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回避 干扰消化 创伤后遗症难抚平

医句话:

当灾难发生后,人的心理难免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之后随着时间而逐渐获得缓解,但亦有一些人会出现长期且严重的症状,甚至用了错误的应对机制,最终导致创伤后压力症候群。近期发生在雪州峇冬加里的土崩夺命意外就是例子之一,当灾难发生后固然要专注于拯救生命,但亦不可忽略心理上的问题。

“当一些可怕或灾难性的事情发生后,一般人或多或少都会受到短期的心理影响。其实这并不故弄玄虚或耸人听闻,试想想就算在日常,当我们从电视节目看到一些血淋淋的镜头也会感到极度不安,更何况当这些事情是真实地发生在自己或周遭人身上时,那种痛苦感受可想而知了,就比如前阵子发生在雪州峇冬加里的土崩夺命意外。

在一般的情况下,人类都会有自身修复的功能,心理状况也是如此。痛苦及负面的情绪有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得到缓解。在正常情况下,遇到突发或灾难性事件,焦虑忧郁的负面情绪是在所难免的。大多数人都会采取一些正面步骤及策略以减缓负面的影响,如找人诉说,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等。

酗酒施暴错误应对

然而,仍有部分人会出现较严重及较长期的情绪障碍,甚至应用一些不恰当的应对机制,比如滥用酒精、使用暴力、长期逃避及否认等,进而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这种障碍就包括常听到的创伤后压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又称创伤后遗症)。

根据美国第五版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 PTSD的诊断标准如下:
经历创伤性事件,以1种或多种的方式,如自身经历创伤性事件、亲眼目睹或见证创伤性事件、得知身边家人或朋友身上发生了创伤性事件,并出现以下这4类主要症状:

  1. 反复出现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侵入性’症状
    创伤性事件会以反复、不由自主和不想要的形式再出现,如痛苦的回忆,恶梦等。有时患者会无缘故地感受或体验到创伤性事件好像又在重复地出现,而非只是单纯的回忆。

    此外,患者当接触到有关类似的创伤性事件时,会产生强烈或持久的心理痛苦或生理反应,如强烈恐慌。例如退休军人的症状被爆竹声触发等。
     
  2. 持续地回避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信息
    患者会尽量地回避任何可勾起关于创伤性事件或有关的记忆、想法或一些外在与事件相关的提示如特定的人、地点、对话、活动、物体、情景等。例如,避免经过发生过意外的道路,放弃看报纸以避免读到相关类似的新闻等。
     
  3. 产生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负面思维和情绪
    患者有可能会对事件感到麻木;无法记得某些与创伤性事件相关的重要信息;持续放大和扭曲对自己、他人或环境的想法,例如‘我很坏’、‘没有人可以信任’、‘世界是绝对危险的’等;扭曲对创伤性事件的原因或结果进而导致自责或责怪他人。

    ‘为什么死的不是我’,这种想法也进而导致患者陷入负面的情绪状态,例如害怕、恐惧、愤怒、内疚、羞愧。

    此外,患者也可能减少对重要活动的兴趣,并且感觉与其他人脱离或疏远;也可能持续地不能体验到正面的情绪,例如不能体验到快乐、满足或爱的感觉。
     
  4. 警觉性与反应的负面变化
    在创伤性事件发生后,患者表现出暴躁易怒甚至具有攻击性;出现不理智或自我摧残的行为;时常处于高度警觉状态及过度的惊吓反应;有时睡眠问题也会重复出现。

反复经历或接触可诱发

以上的症状得持续超过1个月的时间才能诊断为PTSD。而且,这种情况也须同时造成一个人生活功能,如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受到严重影响。 一般上常见能引发PTSD的可能事件如天灾、意外、战争、暴力攻击或性暴力、酷刑等。

此外,若反复经历或接触创伤事件里的细节,如前线人员长期在现场收集人体遗骸、警察在调查事件中重复接触被虐待的儿童细节,也可能造成PTSD,因此我也特别提醒在峇冬加里事件中有关当局也应注意前线人员的心理状态。

一些PTSD的症状通常会在创伤后出现,但是符合诊断标准的完整症状的表达也有可能会延迟在6个月后才出现。”

读者来信:

近期发生在峇冬加里的土崩夺命意外,再次勾起我埋藏在心底深处不愿提及的往事,那是在我童年时发生在我老家的意外。

当时在一个雨后的下午,屋后一座山的山泥突然涌来,爸妈见状立刻带弟妹夺门逃命,而我还在厨房,那一刻我感到无比害怕,看着山泥我根本动不到身,脑袋一片空白,幸好最后爸爸冲进来把我抱起,终于一家人才没事。

意外发生后,我们家及车子都被山泥压到,之后我和弟妹被送到阿姨家暂住,那段时间爸妈去收拾残局,但每次见到他们时都是很忧伤,根据阿姨说,好像很多值钱东西都没了,而爸妈经过那次意外后,整个人好像变得很憔悴。

当我们终于回到老家时才发现,原来这起意外造成我们那小房子已经不适合居住了,那辆曾经载着我们出外的小红车也没了,爸妈说我们只能暂时先租房看怎么办,就这样在我童年时,一场土崩就让家没了。

不仅如此,在这起意外发生后,我们家的天伦之乐也变了,在我印象中爸爸是个厉害的父亲,而妈妈是个家庭主妇,可是他之后却常常瞒着妈妈去喝酒,甚至到了后期也不再隐瞒,结果和妈妈的争吵也越来越严重;至于妈妈则开始出外工作,有时忙到很迟才回家。那时起,我不再感受到家庭的幸福了,到了中学毕业后,我就随朋友一起到吉隆坡做工至今,也不再多过问家里的事。

其实这些年来我的心情很复杂,一直埋怨就是当年那场土崩意外夺走了一切,包括我的老家、我的一切甚至包括父母的爱,但却不知道该怎么去面对它,只能选择逃避,可是好几次我都会在半夜惊醒过来,然后只好喝啤酒。

我曾尝试打坐、冥想甚至一度想接触毒品,就是想改善我那复杂的心情,说实在我不晓得我是不是怪爸妈或弟妹,还是我自责身为家中长子的我竟然做不到什么的?

