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保健

孤独越甚健康越差 疫情结束後 回家好好拥抱父母

医句话:

这些年来,大马健康老化学会常受邀到不同地区或国家分享关于健康老化及快乐晚年的概念,其中一个常被提及的课题就是孤独所带来的危害,而当冠病-19肆虐的这段时期,我们除了关注疫情的持续扩散丶无法出门上班丶经济下滑等问题之外,亦不可忽略孤独所衍生的危害,尤其是家中长者的孤独感。

全球1/3长者属孤独者

“在谈及孤独或社交孤立这个课题时,很多人会对它嗤之以鼻,认为只有那些吃饱了撑的,或者是经常胡思乱想的人才‘有空’去谈孤独这回事,但根据研究,因孤独或社交孤立所引起的健康问题牵涉甚广,其中就包括引发肥胖症丶忧郁症丶焦虑症丶心血管疾病丶中风,甚至会产生不想活下去的念头而出现早逝的情况。

专题

别把冯京当马凉 厘清肺炎类型 及时治疗免後遗症

医句话:

随着冠病-19的大爆发,肺炎特别是病毒性肺炎始广为人知,由于人的肺泡受影响,以致患者出现咳嗽丶呼吸困难或发烧等症状,严重的话会有生命危险。随着医学的进步,有些肺炎已出现相应的疫苗及药物,而辨别肺炎是属于哪一类型,并应采取哪一类相应治疗就显得至关重要。

病毒性Vs细菌性肺炎

“随着COVID-19的爆发,病毒性肺炎的危险性逐渐被人们关注。其实在肺炎的大家族中除了病毒性肺炎之外,也包括细菌性肺炎丶霉菌性肺炎以及寄生虫肺炎等,不过以病毒性肺炎及细菌性肺炎最为常见。

病毒性与细菌性肺炎在临床的表现极为相似,大多以发烧丶咳嗽等为主,不过病毒性肺炎的患者则会先出现明显上呼吸道症状,比如流鼻水丶鼻塞或喉咙痛。此外这类型的肺炎患者亦会出现肺部以外的其他症状,比如疲累或肌肉酸痛等。

专题

飞沫气溶胶易传播病毒 疫情持续烧 一般牙科治疗宜推迟

医句话:

COVID-19从爆发至今仍在肆虐全球,其传染率与死亡率都属偏高,如果说站在前线的医护人员是冲锋陷阵的大英雄,那身为“必需服务”之一的牙医就是后勤的一分子。由于在治疗过程中,牙医必须与患者近距离接触,因此所面对的风险丝毫不亚于前线医护人员。

距离近诊室小 牙科治疗藏感染危机

“从去年底爆发的冠状病毒病在短时间内席卷全球,这股疫灾可谓举世惊慌,对牙医及患者造成非常严重影响,其中之一就是患者死亡率偏高,而在灾难前首当其冲就是站在前线的医护人员。

其中以参与治疗COVID-19的医护人员所遭到的风险最大,他们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最大的贡献,至于牙医治疗由于是其中一项必需服务,因此在这关键时刻,牙医也必须继续提供服务。

专题

【疫情防控 先学会自救】工作场所中如何维持社交距离?

工作场所中如何维持社交距离?

1. 鼓励员工留在家中,并在生病时主动通知雇主。
2. 如果员工在工作时出现症状,请让员工回家自行隔离,并避免与其他员工接触。
3. 不鼓励任何握手社交
4. 增加工作场所中员工之间的物理空间(相距1米)
5. 限制面对面的会议,考虑其他通讯方式。如果不可避免,会议应该简短,并避免在会议前后设置自助餐。
6. 鼓励员工尽可能在办公桌前用餐
7. 避免员工聚集在同一个空间
8. 避免与工作有关的大型聚会或活动,取消或展延任何聚会或活动。
9. 避免不必要的工作旅行或公干

此外,雇主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专题

不只糖尿 脂肪也可上眼 控制风险因子减眼疾并发症

医句话:

要成功地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不只需要及早的诊治,更需要病人积极控制血糖水平及各种风险因素。许多人不知道,除了高血糖引发视网膜病变,如果病人患有高血脂,脂肪可以渗漏出血管外,渗出物沉积在黄斑上可造成黄斑水肿问题。所以通过控制风险因子如服用调脂药,也是预防眼疾并发症的方法之一。

累及黄斑中心 激光治DME可致盲

“糖尿病黄斑部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和增殖性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所导致的眼部并发症。其中治疗DME的方法有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丶玻璃体内注射类固醇和激光治疗。

专题

【疫情防控 先学会自救】牙科治疗的病毒传播风险

问:行动管制令期间好无聊,我想趁机到牙科诊所补牙,请问安全吗?

答:不安全,在各种牙科治疗期间,COVID-19是有可能通过以下各种方式传播的:

1)通过呼吸道飞沫和气溶胶(aerosol)来传播
在进行补牙丶牙结石清除等牙科手术时,病人的呼吸道飞沫以及含有唾液和血液的气溶胶,可能含有COVID-19病毒。这些含有COVID-19病毒的呼吸道飞沫和气溶胶可能会长时间停留在空气中,而且它具有传染性。或,这些含有COVID-19病毒的呼吸道飞沫和气溶胶可能会污染金属类丶玻璃类和塑料类的手术器械表面。

2)接触传播
直接或间接接触到含有病毒的人体液丶人体组织丶牙科手术器械和其他物品表面。
 

问药

林明冠/中医减肥法,需服食中药吗,有效吗?多久见效?

