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营养

地中海得舒饮食相配合 降压护心减中风风险

医句话:

多年来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一直是我国头号健康杀手。数据显示,在2020年全国就有1万8515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平均每天有50人之多。高血压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密切关联,更是主要风险因素之一,包括增加心脏负荷造成心脏衰竭、心肌梗塞或心律不整,且增加中风及动脉硬化几率。正确饮食与适量运动已被证实是继药物以外,可有效控制血压的生活方式,更不可忽略它们的重要性。

“我们如何从饮食来预防高血压呢?其实通过健康的饮食是可以预防和控制三高(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疾病的风险。以下是一些与饮食相关的方法,有助于降低患上这些疾病的风险。
1)均衡饮食
依照马来西亚健康餐盘(suku suku separuh)的概念来帮助我们摄取足够的营养。如在吃鸡饭的时候搭配蔬菜和水果,在吃面包的时候可以搭配鸡蛋和生菜,在吃面条的时候可以搭配更多的蔬菜等。尽量以全谷类来代替精致淀粉。

问药

林顺木/妈妈易焦虑难入眠 自律神经失调 或甲亢惹祸

问:我妈今年60岁,身高149公分,体重50公斤,患有高血压、甲亢、严重失眠和自律神经失调。目前吃着的西药包括唑吡坦(zolpidem)、普萘洛尔(propranolol)、甲巯咪唑(methimazole)、降压药和感冒药等。妈妈很容易焦虑烦恼,60岁失去伴侣后健康急转直下。

即使有吃西药,以下症状还是让她十分痛苦,让我们苦恼的是每次只要带她出门求医,她到诊所或医院吹到冷气,或是吹到一点风,她一定都会感冒,然后以下这些症状都会加剧:

1.从肩颈到膏肓的筋很容易酸,半夜会酸到睡不着,需要补吃安眠药,睡前吃一次,半夜酸到睡不着再吃一次。
2.有时会突然热起来冒汗大约两三分钟,热完就开始冷,热起来时量血压就会高,一天大概发作五六次,同样伴随筋酸。
3.睡前筋很常酸且一定要吃安眠药,半夜醒来睡不着时,也会筋酸且伴随第二点提到的先热后冷的症状。
4.吹冷气或吹到风,过两天一定感冒,穿太多衣服又会热到流汗,一样感冒。
5.半夜需起来尿尿好几次,尿量很少,睡前已经尽量不喝水。

综合上述,想问中西医,为什么会这样?

问药

陈文恬/勿擅停西药单用中药 中西医联用控高血压

问:靠中药治愈高血压通常要多久时间呢?

答:高血压分为两种,一为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率占90%至95%,即为遗传、饮食、肥胖、精神和环境等因素综合造成;二为继发性高血压,占高血压人群5%至10%,是由于体内其他疾病引发的高血压,如肾病、甲亢、库欣症候群等。因此必须先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的可能,才能谈论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若为继发性高血压,需先解决根本病因。

中医学将高血压病归属于“头痛”、“眩晕”,一般认为是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痰浊上扰、肝肾阴虚所致。常用的降压中药方为天麻钩藤饮、半夏白术天麻汤、六味地黄丸等,需根据不同体质而用药。

饮食营养

每天限盐1茶匙 降高血压减心脏病

医句话:

实践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健康饮食(多吃水果和蔬菜,少吃脂肪、盐和糖),对降低患非传染性疾病的风险很重要。我们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饮食,尤其是高钠食物。与此同时,也别忘了保持经常运动的好习惯。总而言之,我们有责任将自己的健康放在首位。健康的营养和体力活动相辅相成,对预防非传染性疾病和改善个人的整体健康起到重要作用。

“尽管人们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预防非传染性疾病,但是最近这几年,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事实上,2009至2014年大马疾病和伤害负担研究发现,我国的非传染性疾病占过早死亡率的71%,其中心血管疾病和循环系统疾病就占了死亡人数的34.8%。就生活方式而言,有多种因素会增加患非传染性疾病的风险,这包括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缺乏运动、吸烟和酗酒。

问药

林建斌/吃降压抗甲亢药 感觉心悸非药副作用

问:我本身在吃着高血压(amlodipine)和甲状腺功能亢进(carbimazole)的药物,血压已经受控,可是我偶尔依然感到自己的心脏快跳出来,这是药物的副作用吗?

答:从你的问题看来,你是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目前正在服用药物来控制体内的甲状腺激素。你也在服用血压高药物来控制高血压。我认为你现在感觉到偶尔心悸的情况并不是药物所造成的副作用,它应该是和你的甲状腺亢进的情况有关,我建议你去挂诊检查病情。医生会做个血液检查来决定是否有必要在卡比马唑(carbimazole)的分量做调整。

至于高血压的药物,医生也或许会使用控制心跳类型的高血压药物来缓解你的情况。

 

问药

林建斌/有高血压中风史 长者能否吃华法林?

