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性高成瘾低 新型安眠药 撤精神科药管

医句话:

安眠药,一个似乎被污名化的药物,因为一提及安眠药就会联想到成瘾的危害。其实安眠药并没有想像中如此恐怖,只要遵循医嘱服用,安眠药可改善失眠以及其他并发症如癫痫等,而且如今新一代安眠药已进一步降低过往的一些副作用,对多年来饱受失眠痛苦的男女更是迟来的春天。

“如果把失眠视为现代人‘通病’并不为过,尤其在城市打拼的男女,由于长期及长时间处于生活节奏快及高压下,越来越多人面对睡眠障碍及不同的精神疾病;早前《亚洲医学及健康科学》期刊的一项调查数据指出,我国每10人中就有9人曾经历不同程度的失眠问题,由此可见失眠问题有多严重。

面对失眠,患者的做法有哪些呢?数绵羊?抑或是通过改善睡眠卫生(sleep hygiene)如调暗灯光、听催眠曲,或者是喝杯牛奶等?相信这些提及的方式,患者早已尝试了无数次,但却无法奏效,于是最终只能选择药物,尤其是安眠药。

安眠药(hypnotics)是一种用来提升睡眠品质及治疗失眠的常见药物,在精神科医生的用药下,一些安眠药也能用于改善焦虑、抗癫痫、手术前麻醉以及改善术后不安等问题。水能载舟,亦能复舟,安眠药亦如此,假如遵照医嘱使用,安眠药可以改善失眠,但若是错误使用,或不遵照医嘱,安眠药不仅会使人成瘾,严重的话会造成健康伤害。

4组安眠药国内准用

在大马医学领域获准使用的安眠药共有4组,最典型就是苯二氮平类受体促效剂(Benzodiazepine Receptor Agonists,BZRAs),可分为苯二氮平类(benzodiazepines)及非苯二氮平类(non-benzodiazepines)或称之为Z类药物(Z-drugs)。前者通常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γ-氨基丁酸(GABA)受体,增加GABA的效应,从而产生镇静和催眠作用。至于后者的作用机制与前者相似,但结构不同。

这组药物为早期政府医院常用的安眠药之一,缺点是患者在翌日会有头昏脑胀,且容易产生‘依赖’或成瘾(dependence)。失眠因素可简单分为急性(acute)及慢性(chronic),前者包括手术或患者骤然失去亲人等突发事件,后者则包括疾病造成的失眠,如忧郁症或其他精神疾病等。

对于急性因素造成的失眠,苯二氮平类并不会造成太大影响,毕竟患者服药时间不长(最长5天)。但若是因慢性因素造成的失眠,患者不仅失眠也会容易紧张,那苯二氮平类就不太合适,因此取而代之就是Z类药物,一来是更精准改善问题,二来副作用更少,成瘾几率会更低且更安全。

2法规严管防滥药

在我国,BZRAs是受到1989年毒品条例(精神科药物,psychotropic substances)管控以及1952年危险毒品法令(Poisons Act 1952)的管制。这两条法规有多严呢?试想想,卫生部执法人员会依法不定时审核药物供应商的存货量,而药物的保管、应用纪录等也会被抽查,以确保没有滥用此类药物,且审核方式是以每一枚安眠药进行逐一计算,其严格程度从这点就可想可知,但也因为如此严格的管制,也避免了我国出现滥用BZRAs的问题。

不过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黑市依然可见不法分子的猖狂身影,他们通过互联网平台非法兜售来历不明且声称有安眠作用的药物;身为药剂师必须奉劝消费者千万不要上当,因为没人知道这类黑市药物有哪些成分?在服用后会有哪些影响,一旦出事后根本不晓得该如何去求助,当然也希望执法人员可以加强这方面的取缔行动,避免更多人受害。

新药抑制两受体减清醒度

至于第二组的安眠药则是双重食欲素受体拮抗剂(Dual Orexin Receptor Antagonist,DORAs),它于2023年3月终在大马获准使用(其实早在2014年已在美国使用)。DORAs通过与食欲素受体1(OX1R)和食欲素受体2(OX2R)的结合,阻断食欲素的作用,降低清醒度,有助于人们入睡。

这组安眠药之所以会引起一些争议,其中原因是它只受到1952年危险毒品法令中B组(Group B)管制,也就是说只要获得医生处方即可开药。根据医学文献,它的安全性更好且不会成瘾,无须担心被滥用,这也是它不受精神科药物法规管控的原因。因着它的副作用更少及安全,相信在未来会更普及化。

另外两组比较不普遍的安眠药则分别为抗过敏的抗组织胺(antihistamine),这类用于改善伤风的药物对帮助入眠有效;再来就是褪黑激素(melatonin)。在外国褪黑激素是属于营养辅助品,但在我国它仍受到一定的管制,尽管无须医生处方,但仍必须在受承认合格药剂师指导下使用,也就是归1952年危险毒品法令中C组(Group C)管制。

谘询医生而非自行购药

当患者受到失眠困扰时,可咨询医生包括精神科医生以寻求合适的治疗,而不是自行去购买来历不明的药物来改善失眠;通过一系列的诊断后,医生可找出患者的失眠主因,之后才根据患者情况开药。

