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药

林建斌/血糖时高时低 宜固定诊所复诊

问: 我父亲今年68岁, 患有糖尿病, 血糖控制在疫情前, 医生说不错, HbA1C维持在7%左右。 可是疫情后, 病情起伏不定, 血糖时高时低, 有好几次甚至过低。 父亲目前在几家私人诊所看诊, 我整理了现在服用的药物, 如下:

metformin 1g(每天3次)
glibenclamide 5mg(一天两次)
simvastatin 40mg(晚上睡觉前服用)
amlodipine 10mg(一天一次)

答:从你提供有限的讯息, 我可以做出初步的建议。

疫情期间, 尤其是2020年开始, 很多医疗资源都集中在抗疫, 医院和诊所也应付不暇, 民众也因为疫情而耽误了复诊, 再加上疫情期间在家鲜少活动, 导致血糖控制失控的案例不少。 我也建议尽可能不要一直更换诊所, 在固定的诊所挂症会帮助医生更有效地跟进病情。

问药

陈文恬/吃西药血糖控制不好 能否转服中药?

问:我有糖尿病十多年了,一直服用两种药物,血糖控制还是不好,空腹血糖有时候达到8至10,想请问中药对糖尿病是否有效?需要担心副作用吗?

答: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病程长且复杂,影响全身,难以根治。中药或草药治疗糖尿病可能具有疗效,例如作为一线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二甲双胍(metformin)即萃取自一种名为山羊豆(Galega officinalis L.)的草药。

研究表明,中药如黄芪、天花粉、五味子、茯苓等可通过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抑制胰高血糖素抗糖尿病;通过增加胰岛素受体数量或提高亲和力,发挥胰岛素增敏作用;促进葡萄糖的利用等。中药治疗糖尿病改善症状明显,作用温和,副作用小,而且可以通过人体的整体调节防治糖尿病并发症。

不过,中药或草药中有效成分仍未确定,植物种的有效剂量也不稳定,同时缺乏严谨的临床或长期研究,无法明确控制血糖,因此较严重的糖尿病患者一般只能将中药或草药作为辅助医疗,不可直接摒弃西药而单纯依赖中药,避免造成血糖的大幅度波动,最终引起并发症。

问药

周志辉/与GI没直接关係 甜水果未必糖分高

问:甜的水果糖分高吗?吃太多会否提高患糖尿病的风险?糖友可以吃甜的水果吗?

答:水果通常具有3种糖类,包含果糖、蔗糖和葡萄糖,其中果糖的甜度最高,其次为蔗糖、葡萄糖,因此水果的甜度不仅由糖含量决定,也由3种糖类的比例决定,所以甜的水果未必糖含量高,例如西瓜、香瓜或杏桃,虽然尝起来很甜,糖含量并不高;而奇异果、柑橘类或火龙果,尝起来不甜,却属于高糖含量的水果。

饮食习惯和遗传因素都与糖尿病有关,但对身体正常的人来说,并不会因吃甜食而得到糖尿病,倒是如果摄取过多的热量,包括糖或脂肪,则会使人变胖及内脏脂肪堆积,这样会增加胰岛素阻抗性,需要更多胰岛素来控制血糖,长期下来胰岛素的分泌产生障碍,胰岛素逐渐分泌不足,就会引发糖尿病。因此,与其担心水果的甜度可能导致糖尿病,不如考虑水果的摄取量,摄取愈多的水果,愈有机会摄取到更多的糖分,多余的糖分会在身体内转换成脂肪,造成肥胖,而肥胖又是糖尿病的风险因子之一。根据每日饮食指南,每天摄取2至4份的水果(一份水果一个拳头大)是最适量的。

问药

陈文恬/蜂窝性组织炎反复 可联用中药治疗

问:本人在两个多月前左小腿突然大面积红、肿、热,而且破皮成一个小伤口,西医诊断是蜂窝性组织炎,住院1周打抗生素出院后到现在已经两个多月了,每天依然在服用抗生素,伤口还是在流分泌物,请问我该去看中医吗?

