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心肌 扰乱血管系统 心脏长瘤诊断难
医句话:
目前尚无统一标准的治疗方案用于心脏血管肉瘤。心脏肉瘤的放射治疗较为困难,因为在呼吸过程中,心肺的搏动使得放射治疗光束难以聚焦,这可能会影响周围的正常心脏或心脏组织,但医学技术不断发展下,放疗精准度的提高也可用于治疗心脏肉瘤。
“肉瘤是一个广泛的癌症,发生于骨骼以及连接、支撑和包围其他身体结构的软组织,其中包括肌肉、脂肪、血管、神经、肌腱和关节滑膜(lining of joints)里。
至于血管肉瘤(angiosarcoma)是肉瘤的亚型之一,可以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而最常见就是头部和颈部的皮肤。更为罕见的心脏血管肉瘤,则是源自心脏血管。
之前,我曾治疗一位患有头皮血管肉瘤的年轻病人。非常不幸的是,这名病人是在不可切除的阶段确诊。一开始,它是头皮上的蓝色病变,之后渐渐恶化并溃烂,这名患者必须接受放疗和化疗。
若不动刀 活不过7个月
肉瘤非常罕见,因此,它占了所有成人恶性肿瘤的不到1%,以及儿童癌症的12%。目前尚不清楚是什么因素诱发血管肉瘤,可能是由于基因信号出现错误,触发和导致了血管或淋巴管内壁中的细胞变异,令它们生长得更快,制造更多异常细胞。当正常细胞死亡时,这些异常细胞仍存活,导致了更多异常细胞的积累。随之时间的推移,异常细胞可能会从血管或淋巴管会扩散到其他身体部位。
一些报告指出,血管肉瘤患者在接受手术、化疗及放疗组合下,存活时间为12个月至20个月不等。不进行任何手术切除的话,患者的预后很差,平均存活率为4至7个月。
至于晚期患者,搭配化疗可能会令肿瘤缩小。在某些情况下,病患还会在手术前开始进行化疗。
好发右心房 常扩散肺部
血管肉瘤被喻为一种恶性的肿瘤,并能够快速成长,渗透心脏的肌肉,进而扰乱流入心脏的血液活动、转移并致死。原发性心脏血管肉瘤是最具侵袭性的恶性心脏肿瘤,通常源自右心房。患者可能会出现非特异性症状,例如呼吸困难、咳嗽、心脏衰竭或心律不整。
心脏血管肉瘤通常会扩散到肺部,但肝脏、淋巴结、骨骼、肾上腺(adrenal glands)和脾脏也可能受累。另外,临床上也有扩散到脑部的病例。
特定的筛查(超声心动图或被称为ECHO、电脑断层扫描或磁力共振造影)可检查心脏组织,以诊断这一癌症是否存在病患的体内。ECHO应用广泛,是一种简单的非侵入性技术,为初始诊断做出评估。它可以识别肿块或肿瘤的存在,也可检查有关血管阻塞的状况。
此外,CT扫描可用来观察心脏肿瘤,并检测有否任何远处转移(扩散到其他器官)。至于MRI在针对区分心肌不同的异常方面优于CT扫描。
目前尚无统一标准的治疗方案用于心脏血管肉瘤。放射治疗对于心脏肉瘤较为困难,因为心脏跳动和肺呼吸运动,令放射线难以聚焦在病灶上。这样一来很可能会影响周围正常的心脏组织。不过,随着呼吸调控技术(respiratory gating )、闭气法 (breath-hold techniques)、肿瘤活动范围分析( tumor motion analysis)、强度调控放射治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的发展,或许可以提供一些让放射线精准靶向肿瘤的可能性。”
根据2012年至2016年马来西亚10种最常见的癌症统计,最常见的癌症分别是乳癌、大肠癌、气管、支气管和肺癌、淋巴瘤、鼻咽癌等,心脏血管肉瘤榜上无名,因而我们得知心脏血管肉瘤非常罕见,只因心脏血管肉瘤发生于心脏血管内壁,而马来西亚也没有关于心脏血管肉瘤患病率的统计数据。
胸痛呼吸短促应尽早求医
“心脏血管肉瘤是非常难以诊断的,因为病人在运动或用力的过程中也很有可能会因为其他因素而有轻微的呼吸困难或感到疲劳,未必是血管肉瘤所致。当血管肉瘤变大,并开始阻碍心脏,则病患可能会有较低的耐受力、呼吸短促、脚部肿胀和偶尔性的胸部疼痛。
很多病患被诊断的时候,都是已属末期,也就是当症状较为明显的时候。然而,大家应该注意一些症状,并立即寻求咨询。
这时候,研究者仍未找到能够预防各种血管肉瘤的方法。若任何人有胸部不适以及呼吸短促,且持续恶化,我们则建议尽早寻求医疗咨询,这样我们就能够更早诊断。
血管肉瘤并不是一种遗传性的疾病,但是仍然建议大众定期检查和进行筛查。同时,不同的病患将会有不同的治疗方案。
与心脏粘液瘤症状相似
寻找最好的治疗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治疗方案是取决于不同的因素,如病患的年龄、其他伴随疾病及肿瘤的大小和位置。若肿瘤是可以被切除的,则会需要心脏直视手术,以进行一个完整的切除术,预防肿瘤复发。随后,则会进行放疗和化疗。
另外一个需要知道的罕见心脏疾病为心房粘液瘤,即心脏中的良性肿瘤。心房粘液瘤与心脏血管肉瘤具有相似的症状。然而,这两种心脏疾病可以通过ECHO和电脑断层扫描进行检测。最后,一旦认清症状,或觉得需要医疗咨询,则让病患咨询他们信任的医生或顾问,这是非常重要的。任何一小步都能够为你整体的健康产生极大的影响。”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