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营养

黄丽玉/长者腹胀可摄取益生菌吗?

随着年龄增长,许多长者尽管食欲正常,却常感到腹胀不适。这通常与胃酸分泌减少、肠道蠕动减缓、饮食习惯变化或肠道菌群失衡有关。由于消化功能下降,食物在胃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易产生气体,从而引发腹胀不适等。

为了缓解这些问题,一些人选择服用酵素和益生菌。酵素(即消化酶)如胃蛋白酶、胰淀粉酶等,可以帮助分解食物,提高营养吸收效率。外源性酵素补充剂,如木瓜酵素和菠萝酵素,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辅助消化,减轻腹胀不适。而益生菌,如乳酸菌和双歧杆菌,不仅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平衡,还能促进肠道蠕动,改善便秘与腹胀,使消化系统运作更顺畅。

不过,很多人担心长期服用会否产生依赖。当前研究并未发现外源性酵素会抑制人体自身消化酶的分泌,但如果长期依赖补充剂而忽视饮食结构调整,反而可能导致消化系统逐渐懒惰,导致自身调节功能下降。至于益生菌,虽然不会产生依赖性,但长期服用单一菌株可能削弱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影响整体肠道健康。因此,菌株应多样化,并适当周期性更换产品或停用,让肠道自行维持平衡。

长者如果经常腹胀,可以适量、短期使用酵素和益生菌,但不建议长期依赖。调整饮食结构,才是维持消化健康的根本。建议适量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和全谷类,但需根据个人肠胃状况,选择适合的种类与摄取量,避免因过量摄入纤维导致胀气或消化不适。

慢性疾病

不只测血糖 心足眼也查 马大糖友专属“3年实验计划”招募中    

医识力现场讲座 你问医生答
现场问题摘录

讲题:血糖忽高忽低 伤心又伤肾——稳定最重要 监测不能少
日期:17/8/2025(周日)
主讲人:马大医药中心内分泌内科顾问林俐伶教授、妇产专科顾问韦国耀医生
主持人:饮食治疗师林乐祥


1)医生,我已服用二甲双胍(metfomin)500mg多年。近两年糖化血色素(HbA1C)指数从6.5到6.8。医生告知我的药物剂量或须调整,增加到1000mg。可是我很不想增加剂量,是否可行呢?
答:我会建议你再去测量血糖指数,包括一天三餐饭前饭后两小时血糖指数,也就是一天至少须6次检验,亦或通过连续血糖监测仪(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CGM)确定正确血糖指数后,再由医生决定是否调整剂量。须强调,调整药物剂量不能仅凭一次血糖检测来决定,而是需要多次确认后才调整会更合适。

护理复健

声音疗法 助听器 CBT 生活干预 评估诊断 打造专属耳鸣治疗

医句话:
听力学家在耳鸣的复健和治疗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因每位患者耳鸣的原因不一,所以,需要根据诊断评估后,量身定制治疗计划,其中可能包括声音疗法、助听器、认知行为疗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耳鸣是对声音(耳朵中的噪音)的感知,不是由外部声音引起的。它通常被理解为耳中嗡嗡作响。对某些人来说,这可能是一个小麻烦,而对其他人来说,这可能会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品质。

多种因素引起 听损为其一

耳鸣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听力损失是其中一个因素之一,与年龄相关的听力损失或暴露于大声的噪音会损害内耳,导致耳鸣。

第二,耳朵感染或阻塞,耳垢堆积、耳内积水或异物可能阻塞耳道并导致耳鸣。第三,头部或颈部受伤会影响内耳、听觉神经或与听力有关的大脑功能。

第四,药物也可造成耳鸣,如抗生素、抗忧郁药物和非类固醇抗炎药物(NSAID)等可能会导致或加重耳鸣。

第五,患者的血液流动问题也可导致耳鸣,某些内耳血液流动的疾病,如高血压、心血管疾病或甲状腺功能亢进,都可能导致耳鸣。第六,患者的耳骨变化,例如耳硬化症,可能会导致耳鸣。

问医

黄之芩 / 吃饭胀气不等于过敏 无皮疹呼吸道症状 多半米饭不耐受

问:你好,我有一些关于肠胃方面的问题想请教医生。

Q1:是否有人对米饭不耐或过敏? 我每次吃饭后就会胀气,年轻时不会,身边一些人都有这种情况,他们说是对米饭过敏所致。
Q2:进食七分饱是正确的吗?有哪些根据?
Q3:有关益生菌对治疗肠胃疾病是否有最新的数据报告和证明?

谢谢你。


 医生解答:

首先,我们要区分“米饭过敏”与“米饭不耐受”(耐受性差)。

问医

罗华伦 / 前列腺肥大用药须谨慎 合并降压药恐致低血压

问:医生你好,我的父亲73岁,最近因为频尿、夜尿多达四五次,以及排尿无力的问题,到医院做了检查。 超声波显示前列腺48mm(医生说正常应在30mm以下),PSA 4.6。他暂时还没吃药。

另外,父亲有高血压和高胆固醇的问题,平时有服用降压药培哚普利(perindopril)与他汀(statin)。 过去也曾因心绞痛做过一次心导管检查,医生说目前心脏功能还可以,但需控制三高。

请问:
Q1:如果父亲需要服用前列腺的药物,是否会影响血压或心脏功能?
Q2:医生会根据哪些条件来判断是否需要开始药物治疗? 光靠频尿次数与体积是否足够?
Q3:据说PSA偏高要做穿刺检查?有没有其他非侵入性的方式可判断良性或恶性?

