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药

行管期父亲胸闷呼吸困难 先排除心肺问题 再考虑胃酸倒流

问:我的父亲今年60岁,因为封锁措施每天在家,在行管期(MCO)之前他每天都在家乡种菜。不知道是不是现在不能出门,他就觉得胸闷痛不舒服,深呼吸及搥胸都无法改善。在MCO前他做过血液检查,发现血脂偏高,而父亲每日都抽半包烟,我们劝他戒烟他有不听,而在MCO期间虽然有服用降血脂药物,但胸闷塞、喘及呼吸困难的情况仍会发生,想请问中西医这是什么状况?

答:从你父亲的病史中了解,主诉胸闷不适,喘及呼吸困难,深呼吸及搥胸都无法改善。平时每日都抽半包烟(但烟龄多久?),在MCO前他做过血液检查,发现血脂偏高,有服用降血脂药物。其它慢性病史、过敏史等并未提到。

在以上有限的病史中,首先我们要怀疑是不是肺部的疾病?建议他照胸部X光(CXR)及安排肺功能检查,以了解有没有肺部问题,如肺炎、哮喘等疾病,其中哮喘可以胸闷及喘来表现。

当然也要排除心血管方面的疾病,CXR也可以排除有无心脏肥大或衰竭。

问药

陈朝颖/痛风發作勿即服降尿酸药

问:尿酸高和痛风是不是一样的?

答:不,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和痛风(gout)是不能画上等号的,但多数情况的痛风是因高尿酸而引起的,这是因为高浓度的尿酸容易产生“尿酸盐结晶”(痛风石),而这些痛风石会对沉积的部分产生对应的破坏。打个比方,如果痛风石沉积在关节、肌腱及其周围时就会很容易造成痛风性关节炎。此外,痛风石还可沉积在肾脏,并发尿酸盐肾病、尿酸性尿路结石等,严重者可出现肾功能不全。

总结来说,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的发病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血尿酸高一定会导致痛风,只能说血尿酸越高越容易患痛风,两者之间不能混为一谈。

还有一个误区,那就是由于痛风与尿酸有关,很多患者在痛风发作时都觉得一定要马上服用降尿酸药才行。其实,当痛风突发时,降尿酸药是无法控制关节炎的,相反有可能会加重关节的炎症或引起转移性痛风。所以很多医生都建议,降尿酸药应在痛风急性发作期过后,即炎症控制、疼痛缓解后的1至2周使用。

但是,不管是痛风还是高尿酸血症,都可以依靠改善生活方式来控制病情:

问药

阿托品主治腹泻 可经母乳传宝宝

问:请问哺乳期间可以用atropine来抑制胃酸吗?会否影响我的乳汁分泌量?

答:2013年,美国儿科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曾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大多数药物和疫苗接种均可在母乳喂养期间安全使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哺乳妈妈可以随意自行用药,因为一般药物可经母体消化道进入血液系统和乳汁,并经由婴儿吸吮乳汁进入消化道,在消化道吸收后进入婴儿体内。

因此,若你正在哺乳,请务必告知医生,好让医生衡量服用药物的风险和益处,考量药品分泌至乳汁的程度,选择安全并且不会影响乳汁分泌量的药物。在一般的情况下,只需调整哺乳时间,基本上不需中断哺乳。

以肠胃道疾病为例,胃食道逆流或胃灼热的患者,通常服用抑制胃酸分泌的法莫替丁(famotidine)或是选用含钙、镁、铝等制酸剂(如碳酸钙)作为胃酸中和或抑制剂。

问药

指尖放血 脑梗急救法?

问:请问中风病人在手指尖放血有效吗?

答:在2020年有一位中国艺人对外宣称,他为脑梗(中风)的父亲进行十指放血,而成功度过难关。消息曝光后,随即在网上引起热议,大家对十指放血治愈脑梗都不置可否。

在中医世界里的确有着十指(更应称为十宣)放血的疗法。当然,在生活中,我也常遇见不少人对放血急救脑梗的方法深信不疑,也有部分专家认为,手指放血是一种强刺激促醒的方法。

其实,中医认为,针刺十宣穴放血有清热、开窍、醒神的作用,常用于急救昏迷、休克、中暑、惊厥的患者,也适用于中风的闭症。天津中医药大学曾在2017年BMC(BioMed Central)辅助及替代医学(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期刊发表动物研究报告,提示十二井穴(接近手脚指尖的穴位)的放血可能在保护血脑屏障紧密连接中起着重要作用,从而减轻缺血性中风引起的脑水肿。

即便如此,必须提醒的是,这只是一篇动物性研究报告,临床上,当急性脑梗的患者入院,一般上我们先做电脑断层扫描(CT scan)或磁力共振造影(MRI)找出病灶,然后综合患者病情给予适当的治疗。

问药

年长肾病患 吃得下吃得够 营养足才重要

问:我是一个奉行用食疗治愈慢性疾病的人。很不幸的,我母亲患上肾脏病,请问在食疗方面,有什么食物她需要少吃?什么食物可以多吃?因为年纪关系,她也曾被检测到有骨质疏松症,有时又有一点昏眩,也曾有一段时间坏胆固醇(LDL)偏高(不过在服药一段日子后,LDL现在已经回落了),她也有服用一些补充剂。请问长期服用钙片、抑制LDL的药物和综合维生素补充剂是否对肾脏有副作用?