答:蜂窝性组织炎,是一种牵涉到皮肤与皮下组织的严重细菌性感染(常见的有链球菌、葡萄球菌、大肠菌等)。受影响的皮肤会肿胀、发红、疼痛、皮温升高,并可伴随畏寒、发热、淋巴肿大等全身症状。蜂窝性组织炎往往出现在小腿,也可出现在面部、手臂等或有皮肤破损的部位。若治疗效果不佳,皮疹范围将可能扩散或反复发作。

从中医角度来说,此种疾病称为“痈”或“发”,以热毒、湿热、瘀阻为主要病因,多采用连翘、大青叶、丹皮、赤芍、黄柏、忍冬藤、生地、土茯苓等中药,按你的情况已经两个月,也需要添加黄芪来提高免疫力、促进伤口复原,同时外敷金黄散。此类中药在现代药理学上具有抗菌作用、逆转细菌耐药、改善微循环等作用,建议你在服用抗生素的基础上,最好可以联用中药一起治疗。

慢性疾病

肥胖让肾过劳死 你我都该“肾”重其事

医句话:

有糖尿病的病人可以转介至内分泌科接受治疗,有心血管问题的病人也可以转诊心脏科,可是,肥胖的病人却因为目前严重缺乏专治肥胖的专家,而不易获得肥胖的治疗。要帮助患有慢性肾病的病人成功减肥,肾脏科医生不能只凭自己的力量,而是需要多学科(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专家的介入,除了物理治疗师,也需要饮食治疗师, 甚至辅导员的帮助。 目前也有一些专治肥胖症的医生,协助有需要的病人。

“根据2019年国家健康及病发率调查(NHMS),我国有30.4%成人超重,另有19.7%成人痴肥,以致我国肥胖率达到51%,这意味着每2名成人就有1人肥胖。我国的肥胖率也在东南亚国家称冠,情况令人担扰。

国人肥胖其中一个原因是吃得太好了,到处可见营业24小时的餐饮店,形成饮食失衡的不良习惯所致。肥胖意味着患上糖尿病、高血压、高胆固醇、肾病等慢性疾病风险比没有肥胖问题的人来得更高。

肥胖慢性肾病 衰竭速度快

问医

唐云华/4招保护胰岛细胞 有望逆转糖尿病

问:我今年53岁,女性,体重39.8公斤,身高为166公分。最近验了血糖,指数升高到6.8,原本5点多,因为我每天早上吃面包如加椰包、花生包、芝麻面包等;下午4点多一粒面包当点心,晚上偶尔会吃点巧克力,平常不喝甜饮料,不吃煎炸食物,晚餐平常8点多才吃。

Q1:请问太晚吃饭是否会导致血糖升高?
Q2:近几年来我没有去运动,是否也会导致血糖升高呢?
Q3:请问我不吃面包,吃老人麦片当早餐,中午吃饭,晚餐吃多菜加一杯老人麦片,可以降低血糖指数吗?
Q4:请问糖尿病是否为一辈子呢?


医生解答:

问药

陈文恬/糖友不宜长期大量喝粥

问:请问喝粥是不是可以养生?家里长辈经常天天以粥作为早餐,这样做是否正确?我担心他们迟早患上糖尿病。

答:从中医的角度来说,粥食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治病养生食材,中医使用粥的历史非常悠久,中医运用粥食主要是针对3种人:

一、病人:中医古代经典书籍《伤寒论》里明确描写了感染风寒的病人,在喝了桂枝汤这帖药以后,必须再喝一碗白粥,然后盖被发汗,把汗发出来就能痊愈了。

二、脾胃虚弱的人:给胃肠功能下降的患者摄入过多粗纤维、富含油脂的肉类反而是一种负担,由于粥属于半流质,容易消化,所以适合给脾胃虚弱的人食用。

三、吸收能力较差的老人和婴儿:老人一般咀嚼功能低下,胃动力较差,所以适量食用粥有助于缓解老人消化吸收不良的情况。婴儿则是因为牙齿和胃肠道功能未完全发育成熟,可以粥搭配不同的辅食如蛋黄、江鱼仔、萝卜、鱼肉碎等,增加婴儿的饮食营养。

问药

陈朝颖/5大原因糖友爱出汗

问:我今年55岁,患有糖尿病,长期吃降血糖药物。我很容易流汗,有时坐着不动也流汗,半夜醒来也流汗,更不用说走路。我流汗时就好像刚冲完凉出来那样,内外衣裤都是湿的,不知道是不是我身体出了什么问题?

答:如果糖友在环境温度不高,而其他人也不怎么出汗的情况下总出汗,那还是稍微注意好,因为有可能是个异常信号,必须考虑以下几种情况,并及时就医治疗。

1. 低血糖。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这些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有可能造成低血糖:药的剂量、服用药物的时间以及摄取食物的分量、次数和时间。有些患者长期高血糖,血糖下降过快时也会出现低血糖症状,常表现为出汗、饥饿、心慌、颤抖、面色苍白,严重者还可出现精神不集中、躁动、易怒甚至昏迷等。这是由于血糖过低时,会引发交感神经兴奋,刺激汗腺分泌增加,出现大汗。这时,糖友必须马上食用糖果或甜饮料缓解症状,然后再通知身边的朋友或家人报备一下,必要时可以叫他们带自己到附近的诊所查出低血糖的原因(千万别自己开车,以免突然昏倒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剧)。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