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

调夜间模式 电脑接电视 在家上网课 护眼贴示

问:由于行管令的缘故,目前我家3个孩子都必须在家上网课,但我发现三宝根本无心上课,其中老二和老三不晓得为何一直去揉眼睛,我很担心他们的举动会对眼睛造成伤害,请问有哪些建议可以给予指导吗?

医生解答:

针对小孩子上网课,我会提出两点是父母必须关注的,第一不要长时间近距离看电脑、平板电脑及手机,第二就是要注意口罩相关性干眼症(Face Mask-Associated Dry Eye,MADE)。

由于COVID-19疫情越来越严重,因此相信接下来孩子上网课的次数必然会增加,但在疫情肆虐下实属无奈之举,因此以眼科医生的角度给予一些指点,希望能让孩子上网课时减少不必要的伤害。

问医

病毒量或超越有症状者 无症状感染者 身边人危机重重

问:我是一名在职女性,家有一名女儿,在这个疫情肆虐的时候,我想更多了解关于卫生部对于学校、职场甚至是用餐的SOP。

早前我有同事确诊,可是她最后却被安排居家隔离,听说她的的家人也必须隔离10天,那到底确诊者和她家人的SOP又是怎样的一回事呢?


有人说中了COVID-19只是一场感冒,真的吗?
 

问药

脾胃不好 肝郁忧郁

问:想请问中医师,忧郁症和脾胃虚弱有关系吗?

答:忧郁症在中医学中归为“郁证”,中医理论认为郁证主要涉及肝、脾、心3个脏腑的功能异常,在中医学理论中郁郁寡欢,思虑太过容易伤及脾胃,出现脘腹胀满、不思饮食、腹泻等症状,脾胃虚弱也容易引起乏力、低落和思虑问题。

另外,情绪障碍如忧郁、烦躁、暴怒可致使肝气不舒,肝气不舒亦容易引起脾胃疾病,如清朝名医叶天士所言:“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可以说古人早已观察出情绪问题容易引起脾胃病,脾胃病也容易反过来引起负面情绪这一现象,因此忧郁症与脾胃虚弱是密切相关的。有几张经典中药方即是为此而设计的组方,如“归脾汤”以健脾养心,益气补血的角度来治疗思虑过度,脾胃功能低下而引起的失眠、心慌、乏力、情绪低落等症状;“柴胡疏肝散”和“逍遥丸”以疏解肝气,健脾和胃为主要功效,治疗情绪忧郁引起的脾胃失调。由于个人体质差异,若要服用这些药物,宜咨询专业中医师为佳。

现代医学对此的研究与古人的观察不谋而合。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胃肠道系统的运动和分泌受中枢神经、肠神经以及自主神经系统共同支配,易受到内外环境刺激的影响,是与精神心理相关性最强的系统。

问医

嗅觉突然变差 COVID-19採检阴性 宜挂脑内科查清楚

问:我是一名接近60岁的女性,去年11月我发现自己的嗅觉突然没了,但味觉没变,于是我很慌张前往做筛检,报告出炉为阴性,即我没感染到COVID-19。

两个月过去了,我的嗅觉还是很差,我怀疑是否为脑生瘤呢?那我该咨询哪一科医生呢?

医生解答:

嗅觉属于人类感官神经之一,由于嗅觉神经高度分化,所以一旦受伤,若不及早治疗,则较难恢复,甚至永远失去功能。

引起嗅觉失灵的原因众多,包括:
●滤过性病毒或是细菌感染使得神经失效
●鼻窦息肉或鼻甲肥厚引起鼻塞,使得鼻腔气流不通,无法刺激嗅觉神经感受器,引起香臭味的感觉。
●头部因撞击外伤使得嗅觉神经路径损伤
●脑部肿瘤使得脑部控制嗅觉区域受损而失去嗅觉

按照你的情况,我会建议你咨询神经内科(neurologist)医生为佳。

问药

乳癌术后患者 适合打疫苗吗?美癌研:带瘤患者应优先接种疫苗

问:我是一名乳癌术后患者,正使用泰莫西芬(tamoxifen),请问我适合注射COVID-19疫苗吗?有什么长期副作用?

答:一般上,疫苗开发中的标准操作程序中,孕妇、儿童和具有其他免疫抑制疾病的人被排除参与早期试验。如果癌症患者在进入疫苗试验6个月内曾接受了化疗或免疫治疗药物,亦将从试验中排除。所以现时关于疫苗在癌症病患接种安全性(长期副作用)和有效性的数据非常有限。

不过好消息是,目前科学家正在进行中的疫苗试验,纳入约5万试验对象中包括肿瘤患者,这可以检测疫苗在这些相对脆弱人群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癌症患者可以留意相关研究进展和报导。

由于数据显示当癌症患者染上COVID-19后会增加并发症的风险,其他因素包括年龄较大和其他疾病,如慢性肾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等。有鉴于此,美国癌症研究协会COVID-19和癌症工作组成员最近进行对COVID-19疫苗的数据审查后,建议带瘤患者应被优先接种疫苗。

问医

主动脉瓣狭窄 高风险者更宜做TAVI

问:放任主动脉瓣狭窄不管会如何?

