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药

甲状腺病情復發 与降压药有关吗?

问:我是一名53岁的女性,已经服用降压药氨氯地平(amlodipine)4年以上。几个月前,我在日常生活中感觉自己的心跳不正常,我就去做血液检查,结果显示我的甲状腺问题又回来了,我停吃甲状腺的药,到现在已经3年了。医生给我的建议是服用保护心脏的药物,我应该听从医生的建议吗?我担心吃太多药物。

答:对于这个提问,我们可以拆解成几个部分来解答。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这里的甲状腺问题指的是甲状腺机能亢进症(hyperthyroidism,简称甲亢)还是甲状腺机能低下症(hypothyroidism,简称甲低或甲减)呢?

甲亢是一种由于体内过量的三碘甲状腺素(T3)和四碘甲状腺素(T4)造成的临床症状。其症状及体征因人而异,可能包括烦躁、肌肉无力、无法入睡、畏热、腹泻、甲状腺肿以及体重减轻。对于心脏而言,它可能会造成心跳过速的问题,因此医生通常都会建议服用减缓心跳的药物,避免对身体造成更多的伤害。

问药

叶下珠苦寒性凉 体弱者禁用

问:请问珠子草(dukung anak)的功效与副作用。在哪里能找到这种草药呢?

答:珠子草(dukung anak)(phyllanthus niruri linn;phyllanthus urinaria linn),另一个较为广知称作“叶下珠”。其他别名珍珠草、十字珍珠草、叶后珠、夜合草,客家语称珍仔草。

产地分布常于印度、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热带美洲、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全世界之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民间长久以来做为治疗糖尿病、肝炎、黄疸及肾炎水肿的传统用药。东方社会常用之药用植物,印度传统医学列为解毒草药。

在临床功效上研究指出可预防肾结石以及具有抗B型肝炎的效果,印度传统医学常用在治疗胃、泌尿系统、肝、肾等疾病。在2011年,国家关键经济领域(National Key Economic Area,NKEA)政策下,叶下珠也由马来西亚草药发展委员会(Malaysian Herbal Development Council)归类到高价值草药产品研发计划案中。

问药

行管期父亲胸闷呼吸困难 先排除心肺问题 再考虑胃酸倒流

问:我的父亲今年60岁,因为封锁措施每天在家,在行管期(MCO)之前他每天都在家乡种菜。不知道是不是现在不能出门,他就觉得胸闷痛不舒服,深呼吸及搥胸都无法改善。在MCO前他做过血液检查,发现血脂偏高,而父亲每日都抽半包烟,我们劝他戒烟他有不听,而在MCO期间虽然有服用降血脂药物,但胸闷塞、喘及呼吸困难的情况仍会发生,想请问中西医这是什么状况?

答:从你父亲的病史中了解,主诉胸闷不适,喘及呼吸困难,深呼吸及搥胸都无法改善。平时每日都抽半包烟(但烟龄多久?),在MCO前他做过血液检查,发现血脂偏高,有服用降血脂药物。其它慢性病史、过敏史等并未提到。

在以上有限的病史中,首先我们要怀疑是不是肺部的疾病?建议他照胸部X光(CXR)及安排肺功能检查,以了解有没有肺部问题,如肺炎、哮喘等疾病,其中哮喘可以胸闷及喘来表现。

当然也要排除心血管方面的疾病,CXR也可以排除有无心脏肥大或衰竭。

问药

陈朝颖/痛风發作勿即服降尿酸药

问:尿酸高和痛风是不是一样的?

答:不,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和痛风(gout)是不能画上等号的,但多数情况的痛风是因高尿酸而引起的,这是因为高浓度的尿酸容易产生“尿酸盐结晶”(痛风石),而这些痛风石会对沉积的部分产生对应的破坏。打个比方,如果痛风石沉积在关节、肌腱及其周围时就会很容易造成痛风性关节炎。此外,痛风石还可沉积在肾脏,并发尿酸盐肾病、尿酸性尿路结石等,严重者可出现肾功能不全。

总结来说,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的发病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血尿酸高一定会导致痛风,只能说血尿酸越高越容易患痛风,两者之间不能混为一谈。

还有一个误区,那就是由于痛风与尿酸有关,很多患者在痛风发作时都觉得一定要马上服用降尿酸药才行。其实,当痛风突发时,降尿酸药是无法控制关节炎的,相反有可能会加重关节的炎症或引起转移性痛风。所以很多医生都建议,降尿酸药应在痛风急性发作期过后,即炎症控制、疼痛缓解后的1至2周使用。

但是,不管是痛风还是高尿酸血症,都可以依靠改善生活方式来控制病情:

问药

阿托品主治腹泻 可经母乳传宝宝

问:请问哺乳期间可以用atropine来抑制胃酸吗?会否影响我的乳汁分泌量?

答:2013年,美国儿科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曾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大多数药物和疫苗接种均可在母乳喂养期间安全使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哺乳妈妈可以随意自行用药,因为一般药物可经母体消化道进入血液系统和乳汁,并经由婴儿吸吮乳汁进入消化道,在消化道吸收后进入婴儿体内。

因此,若你正在哺乳,请务必告知医生,好让医生衡量服用药物的风险和益处,考量药品分泌至乳汁的程度,选择安全并且不会影响乳汁分泌量的药物。在一般的情况下,只需调整哺乳时间,基本上不需中断哺乳。

以肠胃道疾病为例,胃食道逆流或胃灼热的患者,通常服用抑制胃酸分泌的法莫替丁(famotidine)或是选用含钙、镁、铝等制酸剂(如碳酸钙)作为胃酸中和或抑制剂。

问药

指尖放血 脑梗急救法?

