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洗?血淋淋?公院设伤口护理组 以行动化解负面观念
医句话:
卫生部于2010年在医院设立伤口护理组,并由医生主导,护士或其他医务人员协助。由于每年获得拨款,该组得以引进先进的伤口护理仪器,同时增加对医务人员的培训等,因此可以帮助病人尽早痊愈、减少副作用或恶化,达到缓解痛苦的目的。
“伤口护理(wound care)在医药领域已形成一门专科,许多国家的医院都会设立这门专科,提供各种受伤病人专业的护理。
我在英国毕业和实习后返回大马,希望提供这方面的专业服务,不过,伤口护理在大马仍是一门不普遍,且未受承认成为独立的专科。
伤口护理组在不同的国家由不同的医务人员主导,有的国家以医生为主导,而英国和大多数的欧洲国家则以受过伤口护理专业培训的护士主导。 在大马,伤口护理是由医生主导。
伤口护理还有一个在大马较罕见的角色是足科治疗师(podiatrist),专业为足部、脚踝和小腿问题的病人提供治疗,但国内拥有此资格的人不超过10人。
慢性伤口才转介
我国卫生部是在2010年在医院设立伤口护理组,并由医生主导,护士或其他医务人员协助。该组每年都会获得拨款和引进先进的伤口护理仪器、增加医务人员的培训等,让更多人受惠。
并非所有的伤口病例都必须转诊至伤口护理组进行诊治,只有慢性伤口,意即4至6周没有进展的伤口,或伤口太大,影响到其他器官的复杂性伤口才会被转诊至伤口护理组。
伤口护理的主要目的是帮助病人尽早痊愈、减少副作用或恶化,还有减少病人的痛苦。
传统的伤口护理是‘天天洗伤口’,所以病人会很痛苦,而且伤口未必会快速痊愈。 现在则不同了,病人可以两三天,甚至5天至1周洗伤口1次,加上先进设备和敷料的运用,病人的伤口不但可以很快痊愈,而且减少痛苦、缩短护理的时间,以便有更多时间和家人一起及拥有良好的生活品质。
褥疮最常见佔40%
伤口主要分成慢性伤口和复杂性伤口。 在马来西亚最常见的慢性伤口有压疮(pressure injury),又称褥疮,由于长期卧床,身体部位因长时间的压力造成细胞组织损坏引起溃烂或伤口,常见发生在病人的臀部、头部等。
有的病人,如糖尿病、中风、老人失智、车祸受伤或一些背部神经损伤的病人,也会引起脚或脚踝的褥疮。 褥疮在大马相当常见,占伤口护理的40%。
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 ulcer)属于常见的褥疮之一,其发生率占褥疮伤口的40%,主要因为糖尿病是我国常见慢性疾病,而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其中一个较严重的并发症。
冀“零褥疮”目标
在国外,褥疮已成为一种可预防性损伤,有的医院甚至达到‘零褥疮’ (zero pressure injury incident)的目标,而大马民众缺乏对预防褥疮发生的意识,以致许多病人往往在伤口恶化或晚期时才寻找治疗。
仍有部分病人的褥疮是无可避免的,例如一些病人尽管做好预防及降低伤口压力仍有褥疮的发生。 如果褥疮管理得好,大部分是可以避免的。
诊断协调定先后 多学科团队助阵
伤口护理需全方位或多学科的团队进行治疗,而伤口护理专科医生则负责诊断、协调以决定治疗的先后。
伤口护理涉及的学科包括内科、内分泌科、血管外科、心脏内科、骨科、外科医生(进行预防手术)、饮食治疗师、糖尿病教育人员、脚踝护理师(常见附在复健部)。
伤口护理是为了降低病发率和死亡率、生活品质、减少护理的时间、降低或缩短住院率等,进而减少治疗成本。
用对敷料仪器不再痛
以前的病人会很怕洗伤口,每当知道要到医院洗伤口时就会感到痛苦,心里感到压力和有阴影,这是因为传统的洗伤口或换药过程会让人想起‘血淋淋’的画面,例如使用纱布包扎伤口时,会紧黏在伤口上,稍微没有耐性的撕下或拉扯时,就会都感到痛不欲生。
现在的伤口护理已经截然不同,除了有先进的仪器辅助,还有各种功能的敷料,保护伤口免受外来物或细菌入侵之余,也减少伤口因治疗引起的各种不适,包括疼痛、液体渗出、恶臭等。
有的敷料甚至不沾黏伤口,还可以吸收伤口流出的血水、脓液等,避免渗透出来弄脏衣服,让人感觉舒服。
频换药伤口大 建议负压治疗
对于经常需要换药、伤口较大、较深或许多液体流出的伤口建议进行负压治疗。
负压治疗是一种伤口的辅助治疗,通过仪器运用抽吸原理,把伤口和敷料之间的空气抽空达到负压或真空状态,可促进愈合、避免感染及减少换药次数及不适。
当伤口在处于受控制的真空密闭环境下,伤口的渗液可以被抽空,有助于刺激健康肉芽组织生长,达至快速愈合的疗效。
提供仪器租借居家护理
目前政府医院提供负压治疗仪器租借,病人只需要付抵押金,完成治疗后归还即可索回抵押金。 除了病人免除跑医院换洗伤口的便利,对我来说,看诊的病人减少了,医务人员可以专注其他更需要的病人,而病人居家护理比舟车劳顿到医院接受治疗更开心。
通常,接受负压治疗的病人需时一两个月让伤口愈合,一旦情况有改善后,病人可以改用现代化敷料(modern dressings)或定时到诊所换药即可。
负压治疗的仪器24小时进行操作,而体机器体积小巧可携带外出,为病人提供了舒适感和便利。”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