须注意的是,尽管4组安眠药的作用机制差别不大,但并非每一名失眠男女都须用上安眠药,同时也要把成瘾及戒断症状(withdrawal syndrome)等不同因素会产生的可能性纳入考量中,比如患者若有癫痫,BZRAs的镇静作用或更合适。

那安眠药会有哪些副作用须注意呢?首先须了解安眠药的作用机制就是要让人的大脑无法正常运作,也因此在任何一种安眠药皆注明在服药后不可操作机器、不可驾驶等字眼;此外在服药后感觉头晕、嗜睡、感觉疲累及无法集中精神等皆是受到药物作用,所以会建议在服药前15分钟至30分钟一定要停止一切活动,之后才能服药,在睡眠卫生的环境下安然入睡。

抑制呼吸速度 乱吃可致命

是否有人会在服药后出现不寻常的症状?有,曾有人在服药后出现‘断片’,即短暂失去记忆,以致与不认识的人发生性关系,但这类情况非常罕见。

在一些电影情节中有人饰演吞服安眠药自杀是真的吗?没错,其中一组安眠药的作用机制就是抑制呼吸速度,包括让呼吸慢下来,因此若没有遵照医嘱服药的话,确实有可能会造成停止呼吸而毙命的悲剧。

到底安眠药是否会伤肾或伤肝呢?不会,大多数安眠药通常经由肝脏进行代谢。这种代谢过程是透过肝脏中的一组特定的酵素,通常称为肝脏酵素(cytochrome P450 enzymes)进行的。这些酵素参与药物的分解,使其能够被更容易排出体外。

肝功能受损者须调剂量

但这也衍生出一个顾虑,假如使用安眠药的患者本身已有肝问题,那该怎办呢?确实,若患者的肝功能受损可导致药物在体内代谢速度变慢,增加药物在身体的浓度,导致药物毒性及副作用风险,所以有几点须注意:
1)进行剂量的调整
2)选择低风险的药物
3)监测肝功能

切记须遵循医生或药剂师指示,包括自行停药,因为这都有可能会造成其他不良后果;以苯二氮平类药物为例,当患者长期服用可能会差生耐药性及依赖,一旦突然停药可能会发生戒断症状,因此要停药可通过医生或药剂师评估后,以渐进式减少剂量再停药来改善问题。

 

_
林建斌(Lim Kean Ping)
注册药剂师

 

长者孕妇小心用

哪一类患者在服用安眠药时须格外谨慎呢?第一是长者其次是孕妇。长者是饱受失眠之苦的一大群体,但在使用任何一类药物时必须更小心,因此若综合之前提及的4组安眠药中,DORAs的药用机制及更少的副作用无疑更为合适。

至于孕妇与长者的情况大同小异,孕妇在用药上须步步为营,只有在特定情况下且经医生诊断后才可考虑合适的安眠药,比如伤风药。

为何安眠药会越吃越无效呢?其实这就是所谓的‘耐药性’(tolerance),与抽烟是同一原理,也就是到后来所需的剂量要更多才能达到之前的效果,这也是戒断症状的一种,因此使用安眠药一定要遵循医嘱,医生须根据患者情况不断调整药物剂量。

再来合理及正确使用安眠药也是关键所在,有些患者在临睡前进行高负荷运动、或者长时间尤其是临睡前接触3C产品等,也是造成安眠药似乎越吃越无效的导因之一。

非疾病失眠 CBT更合适

其实每个失眠患者背后原因皆不同,除了因生理疾病之外,在我所接触的病例中,有些患者是饱受疼痛困扰而失眠、也有是因心理因素如忧郁症等,甚至有些失眠男女是有睡眠窒息症(sleep apnea)特别是阻塞性睡眠窒息症(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可是却没解决根本的问题,比如先改善痛楚等。

若患者非疾病而失眠,比如因家人离世等其他因素,一线治疗并非安眠药,而是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CBT),因此要解决失眠必须先找出个人失眠主因才是关键所在。

3食品与安眠药“相冲”

安眠药有和哪些药物或食物‘相冲’吗?安眠药必须获得医生处方,因此医生在开药前会先诊断患者的健康状况,确保患者可以服药;而事实上安眠药也不会和其他药物出现相冲,但须注意的是,以下3种食物或饮料不适宜与安眠药同时使用,否则会产生不必要的伤害,甚至是健康伤害。
1)葡萄柚(grapefruit)
在葡萄柚中含有柚皮素可影响肝脏中的酶系统,特别是细胞色素P450酶,可导致安眠药的浓度升高及延长在体内停留时间,进而增加副作用风险。

2)咖啡因饮料
咖啡因和安眠药可能会导致相互抵消,减弱药物效用,同时混合使用可能会增加不良反应如头晕、心跳加速及增加失眠频率。

3)酒精
两者共用会增加嗜睡及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反应,严重会导致呼吸受抑制及心律不整等健康危害;须注意酒精会影响睡眠质量,导致浅睡眠及频繁苏醒,增加失眠频率。

此外,饱受失眠的男女也切记不可在临睡前服用高能量的饮料,否则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受到刺激,进而无法入睡。”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文章来源:
医识力.笔录:何建兴.2024.01.10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