谢谢你抽空解答。

问医

陈欣怡 / MySejahtera松绑 COVID-19确诊建议隔离5天

问:医生你好。我的妹妹不久前感染COVID-19,首先是发烧感冒症状到诊所检查,医生怀疑是COVID-19,开了退烧药、喉痛药给她后,要她回家自行检验和观察。她用快筛试剂检查后确定是感染了COVID-19。因为家有老人和小孩,我们担心传染,所以安排她在房间隔离三四天后才出来,并持续戴口罩。

Q1: 请问目前还有人感染COVID-19吗?不幸感染的病人该如何处理?还需要隔离?如需要,应隔离多少天?
Q2: 据说目前COVID-19病毒已没有以前那么强,但家里其他成员有没有被感染风险?是否也要严谨看待?
Q3: 病人还需要上报给医院或MySejahtera吗?

谢谢医生解答。


 医生解答:

问药

陈朝颖 / 流感疫苗非万能 防流感不防感冒

问:流感(flu)和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的症状差不多,请问如果接种流感疫苗,是否两种情况都能一并预防?


答:“流感”和“流行性感冒”其实是同一种疾病的不同称呼,均指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感染。这种病毒常导致高烧、咳嗽、全身酸痛、乏力等症状,与普通感冒相比,症状通常更为严重。

接种流感疫苗的主要目的是预防流感病毒感染,也就是所谓的“流感”或“流行性感冒”。每年疫苗的配方会根据当季流行的病毒株进行调整,提供更具针对性的保护。

需要注意的是,流感疫苗仅针对流感病毒,对其他引起类似症状的病毒(例如鼻病毒等引发的普通感冒)并无保护效果。因此,如果你的担忧是针对所有感冒症状,那么接种流感疫苗只能预防由流感病毒引起的疾病,而无法防范所有呼吸道感染。

总体而言,接种流感疫苗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并减少由流感引起的严重并发症,例如肺炎或心血管问题。但要维护整体呼吸道健康,仍需从个人卫生、规律运动、均衡饮食等日常生活习惯着手。

 

饮食营养

食量小常腹胀 恐是胃轻瘫作怪

 医识力现场讲座  
 你问医生答  

现场问题摘录
讲题:肠瘤免开刀?血尿非小事?
─内视镜与泌尿镜下的个性化治疗 

日期:2/8/2025(周六)
主讲人:肝肠胃内科顾问魏立德医生、泌尿外科顾问郑凯阳医生
主持:营养师刘怀友 

 

1)大便异常,经过内视镜检查,大肠没有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

肾重解泌

管理肾病是一场长跑 药准加配合 患者跑得远

医句话:
管理慢性肾病是一场持久战,医护人员及患者皆是战役的参与者而不是观众。医生可根据病情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包括合适的药物,但亦须患者给予配合,倘若患者不愿配合一切皆徒劳无功。


“在慢性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管理中是否用对药物是关键所在,目前CKD的4大类别药物,分别是第一类为血管收缩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收缩素II受体阻断剂(Angiotensin II Receptor Blocker,ARB)。第二类为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抑制剂(SGLT-2i),第三类药物为选择性醛固酮受体拮抗剂(MRA),最后就是类升糖素胜肽-1受体促效剂或类似物(GLP-1 RA)。

公院SGLT-2i推广渐进

目前政府医院主要是给予第一类药物,即ACEi及ARB。至于第二类药物SGLT-2抑制剂已在引进阶段,通常医生须视患者的情况后再决定是否开药,其中的关键是药物的费用不菲,在最合适的药物给予最多的患者的原则下,让SGLT-2抑制剂广泛运用在有需要的CKD患者还需一些时间。

问药

林恩妮/吃降压药头晕? 别急停药 应先求医

问:服用依普利酮(enalapril)这款药物后,会有头晕或体位性低血压的问题吗?

答:服用enalapril后确实可能出现头晕或体位性低血压,特别是在刚开始使用或调整剂量时。但请务必注意,不可自行停药或减药,应与医生或药剂师讨论。

Enalapril是一种血管收缩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常用于治疗高血压,也应用于心脏衰竭与糖尿病肾病等。与其他降压药相同,若血压下降过快,可能导致脑部短暂供血不足而引起头晕。所谓体位性低血压,就是从平躺起身、或久坐、久蹲后突然站立时感到头晕。年长者因自律神经调节较慢,更容易出现;高剂量、或合并其他降压药物时也需特别留意。起身时放慢动作,能降低不适。

即使药物一开始适合,也建议每3至6个月定期回诊。若肾功能退化,药物清除变慢,体内浓度升高会造成血压过低与头晕。医生需透过定期检查评估剂量是否仍合适。

至于服药时间,部分医生建议睡前服用,以减少白天晕眩。但若患者有夜尿,半夜起身反而危险,因此应与医生或药剂师讨论最佳时段。千万不要因担心或不好意思而自行查网路调整药物。

Subscribe to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