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药

我想知道中药的保健品中有什么适合气血不足的人?

问:中医用于保健是很好的,我想知道中药的保健品中有什么适合气血不足的人?

气血不足,一般临床症状为少气懒言、乏力、面色淡白或萎黄、头晕等,补气的中药有山药、人参、党参、白术、黄芪、甘草、大枣、莲子、蜜糖,补血的则有当归、桂圆、牛肉、阿胶,可根据个人体质适量加入平日饮食作为药膳食疗。以中药汤方来说,八珍汤、十全大补汤、归脾汤等,甚至肉骨茶的配方都相当适合气血不足的人。另外,中医理论认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若是脾胃功能虚弱,消化吸收较差,单纯补气血并不能治本,应以调理脾胃为首要考虑。马来西亚气候潮湿而炎热,体质湿热较甚也容易使人产生疲惫、嗜睡、乏力、沉重的感觉,不能误以为是气血不足而大补,治疗应清利湿热为主。

问医

整脊否属于骨科范畴?

问:医生,你好,请问脊椎矫正是否属于骨科范畴?我因姿势不对导致出现长短腿及膝关节外弯,随后好友向我推荐脊椎矫正师,但我却不懂该信任与否。

我曾上网查询,发现原来有很多比如日式整脊师,或者是推拿师等,但感觉不靠谱,也不晓得是否合法或有没有国际认可的证书等,一名好友告诉我,之前他在中国留学,说在中国那里整脊是骗局,因此我也被搞糊涂了。期望可以获得医生指点。


医生解答:

在医学上,中医和西医都有自己的原理和理论,西医一般上会以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和药理学等作为基本原理,再加上医学研究和临床经验与研究,来确定每一种疾病的状况和正确的治疗方法。

而在中医的角度来看,许多中医的论调也是累积了人类几千年来在生活中所体验,所记载的宝贵经验,再配合人体解剖学及病理学等,从而开发了一套完整的中医治疗法,再加上对许许多多草药的科学与临床研究,这就把整套的中医治疗法变得更加的完善了。

问医

地中海贫血遇上血小板低下 数值显轻度  无流血问题不大

问:医生,我今年70岁,也是轻微地中海贫血症者,现在正面对血小板低下的窘境。

事缘是这样的,一年前我去做血液检查时,发现血小板指数低过正常指标(红血球和白血球都属于正常)。

之后我就持续跟进,每两个月去做一次血小板检查,结果血小板的数值时高时低,但每次都是处在正常指标下。

附上我的血小板数值,希望获得医生指点。

问医

经常清喉咙 痒咳不停 或鼻涕倒流   吁挂耳鼻喉科

问:医生,我是一名上班族,没有抽烟,患有过敏性鼻炎,常会没来由地打喷嚏,除了流鼻水,还感觉喉咙有痰,有时痒痒的咳个不停。

我曾前往咨询一般诊所的医生,但医生检查后说没事,之后就给了一些抗生素,但一直都无法解决问题。

以下是我的疑问:
Q1:请问为何我经常会有痰卡在喉咙处?它和鼻炎有关吗?
谢谢医生指点。

专题

行管令打乱常规生活 应对不良 行为成瘾

医句话:
日前因COVID-19疫情所采取的行动管制令(MCO)是大马近年来最为严峻的管制人群措施,姑且不谈此项措施在实施期间是否有被严格执行等题外话,但因着行动管制令的隔离措施而引起某些人士出现精神健康上的问题,则是人人都必须去了解,从中掌握解决之道。

图:法新社

专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新技术早诊减失明

医句话:

长期患有糖尿病可使病人的眼睛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威胁病人的视力,严重者更因此失明。因此若能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给予早期诊断丶早期治疗,必能降低并发症,而检测技术OCT及OCTA的研发,相信有助于实现这个“愿景”。

高血糖:新血管增生 周细胞流失

“许多民众不知道,人类的眼睛其实是一个布满细微血管的器官,长期患有糖尿病可使病人的眼睛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这是一个可以破坏眼内细微血管的病变,其中包括破坏视网膜及脉络膜的血液循环(retinal circulation丶choroidal circulation)。

专题

数码科技改变人际关系 缺乏『联系』精神健康更薄弱

医句话:

精神疾病具有许多保护性因素,这些保护性实际上可以协助减少一个个体的脆弱性,以此改善其精神健康状态,降低其患上精神疾病的风险。比方说,与社会或他人的联系(connection)便是一大保护性因子。然而,错误使用数码科技可以阻止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建立起真实的联系丶使我们与外界隔离。无论我们在网络虚拟世界上有多少位“朋友”,它们都无法转译成现实生活中“真实的联系”。

我国青年倾向找朋友倾诉
“马来西亚精神科协会(MPA)于2019年8月进行了一项网络调查,该网络调查旨在研究我国青年在面对精神健康问题时会更倾向于采取何种求助方法。该网络调查一共招录了276名正就读于大学或学院的我国大学生,所提供的问卷十分简单,一共只有10道问题。

专题

认知 承认 走出来 别再陷入精神障碍的死胡同中

医句话:

没有精神健康,就没有真正的身体健康。每当我们谈论精神疾病时,我们不能只将它简单诠释为患者“自己幻想出来的一种压力”。实际上,生活中有许多的因素可以影响一个人的精神健康,其中包括生物学因素丶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面对精神挑战时,我们第一步要做的是:认知到我们可能有着某些症状,接着是承认我们有着这些症状,然后愿意踏出那一步去寻求帮助。

没有精神健康就没有健康

“第一届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兼精神专科医生奇申(Brock Chisholm)在很早以前就曾向大众提出精神健康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的观念,并说:‘没有精神健康,就没有真正的身体健康’。

过往每当我们谈论精神健康时,总是没有人在乎。但如今,精神健康事关每个人,因为它是如此的重要,是人人必须去拥护的‘资产’之一。

Subscribe to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