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 承认 走出来 别再陷入精神障碍的死胡同中

医句话:

没有精神健康,就没有真正的身体健康。每当我们谈论精神疾病时,我们不能只将它简单诠释为患者“自己幻想出来的一种压力”。实际上,生活中有许多的因素可以影响一个人的精神健康,其中包括生物学因素丶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面对精神挑战时,我们第一步要做的是:认知到我们可能有着某些症状,接着是承认我们有着这些症状,然后愿意踏出那一步去寻求帮助。

没有精神健康就没有健康

“第一届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兼精神专科医生奇申(Brock Chisholm)在很早以前就曾向大众提出精神健康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的观念,并说:‘没有精神健康,就没有真正的身体健康’。

过往每当我们谈论精神健康时,总是没有人在乎。但如今,精神健康事关每个人,因为它是如此的重要,是人人必须去拥护的‘资产’之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精神健康不应只视为没有精神疾病。精神健康是一种健康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每个人能认识到自己的潜能丶能够应付正常的生活压力丶能够有成效地从事工作,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沉默中呐喊声须被听见

大多数人都能应对并克服生活中的许多压力,但这并不表示所有人都能。话虽如此,我们却不该拿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因为世界上每个个体都是不一样的。

对于那些不断在沉默中呐喊的人,他们的声音必须被社会听见。但这些有忧郁问题的人,他们往往都尽可能,或说他们往往擅于压抑自我,掩饰自我,为免让人发现而装得若无其事,装得笑脸盈盈。

实际上,每个人在一天当中都会经历不同的精神状态,尽管我们总被社会期待要无时无刻的开开心心。我们可以感到轻松愉悦或兴奋,也同样可以感觉到有不安丶有挣扎的时候,或甚至陷入所谓的情绪危机中。在我们当中,有些人得以克服这些精神上的挑战,但有些人则不幸运的走向所谓的精神疾病。

-
哈兹理医生(Hazli Zakaria)
国大医药中心(UKMMC)精神专科顾问
马来西亚精神科协会(MPA)主席

 

与他人联系减个体脆弱性

每当我们谈论精神疾病时,我们不能只将它简单诠释为:‘那只是你自己幻想出来的一种压力,你别想太多了’。实际上,生活中有许多的因素可以影响一个人的精神健康,其中包括生物学因素丶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所以说,那不仅仅是所谓的‘压力’。

此外,我们也需知道,还有许多保护性因素(protective factors)实际上可以协助减少一个个体的脆弱性(vulnerability),以此改善其精神健康状态,降低患上精神疾病的风险。比方说,与社会或他人的联系(connection)便是一大保护性因子。因此,维持一个人的精神健康极为重要,而这是社会中每个人都可以帮忙的。

我们在生命不同的阶段,都有着不同的方式来管理日常的精神挑战,有些时候我们可以靠自己去应对,有些时候我们需要亲友的帮助,有些时候(比如思绪上有重大的障碍,严重影响生活功能,如影响睡眠或社交,或有自杀的念头时)则需要专业人士如精神专科医生的帮助。

另一个民众需要知道的观念就是,无论是否患有精神疾病,每个人都可以达到所谓的‘最佳精神健康状态’(optimal mental health)或‘欠佳精神健康状态’(minimal mental health)。

也就是说,如果患有精神疾病的人获得良好的治疗和管理,他们同样可以像其他正常个体般拥有良好的精神健康状态。而另一边厢,一个没有患上精神疾病的人,他们的精神健康状态同样可以非常的差。

非单一表现以症候群出现

焦虑症(anxiety)与忧郁症(depression)患者起初所经历的症状,就如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经历的精神状态。有些人可以靠自己去应对这些精神状态,但有些人不能,一旦这些症状逐渐积累并变得越来越糟时,那些无法应对的人,或那些越想方设法去应对但事情却变得越糟甚至开始影响其日常生活功能的人,将步入一个窘境。

这里所谈及的症状,并非单指一种症状,而是各种症状的集结,我们称之为综合症或症候群(syndrome)。实际上,大多数的精神科疾病都具有各种症状,永远不会只有单一的症状,而且这些症状是持久发生并会对日常生活功能造成影响。

比方说,根据2013年美国精神医学会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手册(第五版)》(DSM-V),忧郁情绪相关的特征性症状一共就有9项,要诊断一个人是否患有重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其诊断标准为:持续两周,每天大部分时间内,患者出现至少5项与忧郁情绪相关的特征性症状。

勿凭网上资讯自我诊断

现在困难的地方在于,这些步入窘境的人,他身旁的人或许已经察觉到他的反常,却不知道该如何去帮助他,因为他会尝试隐瞒,不愿分享。

我想说的是,我们第一步要做的是:认知到我们可能有着某些症状。接着,第二步是承认我们有着这些症状。第三步则是愿意踏出那一步去寻求帮助。

当然,我们必须尊敬每个精神病患者都有各自的一段旅程。即使对于那些已经从精神疾病走出来的人,他们也不应该对正在面临精神疾病的人说:‘你接着应该会经历些什么,而你应该怎么去应对’,他们可以做出建议但未必对那个患者有益,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

实际上,他们走出精神疾病所需要的时间,往往比我们想像的还要长。那不仅仅是药物治疗,虽然药物治疗也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但实际上精神疾病的治疗必须包含多面向,如生物学丶心理学和心灵等。

总而言之,第一步是让医生来替你的精神状态进行评估,而非自己凭借互联网上散布的资讯进行自我诊断,那是不正确的。要进行正确的诊断,接着与精神专科医生丶临床心理学家丶家属共同拟订专属你的管理治疗方式。”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丶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文章来源:
医识力.笔录:曾咏邰.2020.04.21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