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油,你用对了吗?

食油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无论在家烹饪或外食,煎、炸、炒、炖等,都需要食油才能把食物煮熟,以及让食物变得更美味。

市面上食油种类繁多,食油可分为动物油及植物油,而光是常用的植物油,就分为种子油及果实油,每种食油都有其特点和使用方式,你是否知道该如何正确使用,才能达致最佳效果?

厨房要有超过一种油 

营养师黄慧娟透露,每一种食油主要由3种成分构成,就是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单元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s)及多元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众多食油中,决定该食油适用于什么烹饪方式的关键在于,食油中的饱和脂肪酸及不饱和脂肪酸含量。

她说,很多人的观念是一罐食油多用途,其实不同食油有不同营养成份,而烹饪方式更应该根据食油特点来决定。

“要更健康的话,煎炸时,可选择饱和脂肪酸或单元不饱和脂肪酸高的食油,如棕榈油、椰子油,这是基于饱和脂肪酸结构稳定,不容易氧化。而单元不饱和脂肪酸结构又比多元不饱和脂肪酸稳定,氧化速度慢,所以较适用于煎炸。

她指出,由于多元不饱和脂肪酸结构不稳,所以不宜高温烹调,像葵花籽油、玉米油、大豆油等,其实多元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更适用于快炒,不是煎炸。

除了油脂成份决定食油用处,黄慧娟说,食油的冒烟点(Smoking point)也可作为检视用途的基准,通常饱和脂肪酸含量多的食油,冒烟点较高,适用于煎炸。

“如果用大豆油或玉米油,冒烟点低的食油来煎炸,只要一高温就很容易冒烟,而冒烟易导致厨房粘腻。”

....
黄慧娟说,食油就像食物一样,要多元摄取,而且不同烹饪方式要依据食油特点进行选择。(图:星洲日报)

购买前检阅成分

市场上食油琳琅满目,黄慧娟说我国人民在购物时,通常只检查价格及最佳食用日期,很少细读成份,她鼓励民众在购物时要看清楚成份,再做出购买决定。

她说,其实市场上有一些食油是由多种油脂组成,碰到这种状况时,可根据成份的排列顺序得知哪一种油脂成份比例最重。

“不一定每家厂商都会列出成份比率,通常排在第一的油脂成份最多,排最后的最少,以此类推,如果有3种油脂,就以冒烟点最低油脂作为标准,或当遇到成份不明的包装油时,也可检视冒烟点,看适合用作什么烹饪方式。”

食物里的油脂成分

....

多元摄取才会健康

黄慧娟指出,食油和食物一样,没有说单一食油是最好的,要多元摄取,身体才会健康。

“要吃得健康,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的摄取不能过量,因饱和脂肪会增加血液胆固醇,久而久之造成胆固醇超标。多元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含有人体无法自行生产的Omega3及Omega6,要通过饮食摄取,这也是鼓励多吃多元不饱和脂肪酸的原因。而单元不饱和脂肪酸含有Omega9,像橄榄油的单元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饱和脂肪低,所以对心脏有益。”

反式脂肪增加心脏负荷

她强调,尽管不饱和脂肪酸比饱和脂肪酸有益,但因每种食油的油脂结构不一,还是要依照烹调方式选择正确食油,不能一种食油走天下。

“一天饮食中,饱和脂肪酸与多元不饱和脂肪酸最理想摄取量是一对一比例,不是说有益就要多吃,任何种类食油都应适量摄取。”

制作糕点时,常会使用酥油用作烘焙,使食品变得更为酥脆,另外,我们也常用人造黄油(Margarine)涂抹面包食用,但其实这两种食油都含有反式脂肪(Trans fat),多吃将对人体有害。

“酥油及人造黄油在室温时都呈现固体状,但这是由原本液体状的植物油经过氢化形成,加入氢气后,油脂结构受到影响,进而转换成反式脂肪。”

炒菜加少量水控制油温

黄慧娟表示,反式脂肪会增加心脏负荷,不但造成坏胆固醇增加,还会降低好胆固醇,进而导致患上心血管疾病。

另外,她透露,任何食油都不应煮到冒烟,因为冒烟等于氧化,氧化会导致食油结构改变,而炒菜时温度过高,也会导致食物营养流失。

“如果不想食油达到太高温,比如炒菜时,可以加入少量水,这样食油温度会控制在水的沸点,但水不能过量,过量的话,也导致蔬菜里的维他命C流失。”

....
....

冷压技术制出更健康的油

选购食油时,是否曾仔细留意,通常橄榄油或椰子油分为不同类别,一些装在透明瓶子里,颜色与一般食油无异,而一些则装进琥珀色瓶子里,完全看不见食油颜色,还印有Virgin字眼。

这些印有Virgin或Extra virgin字眼的食油,其实是采用了冷压技术制造而成,到底“冷压技术”具备什么优点,为何被视为更健康的食油?

