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肾友患牙周炎 心疾死亡率增16%
医句话:
许多糖尿病患合并其他慢性疾病,譬如高血压、高胆固醇以及过重或肥胖等,因此在管理病情时也需考虑个别情况。在控制血糖的同时,降低心血管疾病也非常重要,其中SGLT-2抑制剂和GLP-1受体促效剂是优先用药选择。至于与糖尿病相互影响的牙周病,由于影响胰岛素抵抗和血糖控制恶化,因此也不该忽略口腔护理。
医句话:
许多糖尿病患合并其他慢性疾病,譬如高血压、高胆固醇以及过重或肥胖等,因此在管理病情时也需考虑个别情况。在控制血糖的同时,降低心血管疾病也非常重要,其中SGLT-2抑制剂和GLP-1受体促效剂是优先用药选择。至于与糖尿病相互影响的牙周病,由于影响胰岛素抵抗和血糖控制恶化,因此也不该忽略口腔护理。
医句话:
颈动脉阻塞也会导致缺血性脑中风,但这一点往往被忽略,因为颈动脉狭窄或阻塞完全没有症状。数十年前,治疗颈动脉阻塞需要进行硬化斑块切除术,但随着心血管内科近年来在心导管技术及器材上的进步,经导管内颈动脉支架置放术,已有渐渐取代外科开刀的趋势。
“造成缺血性脑中风的三大常因是脑部血管阻塞、心房颤动和颈动脉阻塞。在中风的病人中,约有10%至20%病人是因为颈动脉阻塞而引发中风。
人体有左右两条总颈动脉,每一条总颈动脉又分叉为内侧动脉和外侧动脉,它们负责把血液输上头部。内侧动脉主要输血去大脑,外侧动脉则输血去脸部和其他部位。
内侧动脉很重要,它提供血液和氧气去脑部。假如它变得狭窄或阻塞,就会导致缺血性脑中风。
内颈动脉阻塞的情况和心脏血管阻塞的情况一样,有‘三高’的人,内颈动脉阻塞的风险就越大。问题是,内颈动脉阻塞完全不显现症状,因此常被忽略。有一些人的中风,全由内颈动脉阻塞造成,病人的心脏可能没有问题。
问:我是一名乳癌术后患者,正使用泰莫西芬(tamoxifen),请问我适合注射COVID-19疫苗吗?有什么长期副作用?
答:一般上,疫苗开发中的标准操作程序中,孕妇、儿童和具有其他免疫抑制疾病的人被排除参与早期试验。如果癌症患者在进入疫苗试验6个月内曾接受了化疗或免疫治疗药物,亦将从试验中排除。所以现时关于疫苗在癌症病患接种安全性(长期副作用)和有效性的数据非常有限。
不过好消息是,目前科学家正在进行中的疫苗试验,纳入约5万试验对象中包括肿瘤患者,这可以检测疫苗在这些相对脆弱人群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癌症患者可以留意相关研究进展和报导。
由于数据显示当癌症患者染上COVID-19后会增加并发症的风险,其他因素包括年龄较大和其他疾病,如慢性肾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等。有鉴于此,美国癌症研究协会COVID-19和癌症工作组成员最近进行对COVID-19疫苗的数据审查后,建议带瘤患者应被优先接种疫苗。
医句话:
对捐血者而言,捐血是一个神圣的使命,但与此同时,筛检血液、为血液进行分类及保存血液,甚至是追踪血液从捐血者体内到输入另一人体内等亦是一项艰钜任务,而在血库中心任职的医护人员包括输血医学科医生所肩负的责任一点不亚于其他专科医生。
“在英文解释中,捐血亦被唤作‘血管到血管’(from vein to vein),这很生动地讲解了捐血的整个过程,即由一名健康的人士把血液捐出,然后将其存放在血库中由医疗单位保管,之后当有人需要输血时就能派上用场,而整个过程从开始到结束的参与者就是输血医学科医生。
血液是人类运输氧气、养分、水分的重要系统,一个成年人的血液就占了其体重的1/13,大约是5公升,而血液由血浆及血细胞(红血球、白血球及血小板)所组成,它们肩负的功能都不同。
问:放任主动脉瓣狭窄不管会如何?