问:请问中风病人在手指尖放血有效吗?

答:在2020年有一位中国艺人对外宣称,他为脑梗(中风)的父亲进行十指放血,而成功度过难关。消息曝光后,随即在网上引起热议,大家对十指放血治愈脑梗都不置可否。

在中医世界里的确有着十指(更应称为十宣)放血的疗法。当然,在生活中,我也常遇见不少人对放血急救脑梗的方法深信不疑,也有部分专家认为,手指放血是一种强刺激促醒的方法。

其实,中医认为,针刺十宣穴放血有清热、开窍、醒神的作用,常用于急救昏迷、休克、中暑、惊厥的患者,也适用于中风的闭症。天津中医药大学曾在2017年BMC(BioMed Central)辅助及替代医学(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期刊发表动物研究报告,提示十二井穴(接近手脚指尖的穴位)的放血可能在保护血脑屏障紧密连接中起着重要作用,从而减轻缺血性中风引起的脑水肿。

即便如此,必须提醒的是,这只是一篇动物性研究报告,临床上,当急性脑梗的患者入院,一般上我们先做电脑断层扫描(CT scan)或磁力共振造影(MRI)找出病灶,然后综合患者病情给予适当的治疗。

问药

年长肾病患 吃得下吃得够 营养足才重要

问:我是一个奉行用食疗治愈慢性疾病的人。很不幸的,我母亲患上肾脏病,请问在食疗方面,有什么食物她需要少吃?什么食物可以多吃?因为年纪关系,她也曾被检测到有骨质疏松症,有时又有一点昏眩,也曾有一段时间坏胆固醇(LDL)偏高(不过在服药一段日子后,LDL现在已经回落了),她也有服用一些补充剂。请问长期服用钙片、抑制LDL的药物和综合维生素补充剂是否对肾脏有副作用?

答:肾脏病人饮食主要原则就是4低─低蛋白、低钠、低磷、低钾。其实她的情况并不需要太严格的饮食控制,过多过少都对健康有害,反倒是她必须注重营养均衡,只要把握住健康饮食就好。尤其是年龄大者本来就食量不大,吃得下吃得够及营养足才是重要。

以下分析她所服用的补充剂是否对肾脏有副作用:

a.综合维生素:在2019年8月一篇内科医学杂志(Ann Intern Med)分析指出,多数维生素和保健食品,对维护心脏健康及延长寿命并没帮助,仅有鱼油和叶酸有帮助。

问药

孕妇适量补充叶酸 减胎儿畸形率

问:如果孕妇缺乏叶酸会有什么后果?

答:叶酸即维生素B9,是B族维生素的一个成员,属于水溶性维生素。它只能通过食物或补充剂获取,因为身体无法自身合成。

叶酸有助于细胞的分裂以及DNA遗传物质的合成,因此孕前3个月至孕期首3个月,准妈妈们都应该适量补充叶酸,有效减少胎儿畸形的病发率。胎儿神经系统发育的重要时间是孕期3至6周。

如果妈妈们怀孕前并没有服食叶酸补充剂也不必太担心,因为普通膳食中也有叶酸。绿叶蔬菜含有大量的叶酸,因此如果饮食均衡,医生建议孕期口服的叶酸补充剂可以维持在每日400微克(mcg)。针对高危的妇女,比如曾经有神经管缺陷生育史的夫妇以及自身患有神经管缺陷疾病的夫妇,建议补充的叶酸含量可以增加至每日5毫克(mg)。

虽然叶酸属于水溶性维生素,服用过量的叶酸可以通过尿液排出体外,但是孕妇大量服用叶酸(超过1mg的补充剂)可能影响锌的吸收,导致胎儿发育迟缓,宝宝体重可能比较轻。当身体缺乏维生素B12但却过量补充叶酸,这可能导致问题无法被诊断而延迟了治疗。

问药

超重高血压肝炎 生活干预为主 药物为辅

问:我的先生今年39岁,身体质量指数(BMI)是43.2,患有高血压、重度脂肪肝并发脂肪肝炎,想知道可以靠中药调理吗?

答:你真的想知道可以靠中药调理吗?很遗憾,不能。中医理论没有“高血压、重度脂肪肝与肝炎”这类病名,既然没有病名,单凭这些资料,肯定是没办法的。因此,如何“对症下药”,还烦请延医。

若是急性病,应该尽快求医,刻不容缓;若是慢性病,如脂肪肝高血压此类,首先要想的并不是医生或者药物能给身体带来多少增益,而是检讨自身生活方式,斗量一番有没有提升的空间。

撇开家族遗传性疾病如代谢症候群等,体重超标、血压失常、生命体症异常,这类都属于必须先从生活调整的病;药物不是万能的,应当调整生活方式为主,药物为辅。

如果还心存侥幸,想坐享其成,那往后的日子身体状态如何,恐怕就能用纸推算了。刚步入不惑之年,应当是生命中最年华盛放之时,若是因无法自律而落得多疾缠身,实在令人扼腕。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