答:治疗主动脉瓣狭窄是很重要的,否则会有不良后果,严重时有猝死的可能性。主动脉瓣狭窄起初一般无症状,一旦患者出现心绞痛、晕厥或充血性心力衰竭时,他们的预期寿命便分别仅剩5年、2至3年,以及1至2年时间。事实上,心衰是该病晚期的表现之一,常见于太迟就诊的病例,然而他们往往有较高的手术并发症风险,不适合或无法承受开放式心脏手术以置换瓣膜。对于这些高风险或高龄患者而言,侵入性较低的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TAVI)是改善存活率与生活品质的选择,与传统开心手术相比,提供了更好的存活率。

问药

防椎间盘突出 勿懒坐或翘脚

问: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应注意哪些事情呢?

答:无论是颈或者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必然有相应的症状,如头痛、手麻,伴放射触电感;腰部酸痛、大腿延至小腿酸麻涨感渐重,严重还会影响作息如睡眠、情绪与正常的行走。

确诊椎间盘突出症,有两个检测要点,即磁力共振造影(MRI)检测及肢体实验阳性。若其中一项不相符,都不能称之为椎间盘突出症。若只是MRI造影发现椎间盘突出,但缺乏症状的情况下,也不能称之为“椎间盘突出症”。

在无论有症状与无症状的患者,在颈部与腰部的日常保养是无异的,主要是至少要确保每日能达到以下几个条件:

问医

盛晓峰/右岩顶尖脑膜瘤 良性不宜放疗 免变恶化更棘手

问:我的母亲现年57岁,自2010年起患有高血症,最近停止服药,2016年她感觉右脸颊痲痺,磁力共振扫描后诊断是右岩顶尖脑膜瘤(right petrous apex meningioma),2017年再做磁力共振扫描追踪,发现肿瘤增大0.5公分,于是进行开颅手术,切除部分肿瘤,而细胞化验报告则证实是良性脑膜瘤。

今年的追踪检查发现肿瘤稍微增大了,医生告知如果肿瘤再长大可能需要放疗。请问盛医生我的母亲需要如何治疗?手术?还是放疗呢?

问医

杨申兴 / 患上躁郁症,我该如何保护自己?

问:我今年27岁,去年10月时因为发生了一些事情,之后我就被送进医院,之后医生诊断我患有第一型躁郁症,开了一种治疗癫痫及躁郁症的药物给我,即丙戊酸(valproic acid),至今我还在服用中。

我的疑问是:

Q1:躁郁症的患者是不是应该避开人群或人多的地方呢?
Q2:患者是否应该让身边的朋友或同事知道自己的病情呢?因为我听说言语会容易触发病情。
Q3:这个月我发现自己的集中力不断下降及头痛,这是否和我服用的药物有关如副作用呢?换药之后是否会有更多的副作用?
Q4:患者是否需要终身服用或依靠这种药物?
Q5:身为患者之一,我该如何保护自己?
Q6:万一病情再次爆发,我该怎办?

虽然我没有想过要出国留学或移民之类,但患上躁郁症是否就不适合在外国生活?

问药

运动“多多益善”? 适度可抗癌疗副作用 过度或诱免疫抑制

问:我是一位肺癌术后,完成化疗康复中的癌友,我坚持每天晨跑运动2小时,做家务3小时,请问运动真的可以预防癌症吗?

答:首先,先让我们了解何谓运动。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将体力活动定义为任何由骨骼肌收缩引起的导致能量消耗的身体活动。不过,并不是所有的体力活动都是运动,只有计划性、重复性,以提高或者保持身体健康为目的活动才算是运动。所以做家务、烹饪、扫地、浇花、看孩子等都不算是运动。

研究显示,适度且规律运动,能增强积极的免疫系统反应,促进巨噬细胞分泌,还能推动免疫细胞更快地在体内循环。适度运动30至45分钟,免疫反应会持续增加,这种增强效果还有迭加效应(即每天重复效果更佳)。但持续运动超过3小时,免疫系统的反应却开始放缓。运动超过3.5小时,更有可能诱发免疫抑制。这颠复以往大多数人认为运动锻炼得越久越好,运动多多益善,从时间长度来说,每次运动的最佳时长应该在45至60分钟之间,少于45分钟,效果减弱,大于60分钟,没有更高收益,甚至可能会产生负效应。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