Q1:那天看到峇冬加里土崩,我心中瞬间就浮现出当年发生土崩的那一幕,特别是山泥从厨房外涌着来的画面,为何多年后这样的画面还是不会消失呢?

Q2:我曾看电影有提及一种叫创伤后压力症候群(PTSD),请问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我的情况是不是如此呢?

Q3:我看新闻报导有提及当局包括学校,将会为幸存者提供心理辅导,可是当年我家在发生事后却没有人去提及须心理辅导,这是不是我们家人在之后出现家变的缘故呢?事后的心理辅导真的这么重要吗?

Q4:比如我,在时隔20年后的今天,若再去接受心理辅导,是否可以改善我的情况呢?其实这几天也就是峇冬加里土崩事件登上新闻后,我就开始失眠,一到半夜3点就会醒过来,然后等到快天亮才能睡下去,我实在不想再失眠了。

谢谢医生聆听我的心声,感恩不已。

 

_
杨申兴医生(Yeoh Seen Heng)
精神专科顾问

杨申兴医生解答:

针对这位读者所发问的问题,解答如下:
A1:PTSD主要症状可以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同,症状持续时间也会在不同个体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一般上,约有半数成年人患者可以在3个月内完全康复,而有些个案的症状可持续超过12个月,甚至会超过50年之久。

当类似的创伤性事件再度发生(如此案例峇冬加里的土崩事件)是可以令之前潜在或没完全康复的症状复发或加重。

此外,在这位读者的个案中,在他当时在面对创伤性事件后看起来并没有得到适当的应对策略及相应的治疗与社会支援,而且较后也不幸经历了随之而来的种种不愉快事件,如家庭环境功能失调、经济上的窘迫、父母间的关系障碍等各种负面事件,这些都可能进一步衍生心理冲击及障碍,让病情无法康复。

加上这次峇冬加里事件的严重性,就足以再挑起之前可能存在的慢性PTSD梦魇再重现。

A2:如果这位读者的情况符合上述的诊断标准,那他的情况就有可能是PTSD,但我觉得这只是学术上的问题。其实就算他的情况并没能有足够的症状以诊断PTSD,只要与创伤有关的情绪障碍已经影响到他的生活,那就应该接受进一步的检查与治疗。

A3:是的,越早得到适当及有效的干预和治疗,预后程度就会更加理想。虽然不能因此而断定他之后家庭事故能否百分百归咎于PTSD,但很多关于这方面的研究都发现PTSD可能与较后出现的经济损失、较常面临其他医疗问题、功能障碍(表现于机会、人际、发育、教育、健康、职业、家庭关系等)有关。

此外,患者也有较大机会患有其他精神性疾病,如忧郁、焦虑、滥用酒精毒品等。在此也要强调,过度滥用酒精毒品等以“麻醉”PTSD痛苦的感觉可能会造成对诊断延误,甚至也可能延长整个病情或使病情更复杂化。

A4:对于PTSD的治疗,可以考虑以下几种:
1)药物治疗,如常用的有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SSRI)。此类药物效果不错而且相对少副作用,但其疗效较慢,须有耐心。虽然镇定剂效果快及明显,但长期使用反而可能延误病情的康复。

至于这位读者的失眠问题,短暂间歇性地使用安眠剂是有效的,但谨记避免过度使用以免产生药物依赖性。

2:心理治疗,其实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心理治疗就是在事件发生后提供关于PTSD资讯及相关教育,让患者、亲人、甚至前线人员了解PTSD相关状况及可能出现的情况都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也是可以帮助清除创伤事件残余的恐惧。PTSD里的心理学强调患者为逃避痛苦的情绪反应而出现思维及行为上的“回避”。这种“回避”(不管是有意识或没意识),恰恰干扰了正常心理对创伤事件的“消化”,并因此“复原失败”而演变成PTSD。

简单而言,在认知治疗中,治疗师帮助患者纠正已扭曲的负面观念以便患者能更有效地审视自身错误的想法及感受,并学习去挑战和克服这种负面认知。

行为治疗法(behavioural therapy)如暴露疗法(exposure therapy),让患者自身处于事件相关情境,帮助他们面对相关的痛苦回忆或场景,并加以处理改善PTSD的症状,进而让患者学习如何更有效地正确处理相关情绪障碍及克服其恐惧,使生活正常化。

除此之外,社会,宗教,亲人朋友的谅解,支持及关心作用也非常大,并在需要的时候, 物资上的帮助也同样重要。

最后,我衷心希望这位读者能够尽快走出阴影,以新的状况迎接新的一年。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文章来源:
医识力.笔录:何建兴.2023.01.10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