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底长期不正常受力·易患跟痛症

跟痛症(Calcaneodynia)是跟部周围疼痛的总称,可以是一侧疼痛,也可是两侧同时疼痛,在中医骨伤科是属“骨痹”范畴。病因以劳损为主,临床多发于40~60岁的中年和老年人。

不过,在本地,本病常见于40~50岁者,女性占多数,导因则与职业、运动伤害及不合适的鞋子或高跟鞋挂钩,尤其是同时爬山、慢跑又跑马拉松者,发病率愈高。足跟痛是由于跟骨足底面所附着的肌肉、韧带随着力量不均衡,使骨膜受到牵拉而引起的骨科疾病,现代医学称“跟骨骨膜炎”或“跟骨骨刺”(Heel Spur)。

治疗跟痛症
先改善骨盆足弓受力系统

据专长于骨伤科的中医师林江豪的观察,纵是如此,他重申,患者要根治仍有一定的成功率,关键在于通过手法改变骨盆和足弓的受力系统,病情就可能缓和及痊愈。换言之,患者本身也要有耐心接受治疗及复健,双管齐下,疗效自然显著。

他解释,从解剖的层面来看,足跟部是人体负重的主要部份,跟下部皮肤则是人体中最厚的部位,因皮下脂肪致密而发达,也称“脂肪垫”。在脂肪与跟骨之间有滑液囊存在,跖筋膜及趾短屈肌附着于跟骨结节前方。

“足的纵弓内弓是由跟、距、舟,第一楔骨和第一跖骨组成,外弓由跟距骰第五跖骨组成,而维持纵弓的跖腱膜,起自跟骨跖面结节,向前伸展沿跖骨头面附着于5个足趾的脂肪垫上,再止于骨膜上。

其组织结构形状仿如张开的扇子,它们的关系就像弓与弦。”

◎承受全身重量,人体天然避震器

毕业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他补充,足跟承受全身的重量并吸收来自地面的反作用力,具有防止滑动和避震的功用,是人体天然避震器。而这其中的六成负重就依靠脚跟骨。由此可见,脚跟骨的负担是“很沉重的”,须适时养护,方不会令其受伤或患病。

林江豪说,在正常的步态中,跖趾关节背屈,趾短屈肌收缩,体重下压的重拉力都将集中在跟骨跖面结节上。“这些解剖结构和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随着机体素质的下降,长期慢性劳损和某些持久的站立、行走的刺激,均会出现跟骨周围的痛症。例如需要长时间站立的零售业促销员、老师、保安人员、柜台接待员等,均是高风险患者。而那些同时爬山、慢跑又跑马拉松者也是另一个高风险群,原因和前者相同。”

....

....
长年因工作之故而须久站的患者,站到最后不单脚板呈“平板状”,连足弓也站到“不见了”,以致小腿至大腿的肌肉牵紧又僵硬,经过一段时间的手法治疗后,肌肉日渐松懈,足弓逐渐复现。

造成足跟痛的各种原因:

1.步态异常
2.脚跟、韧带和周遭的脚后跟神经紧张
3.从事剧烈运动
4.短时间的体力活动频繁
5.设计不良或磨损严重的鞋子,尤其是缺乏适足的足弓支撑
6.肥胖
7.长时间站立
8.年龄的增长,从而降低足底筋膜的灵活性及脚跟脂肪垫变薄
9.扁平足或高弓

跟后痛主要临床分类

1.跟后痛:主要是跟后滑囊炎、跟腱止点撕裂伤和痹证性跟痛症。

2.跟下痛主要是跖腱起点筋膜炎、跟骨下滑囊炎、跟骨脂肪垫炎和肾虚性跟痛症。

3.跟骨病:跟骨本身的疾病,例如跟骨骨髓炎、骨结核、偶尔是良性或恶性肿瘤的易患部位,但跟骨病不属于筋伤学范围。

筋膜发炎位置图

....

跟腱止点的前、后部和前下部,各有微小的滑囊。中医师林江豪说,跟后滑囊炎意指这些滑囊积液、肿胀及炎性反应,常见于40~60岁者,患者以男性居多。病因主要是外伤、慢性劳损、感染或骨刺的刺激所致。

“患者的表现是跟腱附着部位肿胀、压痛,走路时因轻的摩擦而疼痛加重,跟骨后上方有软骨样隆起。表面皮肤增厚,皮色略红、肿胀,触及会有囊样弹性感,局部压痛明显。但是,如果他们去照X光片是照不到有何异样的。”

他说,本病的疗法之一是可采用手法中的“劈法”治疗,既可促进局部气血流通,消肿止痛,又可击破滑囊,使液体吸收,疗效一般不俗。

而跟腱止点的撕裂伤多是由间接暴力而伤,常是由于小腿三头肌肉的反复收缩,像反复的弹跳、奔跑训练等,造成跟腱附丽处过度疲劳或跟腱的纤维撕裂,或在止点部撕裂,使局部充血、水肿、变性、组织增生等病理改变。

