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药

依症状体质分类 更年期辨型后再用药

问:女性到了更年期该如何调养?

问:《黄帝内经》日:“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讲的就是停经。

现代医学把“更年期”定义为女性由正常的卵巢功能逐渐衰退至不具功能的过渡期,这期间由于卵巢分泌的女性荷尔蒙减少,可能引起身体上许多的不适:热潮红、心悸、情绪不稳定、皮肤萎缩等症状,经期变得很不规则,月经量变成很多或很少,最后终于停经。更年期症候群在卵巢机能衰减时(停经前)即可能发生,并非一定在停经后才出现。

更年期症候群常出现失眠、焦躁、忧郁等情绪变化,也常有神经血管控制失调的症状,最明显的症状是热潮红,突然身体感觉一股燥热往脸部、颈部、胸部冲,几秒钟就消退,随着有心悸、盗汗,可能在睡觉时出现,影响生活品质。此外,皮肤会失去光泽,阴道、尿道表皮萎缩,引起退化性阴道炎,容易有阴道痒、刺痛及性交疼痛。

由于更年期长期缺乏荷尔蒙,也会发生其他并发症如骨质疏松症及心脏血管疾病。

问药

服抗甲亢药 须定时验血複诊

问:本人38岁,验血后发现有甲亢,请问为什么服药后1个月会变甲减呢?医生给的药是carbimazole 5mg,每天服两粒及propranolol 40mg,每天半粒。用药1个月后验血指数变成甲减,为什么会这样呢?

答: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一种甲状腺释放过多的甲状腺激素,造成出现心跳加速、体重减低、手颤抖,冒汗、失眠等症状。我相信你也遇到了类似症状,再加上验血的报告显示出有甲亢的证据,医生才开了carbimazole和propranolol这两个药物。

Carbimazole可减少甲状腺激素T3和T4的产生,而propranolol则可以控制心跳加速的症状,同时也抑制T4转换为T3,因而控制甲亢的症状。

根据你提供的剂量是属于正常一开始会使用剂量,在服用一到两个月后,再根据最新的验血报告作出调整。1个月出现甲减也代表治疗是有效的,在参考病患是否还出现甲亢的症状后,或许需要在药物的剂量上做出调整。

因此,在服用了这两个药物后,必须定期验血和复诊,以让医生根据情况调剂量。长期甲减反而会带来其他的症状。

问药

长期熬夜如何伤精血?

问:中医常说熬夜伤精血,想知道熬夜对身体造成的伤害,好让我可以警惕我的小孩。

答:睡眠关系到我们的生理、心理健康及生活品质。

从中医的观点来看,一天有12个时辰,每一个时辰对应着身体不同脏腑的运行,因而根据这样的理论发展出“12经脉时辰养生法”。晚上11点到凌晨3点,血液流经肝、胆脏器,此时胆、肝的气血也最旺盛,这个时候如果身体不能得到完全休息,身体将一直处于战备状态,无法储存足够的精、气、血供隔日使用,因此肝胆功能就会受到影响,这就是为什么说熬夜晚睡会伤肝的原理。

长期熬夜就会产生中医所说的“肝肾阴虚”、“心肝火旺”、“心肾不交”的问题,慢慢地出现失眠、健忘、易怒、焦虑不安、皮肤等症状。所以中医界也流传着一句话“晚上11点以前睡,就是养身美容觉”。

相同的在西医的观点也有所谓的“生理时钟”,当我们的生理时钟与社会时钟不同步时,身体的生物机转运作就整个被打乱了,也是所谓的内分泌失调,在许多方面生活变得压力更大。有分析显示,常熬夜的人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胃肠道疾病和心理困扰的发生率升高。

问药

中医治感冒 注重正气养脾胃

问:从中医角度来说,感冒究竟是如何定义的?

答:中医学认为感冒是由于风邪侵犯人体所致的外感疾病,临床以鼻塞、流涕、咳嗽、头痛、怕冷、发热、肌肉酸痛等症状为特征。最早的中医文献并不是以“感冒”作为病名,古籍如《黄帝内经》首先记载了感冒的各种症状:“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提出风邪侵入人体会导致怕冷、发热、头痛等感冒的症状,并将之分为寒或热。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则利用桂枝汤、麻黄汤来治疗此类症状,为中医治疗感冒奠定了基础。而“感冒”一词最早是在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内提出的,后世渐渐将“感冒”作为本病病名沿袭于今。

古代检测手法有限,无法验血判断细菌或病毒感染,只能以人体症状作为判别,但是古人却知道“感冒”不是人体自身的疾病,是外来的物质感染导致的,因此以“风邪外入”称之。古代中医于是观察人体患上感冒后的各种不同症状,再以寒、热、湿等分类治疗。从现代医学来看,中医学的感冒实际上包含了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及其他上呼吸道感染而表现为感冒症状的病症,药理研究也显示治疗感冒的中药大多具有抗病毒、抗细菌、退热、消炎、扩张支气管、止咳、化痰、调节免疫力等作用。

问药

林仁吉/慢性肾病患能否吃中药?台研究证可改善存活率

问:我妈妈已经是第四期慢性肾病,肾功能目前只剩13%,血糖和胆固醇都正常,只是血压时常都是约180/60。最近她的精神不是很好,我想让我妈试吃中药,以延迟洗肾并“提神”,但又不敢,担心会越吃越加重她的病情。所以想请问医师有什么中药可以帮帮我妈妈?

