀友/为何营养师总叫你吃蔬菜?

在马来西亚,调查显示10个大马人中就有8个的蔬菜摄取量不足。然而,关于大马人摄取不足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情况少有听闻,蛋白质摄取不足的报道也相对较少,这正是营养师建议大家多吃蔬菜的原因所在。

蔬菜的卡路里普遍较低,因此它们能够提供良好的饱腹感,而不会导致过多的卡路里摄入。研究表明,足够的蔬菜摄取与预防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甚至某些癌症息息相关。丰富的蔬菜饮食可以帮助维持健康的体重,增强免疫力,并改善整体健康状况。

我建议大家购买具有myorganic或myGap认证的蔬菜,以减少农药残留的风险。如果你购买到普通蔬菜,可以在流动自来水下冲洗,尽量减少农药的残留。重要的是,农药残留并不是不吃蔬菜的借口。通过正确的清洗方法,我们可以更安全地享用蔬菜。

建议成年人每天摄取400克至800克蔬菜,这意味着每餐至少要包含200克的蔬菜。蔬菜富含大量纤维、植化素、维生素、矿物质以及各种抗氧化成分,对我们的身体非常有益。

然而,部分保健品业者常常宣传他们的产品,一颗保健品等于吃了多少公斤的蔬菜。对此,我并不推荐将这些保健品作为日常养生的替代品。原因在于这些保健品的有效成分是否能够长期安全地使用仍然存在疑问。过去也曾发生过由于滥用保健品而导致健康受损的案例。因此,长期依赖保健品是一种冒险的行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