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化社会降临 做好准备安稳渡过更年期

案例:陈秀凤

-

75岁陈秀凤育有7名孩子和15名孙儿女,虽然年事已高,但是身体依然很健壮,这有赖于更年期就开始保养。

秀凤在53岁时就出现了更年期症状,她第一时间前往谘询妇产科医生的意见,医生建议她接受荷尔蒙替代治疗(HRT),并指国外许多妇女更年期都会接受HRT,后者有保护心脏的疗效。她对医生所说充满信心,当下就决定接受献议。

事隔22年,秀凤至今仍在接受HRT,她非常感恩和庆幸身体没什麽毛病,可以继续做喜爱的运动和跳舞,并享受晚年生活。

每个女人都经历 比乳癌月更值得关注

“过去9个月来,我积极投入网站的筹备工作,如今,我终于可以向大家展示我的“宝宝”(www.menopausefacts.org)了。

为什麽我们要推出更年期网站?因为更年期的问题一直被大众忽略。每年的10月是世界更年期醒觉月,可是大多数人只记得10月是乳癌醒觉月,要知道,更年期是每个妇女都会面对的问题,反之,并非所有的女性都会患上乳癌,所以更年期是不是更应该得到大家的关注呢?

老化的定义是,一个国家年过65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7%,意即该国已走入高龄化(aging)社会,当年过65岁人口达到总人口的14%时,则可被称为老龄(aged)社会。

马来西亚目前已面对人口老化的问题,不足12或13年,我们就会迈入老龄社会。大马男女的预期寿命分别是72.7岁和77.4岁,而其中25%的女性会活超过预期寿命,如果没有良好照顾健康,该如何应对晚年的生活呢?

我们都知道,女性需要雌激素来维持健康,不只是外在的健康,也包括内在的健康,那麽年老才可以活得很好。

大马女性50.7岁步入更年期

大马女性的更年期平均年龄是50.7岁,当更年期到来时,女性可能会出现头痛丶皮肤干燥等可影响全身功能的症状,甚至心脏病丶骨质疏松症。

许多更年期女性会关心当下所面对的症状,例如瘙痒丶情绪不稳丶盗汗丶疲乏丶浮肿丶健忘及阴道干燥,可是并非所有人都会经历所有的症状,而且有的妇女会有症状,有的则无,有的症状轻微和逐渐消失,有的情况严重,需要寻求帮忙。

多数更年期妇女不会考虑到绝经期后或长期会面对的问题,例如腹部脂肪的累积,尤其靠近子宫的部位,还有血压丶血脂和血糖的升高,骨质的流失丶情绪低落等。

数据显示,心脏病是大马男女的头号杀手,一般上,女性发病时间比男性来得迟,一旦迈进更年期,就会开始与心脏病扯上关系,而男性患病较为典型,情况与女性截然不同。

-
柏米达(Premitha Damodaran)
马来西亚妇产科学会(OGSM)更年期小组委员会主席兼妇产专科顾问

拒绝知更多 害怕面对现实

吃是国人的最爱,我国许多高居不下的疾病(如糖尿病)及肥胖症也是人们“吃”出来的,而且面对健康问题的病人都不爱看医生,因为他们拒绝知道更多,害怕面对现实。

有的人甚至说:“无所谓啦,就任我这样吃吃喝喝到死去为止吧”,可是,万一你死不去呢?你身边的人怎麽办?

如果你不幸中风,需长时间躺在床上或旁人的照顾,是谁因此遭殃呢?所以,照顾好自己是最重要的。

我们积极推动更年期醒觉运动,目的就是要赋予女性力量和强化女性,提高她们对健康的认知,并做好准备迎接更年期的到来。”
 

更年期初期或接受治疗 免症状缠身

“公众对更年期的醒觉意识不高,更年期学会尝试接触群众,只是很多人不感兴趣。更年期是重要课题,女性如果忽略更年期症状,晚年发生骨质疏松症丶三高代谢疾病丶失智症时,病情就会变得复杂,要得到有效的治疗就太迟了。所以,踏入更年期时,女性就要开始做好准备和预防的工作。

更年期是女性一生中重要的阶段之一,更年期之前,女性受到雌激素的保护,所以少有皮肤丶心脏病丶代谢疾病等问题,健康受到保障。更年期过后,所有健康问题会随着雌激素的减少而逐渐出现。

大多数更年期的症状如潮热丶盗汗丶疲倦等只是短暂发生,不会永久存在,并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但是这些症状可以影响你的生活丶工作丶与丈夫或家人的关系。

临床常见女性在更年期的3至4年因为阴道干燥,造成性交疼痛和困难,因而影响与丈夫的性关系和感情。更年期的5至10年逐渐出现心脏病丶骨质疏松等复杂的疾病,要治疗也相当棘手。

所以说,更年期是妇女真正能够为未来有品质的生活作出打算的时候,不要错过这个时机,有许多是女性可以做的事,例如改变生活习惯。

妇女在更年期首几年应良好照顾自己,并可展开一些治疗,因为绝经后或太迟的话,许多治疗是无法进行的。”

-
何春梅(Ho Choon Moy)
马来西亚更年期学会主席兼妇产专科顾问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丶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文章来源:
星洲日报.笔录:包素菡.2017.12.06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