答:慢性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一个严重影响着全球医疗系统的慢性疾病。CKD患者一般需要多学科、复杂和长期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改变、自我护理方案以及后期可能的血液透析或肾移植手术以改善病情。

2018年,台湾中国医药大学为了厘清中药辅助治疗对CKD患者(同时西药治疗)的生存率影响,从台湾健康保险研究数据库收录了1万4718名CKD患者的病例,其中包括6958名中药(科学中药)辅助治疗的病人和7760名非中药治疗的病人以进行研究。这项回顾性研究发现丹参和复方济生肾气丸是CKD病人最常用的中药处方。研究结果显示,中药可以改善CKD患者的长期存活率。

问药

第二代抗组胺药 不会愈用愈失效

问:我有服用一些抗过敏的药物如cetirizine,请问时常服用的话会不会导致身体适应这些药物后而没有效呢?

答:盐酸西替利嗪(cetirizine)是一种第二代的抗组胺药,常用于治疗敏感、过敏性鼻炎、皮炎和荨痲疹等。盐酸西替利嗪可用于控制突发的症状(acute symptoms),也可以用在抑制慢性的敏感症状如慢性荨痲疹(chronic urticaria)。在治疗一些疾病的时候如慢性荨痲疹,医生会使用高剂量的盐酸西替利嗪且长达几个月或超过1年。第二代的抗组胺药一般上不会造成耐受性(tolerance),也就是说长时间服用导致药物完全失效的机会不高。但这不意味着大家可以随意乱服用,也需要探讨为什么病患需要长期使用这药物。 例如,在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时候,我们会优先使用喷剂来治理病症,若偶尔还有症状,我们才会使用抗组胺药。这样的情况就无大碍,可以安全使用盐酸西替利嗪。

问药

周志辉/冬虫夏草 调节免疫力因人而异

问:想知道关于冬虫夏草作用、疗效和食用方法。

答:在市面上常会听到冬虫夏草有菌丝体及子实体的商品,两者并不相同。传统中药材的冬虫夏草是由麦角菌科虫草属之冬虫夏草菌寄生于蝙蝠蛾幼虫,待夏季来临由僵虫头部抽出成长为棒状子实体而成之复合体,出产自海拔四五千公尺高原的雪线上。

野生冬虫夏草的产量逐年下降,科学上至今尚无人工成功大量繁殖的野生冬虫夏草,而目前能够人工发酵培育的虫草,主要是蛹虫草(又称北虫草)的菌丝体(mycelium),市售的冬虫夏草菌丝体产品就是以这种液态发酵方式所生产,有别于天然的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广为人知的药理功能有补肺益肾、止血化痰,通常用于改善咳嗽、支气管不适、哮喘及过敏等呼吸道问题。根据研究,目前仍未找到冬虫夏草中明确的功能性成分,除了一些多糖、蛋白质、核苷酸、酚类、脂肪酸及微量元素等,有研究推测这些功效可能是与冬虫夏草中所含的活性成分虫草素(cordycepin)有关。

问药

肝郁气滞 逍遥丸适用

问:想知道什么是逍遥丸?逍遥丸适合哪些人吃,应该怎么吃呢?

答:作为宋代《太平惠民合剂局方》的名方,逍遥丸可是临床最常用的中成药之一。逍遥者,顾名思义,意指自由自在、无所拘束,诚如《庄子》曰“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所以逍遥丸被用来疏肝理气、养血调经。

后来有在逍遥丸基础上增加栀子、丹皮两味药的又名“丹栀逍遥丸”,性味略有不同。

女人一直以来都肩负非常多责任与压力,因此容易造成情绪波动,尔后出现诸多由情绪引起的不适感如“烦躁、失眠、焦虑、头痛、月事不调”等。这类症状若是符合肝郁气滞的致病因素,都可以用逍遥丸加减方来治疗。且不限性别年龄。

至于适合什么人或者怎么吃,胥视大夫如何辨证,此方有丸、散、汤不同剂型,根据不同情况开出相应逍遥类方,这里就略过不谈。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逍遥丸虽说可以取效一时,却不能永远依赖。除却吃药外,还应当找出病因,从生活中或者饮食上去调整,这才是正途。

问药

南非叶降压机制未明 孕妇忌用

问:南非叶对降血压的作用大吗?该怎么喝呢?

答:南非叶,菊科(Asteraceae)斑鸠菊属(Vernonia),学名扁桃斑鸠菊( Vernonia amygdalina Delile ),乔木植物。原产于非洲和南美洲,由于对种植生长环境需求很低,四季皆宜。在非洲是传统民俗的保肝用草药、亦当做保健茶饮,被认为可以降血压、抑制癌症。

南非叶坊间异名有桃叶斑鸠菊、杏叶斑鸠菊、神奇叶、尖尾凤、肝连、苦树、苦胆叶、苦叶、苦茶叶和南非树等;令人混淆的异名“将军叶”,最可能会让使用者以为是“黑面将军”、“黑面叶”。

南非叶的药用部位为叶,味苦,性寒。据推测归心、肺、肝、胆数经,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祛风止痒的功效。根据调查,南非叶在台湾民间被用来治疗肺炎、咽喉肿痛、咽干喉痒、肝炎、胃肠炎、胃出血、痔疮肿痛、风湿神经痛、跌打肿痛、腰骨酸痛、目赤眼痛、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症状。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