“跟腱是由小腿三头肌腱合并而成,主要功能是使足跖屈,并是机体行走、跑跳的关键肌力传导结构,腱的外周有一鞘膜包裹,好增加跟腱滑动的灵活性。”一旦跟腱发生病变,跟腱附着处会疼痛,轻微肿大,惟照X光片时无法显现其不妥之处。因此,这得依赖理顺肌筋的手法,才能利于撕裂的跟腱筋膜复位,中后期时转改用按、捻、劈打等手法,解除粘连,就能恢复过来。

..
林江豪:跟痛症要根治的关键在于改变患者的骨盆至足弓的受力系统,因为这也是病发的根本。

有疼痛未必是发炎
而是“警告性疼痛”

当人站立或走路时,跟骨下面疼痛,疼痛可沿着骨内侧向前扩展到足底,尤其是早晨起床后,或休息后开始走路时疼痛更明显,活动一段时间后疼痛反而减轻又是怎么一回事?

林江豪说,这种证状表现在临床称为“跖腱起点筋膜炎”,患者普遍须长期站立工作或从事跑跳工作如长短跑运动员、演员等,不然就是本身是扁平足,并处于紧张状态所致。

“西医认为,有痛就表示有炎症发生,其实不然。患者早晨起床后,脚踩在地上就感到疼痛,但随着起床后的活动增加后,疼痛缓和下来的原因是大脑根据传回的疼痛讯息,自行调整受力的力线,营造缓冲空间的结果。由此显示这并不是真正的发炎,而是警告性的疼痛。”

◎足弓维持人强跳、步行

他指出,足的纵弓是维持人正常强跳、步行等的前锋,一旦有病变,多是跖腱的跟骨结节跖面起始部有无菌性发炎,可以骨科外洗药每天热洗局部,洗时尽量做背伸跖屈运动,就能缓和病况。

至于跟下滑囊炎的导因是长时间站立在硬地面工作者,或跟部受过挫伤者的滑囊出现渗出、充血及产生慢性炎症刺激。

这造成他们站立或走路时跟骨下方疼痛,按压时似有肿胀性囊性感,并有压痛。

“这类患者可经手法和药物治疗来舒缓病情。前者是用揉捻扣击的手法治疗,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起到行血通络的作用。后者则是用海桐皮汤外洗,就有不错的疗效。

不跷脚
减少筋骨疾病

很多人知道,跷脚是一种不良姿势,不过,喜欢跷脚者多如繁星,好似日常的风景。中医师林江豪提醒,跷脚会使骨盆歪曲,股骨外旋,进而改变骨盆的位置,使其容易在行走时摇摆不定,时长日久,就会影响走路的姿势,进而影响骨盆至足弓的受力系统。假如这种情况一直维持不变,当事人就埋下各种筋骨疾病的因子,包括跟痛症,伺机而动。

◎年轻化主因姿势不良

他不讳言,以骨伤科的层面来看,人的骨头、筋膜会错位、软组织粘连等都与姿势不良息息相关。因此,为人父母者要多注意孩子的姿势,适时纠正他们的各种姿势。但是,现实是很多父母的姿势不良连带影响下一代的姿势。因为孩子有样学样,引发一连串的负面结果。

“临床也证实,筋骨疾病患者年轻化的主因离不开姿势不良,造成他们承受很多的折腾。”

此外,林江豪也提及,婴儿应避免用学步车的原因是,坐在学步车内的婴儿是压着腿坐着学走,此举会造成他们的股骨内翻,形成“M型腿”,这就得不偿失了。

跟痛症的问与答

●热水泡脚是否有助缓解伤势?

一般而言,本病刚刚发作时不宜用热水泡脚,宜在48小时之后才这么做。方法是在热水加入适量的盐或醋,再泡脚。然后,每10分钟加适量热水,因为热水会变凉。通常,每天泡半小时为宜,有助改善患处的微循环系统,能缓和伤势。

●本病能不能热敷或冷敷?

这要视本病是急性或慢性发作而定。例如急性发作的可用冷敷,相对的,慢性则要等一天之后,患处局部出血没那么多时才用热敷,这可使患处局部的微循环系统逐渐恢复正常。

●本病与外邪如风、寒、湿、热邪等有关连吗?

多少有一点关连,经辨证论治后,可依据病况来采纳适当的疗法,包括服用利水消肿,行血祛瘀等处方来加强疗效。如五苓散、薏仁汤或独活寄生汤。

 

***本刊内容只供参考,读者请自行判断,不可直接作为拒绝看诊的依据,必要时仍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文章来源:
星洲日报·2017.01.05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