答:肾脏病人饮食主要原则就是4低─低蛋白、低钠、低磷、低钾。其实她的情况并不需要太严格的饮食控制,过多过少都对健康有害,反倒是她必须注重营养均衡,只要把握住健康饮食就好。尤其是年龄大者本来就食量不大,吃得下吃得够及营养足才是重要。

以下分析她所服用的补充剂是否对肾脏有副作用:

a.综合维生素:在2019年8月一篇内科医学杂志(Ann Intern Med)分析指出,多数维生素和保健食品,对维护心脏健康及延长寿命并没帮助,仅有鱼油和叶酸有帮助。

问药

孕妇适量补充叶酸 减胎儿畸形率

问:如果孕妇缺乏叶酸会有什么后果?

答:叶酸即维生素B9,是B族维生素的一个成员,属于水溶性维生素。它只能通过食物或补充剂获取,因为身体无法自身合成。

叶酸有助于细胞的分裂以及DNA遗传物质的合成,因此孕前3个月至孕期首3个月,准妈妈们都应该适量补充叶酸,有效减少胎儿畸形的病发率。胎儿神经系统发育的重要时间是孕期3至6周。

如果妈妈们怀孕前并没有服食叶酸补充剂也不必太担心,因为普通膳食中也有叶酸。绿叶蔬菜含有大量的叶酸,因此如果饮食均衡,医生建议孕期口服的叶酸补充剂可以维持在每日400微克(mcg)。针对高危的妇女,比如曾经有神经管缺陷生育史的夫妇以及自身患有神经管缺陷疾病的夫妇,建议补充的叶酸含量可以增加至每日5毫克(mg)。

虽然叶酸属于水溶性维生素,服用过量的叶酸可以通过尿液排出体外,但是孕妇大量服用叶酸(超过1mg的补充剂)可能影响锌的吸收,导致胎儿发育迟缓,宝宝体重可能比较轻。当身体缺乏维生素B12但却过量补充叶酸,这可能导致问题无法被诊断而延迟了治疗。

问药

超重高血压肝炎 生活干预为主 药物为辅

问:我的先生今年39岁,身体质量指数(BMI)是43.2,患有高血压、重度脂肪肝并发脂肪肝炎,想知道可以靠中药调理吗?

答:你真的想知道可以靠中药调理吗?很遗憾,不能。中医理论没有“高血压、重度脂肪肝与肝炎”这类病名,既然没有病名,单凭这些资料,肯定是没办法的。因此,如何“对症下药”,还烦请延医。

若是急性病,应该尽快求医,刻不容缓;若是慢性病,如脂肪肝高血压此类,首先要想的并不是医生或者药物能给身体带来多少增益,而是检讨自身生活方式,斗量一番有没有提升的空间。

撇开家族遗传性疾病如代谢症候群等,体重超标、血压失常、生命体症异常,这类都属于必须先从生活调整的病;药物不是万能的,应当调整生活方式为主,药物为辅。

如果还心存侥幸,想坐享其成,那往后的日子身体状态如何,恐怕就能用纸推算了。刚步入不惑之年,应当是生命中最年华盛放之时,若是因无法自律而落得多疾缠身,实在令人扼腕。

问药

贝尔氏麻痺症 针灸加西药效果更好?

问:想问关于贝尔氏麻痺症(Bell's Palsy)的问题,面对这种问题,除了见西医外,听说中医针灸也有帮助。想知道如果是针灸加西药一起,是不是就能对症,如果只是看中医和针灸是否也是可行?

答:贝尔氏麻痺症(Bell's Palsy),或现代医学称为特发性颜面神经麻痺(idiopathic facial palsy),大概相等于中医的“面瘫”。特征是一侧脸部表情肌突然瘫痪无力,表现常是“脸歪嘴斜”,发病很快速,可于数小时至两天症状会达到顶点。病人有时会注意到有疼痛的现象,脸部有时会有麻或是僵硬的感觉。因为眼睑无法闭合,也会出现流泪的现象。其病因至今仍未有定论。理论之一便是病毒说,然而直接的证据是很难证实的。

在治疗上,目前仍有争论,有时不必给药也会自己好起来。一般在发病初期,可用短期的口服类固醇,其他的辅助疗法包括使用人工泪液保湿,避免造成眼角膜的干燥,甚至于破皮、缺损。

中医的治疗以针灸为主,再配合中药。如早期介入,一般愈后都良好。在成人和儿童中,针灸已成为贝尔氏麻痹症的替代疗法。

问药

抑制肠肌痉挛治腹痛 长期服药治标不治本

问:我今年50岁,身体没有大毛病,但由于近期疫情肆虐,导致我也失业了,而最近睡到半夜时会突然胃不舒服,但不久就会好,经常都是这样。我去看医生,医生说我是精神紧张而导致,开了一款药butylscopolamine给我,想问这是什么药,吃了会不会有副作用呢?

答:丁基东莨菪碱(butylscopolamine)通过阻止肠道肌肉痉挛来缓解腹痛。口服药用于治疗腹部绞痛、食道痉挛、胆绞痛、肾绞痛或胃道蠕动亢进等,而注射剂也可用于肠胃内镜检查或CT扫描的术前准备,以减少或抑制胃肠道蠕动。

由于此药口服吸收效果较差,口服后需约20至30分钟起效,药效维持约1至5小时,主要以肝脏代谢,代谢物随粪便排出,不再蓄积作用,所以几乎无明显肝肾损害。最后,建议在生活上选择一些有益的身体活动如瑜伽或芳香疗法让心情放松。如在两周治疗后依然无法缓解,建议再次咨询医生或中医师,以排除其他病因,寻求治疗方案,毕竟长期服用治标不治本的药物也不是一个好办法。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