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疾病

心源性猝死 大多数无症状 一发作就暴毙

医句话:

其中一个导致心源性猝死的主因是肥厚型心肌病,但多数患者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有这个疾病,因为大多数人都没有出现症状,而第一个症状可能就是猝死,那时就为时已晚了。


“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 eath,SCD)是一种突然的、意外的死亡,因为心脏功能丧失或心脏骤停导致。

心源性猝死可能发生在从婴儿到成人的任何年龄段。对于婴儿,这种情况被称为婴儿猝死症候群(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对于成年人,它被称为成人猝死症候群(sudden adult death syndrome),有时称也称为心律失常猝死症候群(sudden arrhythmic death syndrome)。

对于成年人来说,心源性猝死最常发生在三十多至四十多岁之间,男性的影响是女性的两倍。这种情况在儿童中很少见,每年每10万名儿童中只有1至2人患有这种情况。

80%成人冠心病所致

疾病疗法

不断嚐试 从错误中学习 慢性肾病患 坚持活出自己

“我于28年前怀孕。怀孕过程中我患上子痫前期(preeclampsia ),其中一个症状就是高血压。由于当时控制不当,进而影响了我的肾脏,这也是我患上肾病的开始。

分娩后初时,我并无意识到身体有任何不妥之处,但渐渐地,我感觉到健康似乎出现异样,比如身体不适、血压波动不定,有时血压指数相当高等。

我不知晓这些异样的症状从何而来,于是便到医院求医。经过一系列详细的检查后,医生诊断出右肾囊肿,导致肾功能受损,后被转介至肾脏科。

当得知这个诊断结果时,我非常惊讶。慢性肾病是一个无法逆转的疾病,我也花了一些时间去接受它。当时,我问了医生很多问题,也做了很多资料搜集,想要更多地了解这疾病,希望从中得到有益于病情的相关资讯,包括治疗方法。

遇上好医生 病情见曙光

庆幸的是,我遇到了一位对肾病治疗一直站在前端的肾脏专科医生,他针对我的情况,提供一份适合我的方案,一步步地协助我改善病情,尤其是在饮食上,他给了我很多帮助。

肾病各分期与病况都有相应的饮食法。我患的是慢性肾病,低蛋白饮食应是最适合我的饮食方法。然而,即便是最低蛋白的饮食,我的病情无预期中的稳定。

慢性疾病

满40岁登记PeKa B40 在政府诊所免费体检查心脏

医句话:

在COVID-19爆发以来,过去被繁忙脚步占据的生活瞬间被打乱了,特别是行动管制令(MCO)期间足不出户,也让很多人停下脚步逐渐深思健康的重要性,其中多年来高居健康杀手第一名的心血管疾病,更是多少人挥之不去的梦魇,而要预防心血管疾病,除了健康的生活作息,定期接受心血管疾病体检从而及早发现疾病早期病变也是重要方法之一。

“心血管疾病指的是心脏血管、脑血管疾病的统称,一般上指高血脂症、动脉粥样硬化或高血压所导致血管、心脏、脑部及全身组织出现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而通过体检可发现这些心血管疾病的早期变化,这包括血管是否出现粥样硬化、脑血栓或临界波动变化的血压等,这样才能做好预防,甚至可减轻疾病的严重性或出现并发症。

毕竟‘预防胜于治疗’不管对西医或中医而言都是至理名言,忽略体检的重要性或避忌不做体检并不能使一个人免于疾病,反而会造成延误就医的可能性。

40岁后查心脏

慢性疾病

年纪老化肾退化在所难免 惟不良习惯才是肾病元凶

 

医句话:

肾脏受损情况超过3个月,无可逆转下则定义为慢性肾病。因老化患上此疾的风险甚高。通过医疗干预与生活、饮食调整下,可让病患延缓进入洗肾阶段,而低蛋白饮食与酮酸治疗的搭配不失为一个上佳的治疗方案。

“慢性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指的是肾脏受损,该受损情况超过3个月,此为一种无可逆转的病况,则可定义为慢性肾病。

慢性疾病

尿检正常无慢性病 为何肾功能滑落? 这种肾病 生活干预可逆转

医句话:

餐餐“大鱼大肉”是好还是坏呢?其实这并没有标准的答案,但近年来在肾脏科却出现一组患者,他们并没有慢性疾病,检验也没察觉不妥之处,但用于衡量肾功能的肾丝球过滤率(eGFR)却一再滑落,原来就是过胖加上摄取高蛋白,其中之一就是所谓的“大肉”。

“近年来在门诊出现一类主动上门求医的患者,他们没有任何肾病的典型症状,没有吃药或营养辅助品,血压及血糖正常,验尿也没有尿蛋白,可是肾丝球过滤率(eGFR)却一直下滑,指数从80%降至70%,再到60%甚至50%,在详细诊断后终于发现,原来是过胖(obesity)以及在饮食中摄取高蛋白所引起。

这是一种在肾脏科常见可逆转的‘肾病’,‘罪魁祸首’就是来自一个人不正常的生活方式所引起,而这种肾功能滑落现象很多时候是无须药物介入,只要在生活作息尤其是饮食习惯调整后,就能看到肾功能改善。

高蛋白饮食过胖为祸首

慢性疾病

心脏衰竭能否运动? 改善心肺功能 药物復健不可少

医句话:

