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别埋下赌瘾基因 成瘾者可求助 阻断“遗传”链

医句话:

在研究中发现,当人沉迷于赌博时,在开盘或即将揭盅时,此时大脑所释放出的刺激感可高达平时的10倍以上,这也解释了为何沉迷于赌博会产生快感,而这股快感一旦失去后,尾随而来就是严重的伤害,包括自寻短见。

“赌博究竟是心理问题比如上瘾,抑或生理问题,如荷尔蒙失调等,一直都众说纷纭,不同的学者持不同的看法,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若一个人因赌博而上瘾,那将是非常恐怖的事,其结局甚至可能会以自杀走到终点,因此所谓的小赌可以怡情,大赌创业兴家的说词并不可信。

赌博花样百出,在过去的案例中,一些赌客已到无赌不欢的阶段,最终因赌博而身败名裂、倾家荡产等严重后果的案例比比皆是,有鉴于此,每个人不管男女老少都有必要了解赌博成瘾(addiction)所带来的危害。

专题

情绪 疫情的第一免疫力 管不好 生心理崩塌

医句话:

每天看到COVID-19疫情的确诊及死亡人数的报导,你是否会感到不安呢?抑或早已麻木不仁?其实每个人都会因突如其来的疫情而产生压力,进而形成不同情绪上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每个人的健康杀手,包括加剧心血管疾病、慢性疾病等风险,严重的话甚至可酿自杀悲剧等,因此掌握好压力与情绪的管理,除了可远离不必要的意外如自寻短见,同时也在疫情期间让身心健康获得进一步提升。

长期受压 免疫受损

“在疫情及行动管制令(MCO)期间,你是否经常处于焦虑呢?每当看到一些不确定真假的疫情消息时,你是否会产生莫名的恐慌呢?失眠次数是否比疫情前增加了?如果答案是yes,那就必须注意可能已产生因疫情而衍生的情绪问题,而这些问题也逐步‘侵蚀’你的免疫力,面对至今仍在全球肆虐的COVID-19病毒也将更为棘手。

专题

不断重複怪动作 不做心会痛 治疗强迫症 药物心理双管齐下

医句话: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及病情不尽相同,因此并没有“最完美”的强迫症配方,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有效沟通,有助于找出合适的配方,其中药物并合心理治疗有助于产生更好的治疗效果。即便不能完全治愈强迫症,至少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症状及帮助患者恢复工作与生活,重拾个人的生命价值。

真实病例:

“我今年35岁,在我22岁时就发现精神出现状况,于是就前往咨询精神科医生寻求治疗,这些年来分别曾到访私人医院和政府医院,也曾服药及打针,甚至在医院也曾用过一种‘电波激荡脑部’的治疗方法,但都没有看到效果,目前我是在私人医院接受治疗,也在服药中。

专题

疫情偷走了快乐?15招击退孤独寂寞 活脑心不扰

医句话:

COVID-19肆虐至今已逾数月,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时刻,如今人们除了对病毒恐慌,对未来不安,甚至有些人在行动管制令期间产生了莫名的孤独及寂寞感,以致认为自己已经失去了快乐,但其实只要在心态以及生活习惯上进行一些改变,自然能远离孤独与寂寞,再次拥抱快乐以及健康的人生。

健康及金钱 解“独”条件

“人类不论男女,到了老年时,就会出现‘孤独寂寞’,例如,以夫妻而论,迟早夫妻两人之中,必是有一人先逝世,留下丈夫或妻子一人,他或她就会‘孤独寂寞’,因此人人都必须学习如何对付‘孤独寂寞’,重新找回快乐。

对父母及儿女而言,在年轻时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其乐融融,可是一旦父母早逝,剩下年幼儿女,接着年幼儿女就会出现‘孤独寂寞’。

或者是儿女先逝世,留下年长的父母,那么年长的父母肯定也会被孤独感笼罩,如果不断思念逝世儿女的话,那两老将会更加悲伤难过。

专题

数码科技改变人际关系 缺乏『联系』精神健康更薄弱

医句话:

精神疾病具有许多保护性因素,这些保护性实际上可以协助减少一个个体的脆弱性,以此改善其精神健康状态,降低其患上精神疾病的风险。比方说,与社会或他人的联系(connection)便是一大保护性因子。然而,错误使用数码科技可以阻止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建立起真实的联系丶使我们与外界隔离。无论我们在网络虚拟世界上有多少位“朋友”,它们都无法转译成现实生活中“真实的联系”。

我国青年倾向找朋友倾诉
“马来西亚精神科协会(MPA)于2019年8月进行了一项网络调查,该网络调查旨在研究我国青年在面对精神健康问题时会更倾向于采取何种求助方法。该网络调查一共招录了276名正就读于大学或学院的我国大学生,所提供的问卷十分简单,一共只有10道问题。