....
食油用于煎炸用途的话,陈振滨的首选是棕榈油,因为稳定性高,适合高温烹调。(图:星洲日报)

博特拉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陈振滨博士表示,冷压(Cold pressed)技术只适用于植物油,而主要使用冷压技术生产的食油是橄榄油。

“植物油里有两种类别可以采用冷压技术,就是果实及种子,有大量油脂的植物,通常建议使用冷压技术,因为好处很多,但不是每一种果实或种子都适合冷压。”

他举例,大豆是不适合采用冷压技术的种子,原因在于水分较高,“水分高的种子经冷压技术萃取后,油脂会随着水分流失,导致收成减少,所以通常有特殊原因,种子才使用冷压技术。”

其实冷压技术存在已久,并不是什么新进技术,它的特点是整个制造过程不允许温度高于摄氏50度,尽量将营养成份完整保留。

“尽管有争议说,压榨过程中会因摩擦而产生热量,但冷压技术采用的是温和压榨方式,不像传统制造法将果实或种子压到很细,所以通常温度只提高一点点,还是不超过摄氏50度。”

他解释,冷压油比较健康不是在于其结构与普通食油不一样,而是在于食油里的次要成份如维他命、抗氧化剂、类黄酮等含量较高。

“这些次要成份都属于脂肪溶性,萃取时会随着油脂一并出来,但不表示这些成份没有出现在传统制造法中,只是这些次要成份都不耐热,传统制造法要经历高温加工,导致次要成份被氧化或流失掉。”

而冷压油另一优点是味道较好,他指出,多数味道都是脂肪溶性,原料味道会跟随油脂被抽取出来,就像为什么高脂肪食物如鸡皮、油炸食物味道较好的道理一样,因为好味道都溶合在油脂里。

不是所有食油都适用冷压技术

市面上多数食油都以精炼方式制造而成,只有少数食油像橄榄油、葡萄籽油及椰子油才使用冷压技术。

既然冷压技术拥有如此多优点,但为何大量生产棕榈油的我国,却不使用这门技术?对此,陈振滨解释,棕榈油之所以不能采用冷压技术是因为果子太硬,无法使用冷压方式压榨。

“初榨橄榄油都使用熟透、很软的橄榄制造,而葡萄籽因多元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为了不让高温造成氧化,才采用冷压技术。”

至于动物油,他表示,通常动物油来自动物的皮下脂肪,这层脂肪含有很多成份,除了带有水分,还有血和蛋白质,如果用冷压技术的话,很难处理这些杂质,所以不鼓励使用。

保存期短要尽快用完

虽然冷压技术能保存营养成份及味道更好,但也有缺点,如食油保存期限不长、无法将植物里所有油脂抽取、价格较高及用处有限。

陈振滨说,冷压油因没经过加工,所以保存期限比普通食油短,开瓶后,在6至12个月内,就必须使用完毕。

“根据传统食油制造法,在抽取油脂后,会经历中和、脱色、去除异味等过程,而冷压技术抽取油脂,再把水分抽出后,就直接包装使用,所以冷压油含有容易氧化的成份。”

他举例,像采用冷压技术的橄榄油,通常带有绿色,因为含有叶绿素,所以包装时,为延长使用期限,不让叶绿素因吸收阳光而导致氧化,都使用琥珀色瓶子包装。

“这也是为什么建议不要把食油放在靠近阳光的地方,而是应该收藏在暗处的原因。”

另外,冷压技术有其限制,无法完全把油脂抽取出来,导致还有一小部份残留在果实或种子里。

“制造橄榄油的工业领域,不会把冷压后剩余的橄榄渣丢弃,而是加入溶剂把剩余的油脂抽取出来,再把这些油脂和冷压油参杂一起推出市场。”

他说,在市场上看见的橄榄果渣油(Olivepomace oil)是冷压油与果渣油的结合,意思为不是纯种冷压油,还加入了加工后的油脂。

冷压油仅适用于冷食

“鉴于冷压油的产量少,加工困难,而且保存期限不长,所以价格较为昂贵,但不是所有烹饪方式都适合使用冷压油,错误使用的话,对健康也不好。”

陈振滨表示,冷压油只适用于冷食,如用作沙拉油,不鼓励用来炒菜、煎炸或烘焙,因比起普通食油更快氧化,所以用途非常有限。

他建议,凡是超过摄氏100度的烹饪方式都不鼓励使用冷压油,因除了容易氧化,还因生产过程低于摄氏50度的用意在于保留营养成份,如果烹饪温度超过摄氏50度,辛苦保存下来的养分就会流失。

文章来源:
星洲日报·2016.07.30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