心脏衰竭使心脏变得虚弱,在服药或术后的患者,可从轻度运动开始照顾健康。通过物理治疗师的指导,定期进行复健运动。复健运动有助强化肌肉与骨骼,纾压、改善呼吸与睡眠,增强身体健康之余,病患也可及早恢复正轨,积极生活。

“心脏病是一种多种原因造成的症候群。在它无法充血,或更常见的不能泵出足够的血液来满足身体的需求时,意即病人因心脏功能失调而出现一系列症状和体症。

当心脏发生异常时,最常见的症状是呼吸短促,有些病患的腿部肿胀,有者则肺部积水导致咳嗽。其他症状尚有感到疲倦和缺乏精力。

从医学的角度来看,其他疾病亦可引起心脏病,这必须通过诊断来查出病因。病患出现呼吸急促、腿部肿胀等心脏衰竭的症状,我们就给予相应的检测以鉴定是否为心脏功能紊乱所致。

心脏衰竭是慢慢形成或突然发生的?两者皆是。有些人的病情会逐渐加重,有者则突然发生。

成人健康

小心坊间减肥法 安全可持续性才是王道

医句话:

减肥没有灵丹妙药。减肥和保持体重是一项长征之旅,需要付出努力和时间。比起使用可能损害健康的药物或流行饮食的快速减肥法,采取正确方式逐渐减轻体重是更健康且可持续的方案。一旦你达到理想体重,请记住,保持健康体重关键在于长期改变生活方式:摒弃旧的坏习惯,建立良好的习惯。

“你知道吗,每2名大马成年人就有1人肥胖(身体质量指数,BMI为30kg/m2 或以上)或超重(身体质量指数为25至29.9 kg /m2)? 此外,有52.6%的人是腹部肥胖,即腹部脂肪过多,以男性腰围≥90公分,非孕妇腰围≥80公分为测量指标。这是2019年国家健康和病发率调查结果,有关统计数据使我国成为东南亚地区肥胖人群最高的国家。目前此趋势尚无放缓迹象,国人的超重和肥胖率持续攀升,并成为我国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

慢性疾病

为何钙化指数低 心血管阻塞100%? 高危群宜CTCA 看“内在”更准确

医句话:

心脏健康极为重要,一旦患病将带来无穷后患。有些心脏疾病症状明显,有的则不露痕迹。所以民众应根据情况进行相应的检查,可先从最基本的心电图检查做起,更深层的则可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冠状动脉钙化定量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预防心脏疾病发生。


“心脏病是指影响心脏健康的一系列病况,一般较为民众所熟悉的就包括心血管疾病、心律不整、先天性心脏缺陷、心肌梗塞等。

有的病况症状明显,有的则完全不露痕迹,症状显而易见的心脏疾病,让我们面对现实到医院就医;然而,对于无明显症状的疾病,又该如何找出蛛丝马迹?适时地进行心脏检查乃是不二法门,惟有如此才能看到心脏健康与否,达到预防疾病及阻止后遗症发生的目的。

ECG最常见 有家族史可查心动图

精神健康

酒精成瘾怎麽办?自行戒酒危害大

医句话:

酒精的某些成分会令人上瘾,当人渐渐在思想上失去控制力,最终患上酒精成瘾。我国病例达11.8%,全球则14%。此症影响身心理及精神健康,严重者可引致各种精神障碍包括依赖,戒断症候群以及精神病性症状。庆幸是,如果及早经过药物治疗、戒断管理及心理治疗,病患可逐渐康复。

“酒精中含有一些成分会让人上瘾。其中,一种名为乙醇(ethanol)的成分会渗透至全身各处,对人体造成伤害。

其实,从我们把酒喝下去的那一刻开始,当酒精穿过肠胃,再输送至其它各个部位时,器官功能都会被影响。我们所饮下的每一口酒,里头的乙醇毒害的不只是大脑,而是体内的任何一个细胞。

成瘾是如何形成?我们先看正常的大脑(non-addicted brain)中,称之为边缘系统,或‘情绪办公室’操作。人想做一件事时,大脑通过满足自身的行为去‘奖赏’自己,如饥饿时进食果腹;有的人吃甜点取悦自己,这就是一种‘奖赏’。

麻醉医学

愈老器衰愈严重 老人麻醉风险更高 与慢性病患孕妇并排

医句话:

尽管美国麻醉学会没有把年龄列入麻醉风险等级表内,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器官功能退化及可能患有多重慢性疾病,老年人的麻醉风险相对会比年轻人高,一些医生更把年龄列为麻醉风险高低的重要参考。

“以现在的医学技术,麻醉之后‘一醉不醒’的概率非常低,但麻醉有一定的风险是不容质疑。麻醉风险的高低是由病人的身体状况、手术类型、医疗技术、经验与条件等多因素决定,美国麻醉医学会就依据病人健康状况将麻醉风险分成1到5个等级,数字愈大代表风险程度愈高。

麻醉风险分5等级

根据这个麻醉风险等级表,第一等级,也就是最低风险的自然是身体健康,无任何系统性疾病的病人;第二等级的有孕妇,还有生活习惯不良,如抽烟、喝酒的人,尽管不是酗酒,只是社交性饮酒 ,麻醉的风险都会提高至第二等级。另外,患有可控制慢性疾病的病人,如可控性的糖尿病和高血压,都被列为第二等级风险。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