专题

认知 承认 走出来 别再陷入精神障碍的死胡同中

医句话:

没有精神健康,就没有真正的身体健康。每当我们谈论精神疾病时,我们不能只将它简单诠释为患者“自己幻想出来的一种压力”。实际上,生活中有许多的因素可以影响一个人的精神健康,其中包括生物学因素丶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面对精神挑战时,我们第一步要做的是:认知到我们可能有着某些症状,接着是承认我们有着这些症状,然后愿意踏出那一步去寻求帮助。

没有精神健康就没有健康

“第一届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兼精神专科医生奇申(Brock Chisholm)在很早以前就曾向大众提出精神健康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的观念,并说:‘没有精神健康,就没有真正的身体健康’。

过往每当我们谈论精神健康时,总是没有人在乎。但如今,精神健康事关每个人,因为它是如此的重要,是人人必须去拥护的‘资产’之一。

成人健康

假消息满天飞 感觉焦虑不安 你陷入冠病-19过度恐慌吗?

医句话:

最近你是否觉得自己处于害怕丶担忧或焦虑等呢?或者每天只要一看到与COVID-19的讯息或新闻时就会不自觉地出现情绪不稳定,倘若以上症状是你或你家人的情况,这就意味着COVID-19而实施的行动管制令(MCO)已经影响了你或你家人的情绪,它必须被正视而不是置之不理。

情绪受困并非就是弱者

“当面对任何突发灾难或严重疫情时,每个人的情绪难免可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并非说那些会受影响的人就是‘差劲’或弱者,相反这只是每个人对压力的反应有所不同而已。

每个人的不同反应是由不同因素所组成,比如个人成长背景丶学历丶生活所在的区域,甚至是以往的个人生活经验等。

疾病疗法

把最愉悦的习惯带入生活 善用5感官 正念可减压

医句话:

压力并非你不理会它就不存在,因为压力就是人的即时反应,因此学习如何与压力共存以及管理它,对于一个人的生活甚至健康都非常重要,倘若懂得通过非药物压力管理,那就无须逢人就是“我有压力”,反之在助己的同时还可以成为别人的贵人,在别人在压力重重时陪伴他丶聆听他的分享,让压力成为动力。

审视身体讯息 有压力即处理

“尽管压力并非造成精神疾病的唯一元素,但它对生理(physical)和心理(mental)健康的伤害却是潜伏性的,用温水煮青蛙这理论来形容压力对健康的渐进式伤害是相当正确的,当青蛙无视水温持续上升,最终就是把性命给赔上,同样的,若我们无视压力的严重性,它也会把我们的健康给压垮,因此加拿大心理学家汉斯塞利(Hans Selye)把人在抵抗压力的反应分成3个阶段,即警告阶段丶抵抗阶段以及疲惫阶段。

成人健康

员工压力山大 12%掉入忧郁焦虑“漩涡”

医句话:

精神健康的问题不只发生在工作场所,也侵袭着年幼的青少年们,加上我国的精神科专家,包括精神科医生丶心理治疗师丶辅导员及受过相关训练的初级医疗人员严重不足,难以应付与日俱增的患者。

职业健康医生 识别职场精神问题

“初级医疗(primary health care)是每个人或社区连接国家医疗系统的起点,对于许多病人,尤其像精神疾病患者这类病人,我们是他们最容易打开心扉的对象。当病人步入诊所或门诊时,我们只是一句:‘你好吗?’丶‘生活过得如何?’丶‘工作还好吗?’等,让病人很快就能打开心门丶畅所欲言,也是追踪医药健康问题的起点,让医生更早发现病人的问题或诊断。

疾病疗法

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辅导员?没有谁比谁更好 只有适合与否

医句话:
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化,普罗大众对心理或精神疾病也逐渐有所了解,再加上政府尤其是卫生部及非政府组织等不断推广与心理或精神疾病有关的资讯,愿意前往治疗的人也越来越多。然而,一般普罗大众对精神科医生(psychiatrist)及临床心理治疗师(clinical psychologist)的区别也只是一知半解。究竟在哪些情况该见精神科医生?哪些时候应该寻求心理治疗师?那注册辅导员(counsellor)又扮演怎样的角色呢?谁的治疗又更有效呢?其实并没有谁比谁更好的治疗,只有谁比谁更适合治疗患者的状况而已。

精神疾病3大因素
“精神或心理疾病的成因多数并非由单一的因素造成,一般可考量3个因素,即生理因素丶心理因素及外在因素。

1)生理因素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