答:治疗主动脉瓣狭窄是很重要的,否则会有不良后果,严重时有猝死的可能性。主动脉瓣狭窄起初一般无症状,一旦患者出现心绞痛、晕厥或充血性心力衰竭时,他们的预期寿命便分别仅剩5年、2至3年,以及1至2年时间。事实上,心衰是该病晚期的表现之一,常见于太迟就诊的病例,然而他们往往有较高的手术并发症风险,不适合或无法承受开放式心脏手术以置换瓣膜。对于这些高风险或高龄患者而言,侵入性较低的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TAVI)是改善存活率与生活品质的选择,与传统开心手术相比,提供了更好的存活率。
医句话:
在过去一谈及血液管理,很多人只想到抽血、验血等,而更进一步就是与血液有关的疾病,比如贫血或血癌等,但其实捐血及输血亦属于血液管理的专科之一,但由于它属于血液管理中的幕后英雄,因此甚少被关注,通常只有在血库库存不足时才会引起公众的关注。
“输血医学科(transfusion medicine)是西医学科中相当冷门的专科,它的前身是附属在血液科(hematology)中,2006年后才正式有第一批专科医生,但截至目前全国只有大约65名医生,因此输血医学科的医生可说是少数一群,几乎全部都在政府医院服务,特别是医院的血库中心。
问:最近宝宝奶量越来越少(奶量是40毫升至60毫升),请问该怎么办呢?
答: 母乳的好处是营养最完整均衡、黄金比例容易消化吸收、抗菌因子多(宝宝生病少)、过敏风险低、亦量身定做满足宝宝各阶段的生长需求(婴儿前6个月以前最好的主食是母乳、配方奶是无法取代的)。
根据宝宝的发展期,通常在4至6个月左右(4个月前不宜),始添加副食品。有些妈妈也会持续喂母乳一直到宝宝两岁或以上。每个婴儿的喝奶量及肠胃状况都相异,应该依其个别性喂食而无法定时定量。
过量的喂食容易造成婴儿易有溢奶、吐奶的状况。宝宝自己会决定其吸食的奶量。 在生理回馈机制中,当宝宝吸吮妈妈的乳房时,会传递信息到妈妈的大脑里,产生荷尔蒙的变化,让乳房制造需要的奶水;妈妈乳房的大小与妈妈的奶水量没有什么相关性,宝宝的频繁吸吮,才是妈妈奶水分泌最重要的影响因子。
妈妈的哺乳不顺原因计有太多的压力、太疲惫、失去自信或充满怀疑。妈妈若是一直担心奶水不足的心理压力,反而会抑制泌乳功能。奶水量的多少,哺乳初期与泌乳激素有关;哺乳妈妈建议采均衡的饮食,饮食量和奶水分泌量无关。
医句话:
对长者而言最重要几款疫苗为流感疫苗、破伤风白喉混合疫苗(Td)或破伤风白喉百日咳三联疫苗(Tdap)、带状疱疹疫苗,以及肺炎链球菌疫苗。这些疾病在最严重的情况下都可致死,而所谓高风险群体,意味着他们更容易在感染后出现严重并发症,甚至有生命危险。以流感为例,虽然死亡率不算太高,但是传播率很强。根据WHO统计,每年流感可感染全球约5%至15%的人口,并导致大约25万至50万人死亡,当中绝大多数都是长者。因流感住院的患者中,65岁及以上占了54%至70%;死亡病例中的71%至85%也是长者。
“人体免疫系统就像一个国家的防卫队,每当有坏人入侵就需要派兵迎敌。对于首次见面的新敌人,免疫系统需要时间去认识,才能得出有效的对策去攻击或防御。疫苗的作用就是先让免疫系统产生记忆力,待日后相同的细菌或病毒入侵,就如同有了‘作战蓝图’可迅速生产足够的白血球或抗体等抵抗,从而预防在‘认识’的过程中发展成严重疾病。
问: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应注意哪些事情呢?
答:无论是颈或者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必然有相应的症状,如头痛、手麻,伴放射触电感;腰部酸痛、大腿延至小腿酸麻涨感渐重,严重还会影响作息如睡眠、情绪与正常的行走。
确诊椎间盘突出症,有两个检测要点,即磁力共振造影(MRI)检测及肢体实验阳性。若其中一项不相符,都不能称之为椎间盘突出症。若只是MRI造影发现椎间盘突出,但缺乏症状的情况下,也不能称之为“椎间盘突出症”。
在无论有症状与无症状的患者,在颈部与腰部的日常保养是无异的,主要是至少要确保每日能达到以下几个条件:
问:我今年21岁,性别女,从小到大肠胃都不好,有低血压,我每天都会大便1次,有时候2天1次。但是我最近几天的大便颜色都比较深,感觉要接近黑色了,大便的形状与气味都正常,只是颜色偏深。
我并没有吃猪肝猪血的食物,也没有吃黑芝麻、中药等这类的食物。目前我没有感觉到任何不舒服的地方,想问医生,粪便颜色深是怎么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