问:中医减肥法,是否需要服食中药,有效吗?多长时间才能见效?

既然说是中医减肥法,当然是用中药了,难不成还有其他?至于有没有效,说句大实话:我也不懂。

自古以来,人们都爱美,情有可原,只是随着时代的演进,人们对美的定义更像流感病毒,几年一个样,这其中包括了对胖与瘦的定义。

胖瘦是视觉感受,那不重要,毕竟很多人看起来有点肉肉的,那可不一定有问题。而超重与否,才是治疗的关键指标。欲知是否超重可以参考体重指数BMI的计算公式,确定超重后,我们再来拟定“调整方案”。

有一些肥胖确实是病,如新陈代谢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导致的过重、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导致的脂肪分布异常等等,这些都会影响健康与生命,必须重视。

无论中医与西医的治疗,都逃不过规律的作息,还有健康的饮食。我们不可能平白无故吃点中药或西药或保健品就会把体重减下来然后倾国倾城快乐逍遥,你的体型,就是之前的生活方式积累下来,遇到肥胖问题,先不忙着吃药,而是应该检讨生活方式,尝试做出一些改变,真不行,我们才寻求专家帮助。换句话说,如果不先从自律着手,找谁都一样没辙。这时候就容易被迷人的减肥广告诱惑了,我说的不仅是保健品,还有中药。

问药

Quetiapine 25mg的药品对焦虑症有效吗?

问:Quetiapine 25mg的药品对焦虑症有效吗?

Quetiapine(喹硫平),属于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Quetiapine是一种处方药,较多用于精神问题比如精神分裂症、焦虑症等。Quetiapine通过影响大脑的化学物质水平,既多巴胺和血清素,帮助减缓失调症或精神问题。

每一种药物都有副作用的风险,报告指出在儿童,青少年接受治疗时,需观察是否有情绪不稳定的症状。若有,一定要让主治医生知晓。切勿在未事先与医生交谈下停止使用药物或使用新药。服用此药物期间,尤其是前期,可能会让您昏昏欲睡,因此请勿驾驶,操作机械或进行其它较危险的活动。

在服用药物之前,医生会先检查患者的血糖,体重及胆固醇。如果是女生,医生还会先检测患者是否怀孕或打算怀孕,因为此药在怀孕期间不适合服用。

Quetiapine最常见的副作用包括口干、便秘、头晕、昏昏欲睡、体重增加、血脂和血糖增加等。因此服用Quetiapine的患者需要长期并定期和医生跟进。

问药

尿酸应该避免什么食物?

问:尿酸应该避免什么食物?

读者关注尿酸的问题,想必是为了避免痛风的发生。尿酸是普林(或嘌呤)经由肝脏代谢后所产生的物质,其实我们身体中的普林只有三分之一是来自饮食,另外三分之二是来自体内正常的新陈代谢。

痛风与过胖、摄取过多普林、糖尿病、高血压和酗酒(特别是啤酒)有密切关系。虽然我们一般会建议痛风患者维持低嘌呤饮食,但低嘌呤饮食并不等于要完全避免嘌呤,必需了解各种食物几乎都含有不同程度的嘌呤,即使是白米也会含有嘌呤,不过它是属于低嘌呤的食物。在日常饮食上,许多日常重要的食物(如:米、粥、面条、面包,大多数蔬菜、薯类、乳品、核果和水果等)其实都没有特别限制,很多人会以为痛风应避免食用豆类和菇类等高普林食物,适量食用这些食物并不会增加痛风的风险。

不过,要特别提醒的是应尽量减少肉类、内脏、海鲜等高普林的食物,避免喝酒及食用太油腻的食物,同时每天喝足够的水(8~12杯)帮助尿酸排泄,并且保持理想的体重。有一点值得大家注意,有研究指出以饮食控制的方式最多只能将尿酸下降1.0mg/dL,所以在控制饮食外,必须配合适当的药物治疗,才能防止痛风的复发。

问药

高血压患者烈日下眩晕5分钟才停止,是什么问题?

问:患者本身长期吃着降血压的药物,最近早上起床会感到头晕晕,休息一下就没事,但最近有时会感到天旋地转,特别是在烈日之下,可能会到5分钟才停止旋转,到底是出了什么问题?

随着年龄的增加,可能服用的药物越来越多。然而,这些原本用来治病的药物也会导致头晕;这就是所谓的“药物性晕眩”。特别是长者因为肝脏或肾脏的功能衰退,无法正常快速的代谢药物,排泄出体外的残余毒物功能渐差,而药物的副作用就会比年轻时候更加明显发觉。

这类易造成晕眩的药品如降血压药、血管扩张剂、利尿剂、镇定剂、抗生素、抗帕金森氏症药等,高龄人士大多都服用降血压药品,加上血管老化、血压控制不易,建议每当改变姿态时更需小心留意。睡觉时的血压偏低,有些因闹钟惊醒弹起床也会造成恣态性血压不稳定而产生晕眩。除此之外,当降血压药让你的血压降太低时,脑部或内耳的血液循环就会变差,也会渐而引发头晕。因此,如果自己觉得走起路来摇摇晃晃、脚步不稳的时候,最好去医院检查,请医生诊断调整药品(换药/调整剂量)。千万别自行做医生,自行判断服药习惯。

Subscribe to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