问:想请问老人家适合服用warfarin这个药物吗?因为老人家本身有高血压和中风史,而且老人家本身心跳率不是很正常。

答:华法林(warfarin)是一种口服抗凝血的药物,透过抑制维生素K依赖性的凝血因子的形成,达到防止血块的形成或预防血块继续扩大的效果。

从你的问题来推论,我推测这位老人家是因为心跳不规律,导致心脏中血栓形成,血栓若随着血管流到脑部,就会导致脑中风。这也是为什么老人家需要服用口服抗凝血的药物,来预防血栓再次形成。当然医生和药剂师会评估老人家的风险和药物带来的益处,确定好处是大于坏处后,才会开始这个药物。当然这个药物也有风险,也就是增加流血的几率。

因此病患必须按时复诊,检查血液的国际标准凝血时间的比值(INR),来确保血液的浓稀度是在控制范围。我也建议家人陪同老人家向药剂师了解如何服用此药物,尤其需要控制高维生素的食物的服用。

病患和家人也需注意,严重的出血状况包括尿液出现血液或沉暗色的颜色、粪便出现黑色、在未受伤的情况下身体出现大片瘀青、咳嗽出血等,若有症状需马上求医。

问药

林顺木/吃降压薄血药后 为何拇趾尾指发麻?

问:我今年80岁,患有高血压,服用telmisartan 20mg。我几乎每天都锻炼。早上练气功,下午打乒乓球。最近,我感到脚冷,家庭医生说是血液循环不畅造成的。他开了aspirin加glycine 45复方组合。我服用了10天,感觉没有任何好转。有时我的左拇趾会麻木。在其他时候,我的尾指感觉麻木,像很多蚂蚁沿着手掌跑到尾指的感觉。想请教中西医,会不会是神经系统疾病?这有生命危险吗?

答:Telmisartan是血管收缩素II拮抗剂的降压药(angiotensin II antagonists),主要的副作用为背痛、胃痛、虚弱、腹泻、鼻窦痛和充血等;Aspirin加glycine 45复方组合为俗称的清血药(薄血药),主要副作用为皮疹、胃部不适及胃肠道溃疡等。

最近你觉得脚冷,家庭医生研判是循环不畅造成的。导致循环不足的原因有很多,常见的可能是血管本身问题或药物的副作用。

老年人降血压的药物须列入考量。老年人身体机能退化,常常有多种慢性病共存,治病不能见树不见林,治疗计划如果不整体思考,而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很多已处于失常的边缘,如不当的用药或手术,可能就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问药

吴宜凌/高血压怎么办?这样做让你稳住血压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状况,高压血流对动脉壁长期施压, 若不加以控制,可能引发心脏病如心脏扩大,最终导致心脏衰竭,并会损害其他主要的器官。

患了高血压,应该怎么办呢?

1. 万万不可擅自停药
2. 日常饮食中控制盐分的摄入。注意烹饪时少放盐,也要注意控制零食及加工食材中隐形钠的摄入量。
3. 多吃蔬菜和水果,以保证营养全面。
4. 多做运动, 把体重保持在正常水平。
5. 饮酒适量,戒烟。
6. 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

高血压患者可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对饮食进行针对性的改善和控制,同时坚持锻炼、戒烟限酒、保持心情平和等。

 

亲子妇幼

没症状难发现 儿童居然也有高血压

医句话:

7岁及以上儿童建议每年测量血压,至于高风险群如出生时曾待在NICU、患先天性心脏病、阻塞性睡眠呼吸窒息症、肾病或泌尿系统异常、糖尿病、器官或骨髓移植、服用已知会提高血压的药物与全身性疾病等,建议在年龄更小时开始高血压筛检。

“成人高血压是基于不良事件风险的流行病学而定义,例如血压持续升高的病发率和死亡率,以及造成心血管疾病相关的风险等,一般认为是140/90毫米汞柱(mmHg)以上。

儿童或青少年的血压值则会随着体积不同而改变。随着年龄增长,他们的血压正常值才会慢慢趋近成人数值。因此,儿童高血压是基于正常健康儿童血压分布来确定的:至少3次的血压测量中,血压值为同年龄、同性别、同身高的血压第95百分位(percentile)及以上。

儿童高血压:130/80以上

问药

周志辉/得舒饮食能抗高血压吗?

问:我今年40岁,家族有遗传性高血压,想问得舒饮食(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DASH)这种饮食法,对高血压患者如我会有什么效果呢?是不是如果我遵守了此饮食条件,就可以避免长期吃药呢?

答:我们先来了解什么是得舒饮食(DASH)。得舒饮食是过去经由科学观察和实验研究,所发展出得以改善及预防高血压的饮食方法,且与时并进的不断精进。最初的得舒饮食,提倡的是增加蔬果在每日饮食中的比例,同时降低摄取乳制品中的脂肪,发展至今则演变到成高钾、高镁、高钙、高膳食纤维及适量不饱和脂肪酸的饮食原则。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有些人误以为得舒饮食就是低钠的饮食,但在得舒饮食的发展中其实从未强调极度减钠(比如完全不能用盐调味)的概念,反而是通过提高人体在钾离子的吸收,进而拮抗钠离子,达到降低血压的效果。在日常饮食中,只要多选择全谷类、多吃蔬菜、水果、坚果、鱼类、鸡肉及饮用低脂乳制品,就可以轻松达到得舒饮食的基本原则。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