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药

陈朝颖/3大抗酸药 结合病情用药

问:银发族服用抗酸药物的分量应该如何调整?

答:首先,我们需要知道市场上的“抗酸药物”的种类有好几种。虽然服用的分量都有一定的标准,但最好还是询问医生的意见,以便根据每个人的情况来调整服用剂量。下面我们就来简单的讲解一下:

1.抗酸剂或制酸剂(antacid)
抗酸剂是一种硷性物质,主要用来中和胃酸,降低胃内酸度和胃蛋白酶活性,从而减弱胃液消化作用,减轻胃酸对胃、十二指肠黏膜的侵蚀和对溃疡面的刺激与腐蚀,继而缓解疼痛促进愈合。常见的有碳酸氢钠(sodium bicarbonate)、氢氧化铝(aluminum hydroxide)、氢氧化镁(magnesium hydroxide)等。

餐后1小时,服用1粒疗效较好,可发挥药物最大中和作用。但碳酸氢钠作用弱,时间通常只有1.5至2小时,且碳酸氢钠中和胃酸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可引起嗳气和继发性胃酸分泌增加。因此,抗酸药只适合用于缓解胃酸过多引起的胃痛、烧心等短期症状的治疗。

在严重情况下,多数会和接下来两种抗酸药配合使用。

问药

停经1年阴道仍出血 宜找妇科排除肿瘤等病变

问:我刚刚步入45岁,我热爱瑜伽,生活中无不良嗜好,月事一直都很准时,但这一年来,有时候一个月来两次,有时又接近3个月才来一次,而最近频频出现很多更年期的症状,包括头痛、眩晕和烦躁等,想请教中医该如何调理呢?

答:停经是女性人生中必经的过程,停经的定义是指连续12个月未再出现月经,一般来说更年期最普遍的年龄是在45到55岁间,这段期间女性卵巢功能开始走下坡,停止制造卵子及女性荷尔蒙,而临床表现出来的现象是月经经期开始紊乱、有时量多、有时量变少,逐渐地完全停止,女性不再有生育能力。

更年期症候群是指在停经前后,因为卵巢功能衰退,慢慢的不再排卵。由于女性荷尔蒙的分泌也开始减少,身体会因荷尔蒙分泌的失调而受到影响,出现一些身体不适症状如热潮红、心悸、盗汗、失眠、易怒、情绪变差等。

其中最常见的症状是热潮红,通常是突然间发热,从脸部、前胸、脖子突然热起来,伴随有盗汗等。其他还有心悸、胸闷、睡眠品质不好等不适症状。虽然热潮红是更年期的主要症状,但仍要留意的是,有些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肾上腺等内分泌出问题,或是服用某些降血压等也会造成热潮红。所以必须仔细检查一下并了解原因,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问药

林仁吉/气炸锅煮食更健康?

问:和油炸锅比较,气炸锅做饭更健康吗?

答:气炸锅与油炸锅的不同之处,在于气炸锅本质上是一种使用对流加热原理的烤箱。为了加热食物,气炸锅使用风扇在食物的周围不停循环微小的油滴和热空气。这加热过程把食物中的液体或水分去除,并导致称为美拉德反应(Maillard reaction,在一定的热度的条件下发生在胺基酸和还原糖之间的化学反应),使食物的颜色和味道的改变,并让外层达到理想的脆度。

一般上,空气油炸食品被认为比传统油炸食品更健康,因为烹调过程需要更少的油来产生相同的味道。为了验证该说法,有一项研究比较了油炸和空气炸薯条的特点,发现空气炸制的最终成品脂肪含量大大减少,并保留了油炸成品的外观颜色和水分含量。

除了脂肪和卡路里含量较高外,油炸食物还会产生潜在的危险化合物,如丙烯醯胺(一种潜在致癌物质)。

问药

林明冠/抗疫中药方剂 Delta也怕怕?

问:印度Delta变异病毒,现在中医找到了一种有效的中药方剂,结果广州感染病人已经痊愈,至今无人死亡。这个中药预防配方适合居家服用,是真的吗?

答:一派胡言!相信不少父老乡亲已经通过手机信息接收到以上文字,其实何止这则信息,只要每当一种传染病或者流行病出现,就有若干神药出现。从中药,到本地草本植物、水果、行为疗法等遍布整个华人的手机,总有一款杀到你面前怼着你,暗示如果在危急时刻,都能救你一命。

君不见现在疫情如此严峻,若有这么简单的方法,何必需要医院医生?连中国群众都被强制接种疫苗,来自大陆的这种药方岂能不大发神威?

病毒与黏膜细胞快速结合,进而破坏身体器官,产生免疫反应,严重者会因此死亡。

这里必须说明的是,只要没有相应抗体,无论免疫力多好,体质多强大,接触病毒后都容易被感染。

能预防的方法目前所知两种:

问药

林仁吉/“趁热食”小心得癌症

问:我的爸爸今年69岁,刚被诊断食管癌,医生建议先做放疗和化疗后,再评估可不可以开刀。他老人家平常生活健康,定时运动,无慢性疾病、无吸烟等不良习惯,只是偶尔小酌后脸色发红,并爱喝汤饮茶,难道汤和茶会致癌?

答:民以食为天,特别是华人圈子,即使是在行管期间,也可以在网上看到各大厨神的得意杰作。

在我们的饮食习惯中,当食物从厨房端到桌上,长辈们就会从口里就会蹦出一句“趁热食”,鼓励大伙在菜肴滚烫冒烟的那瞬间,赶紧夹起往口里送,以体验最佳舌尖上的味道。殊不知世界卫生组织早已把温度超过摄氏65度的液体定为2A级致癌物(其他还包括高温油炸的食物,红肉、家庭以木材燃料煮食引起的室内汙染等)。

这时候就会有人质疑,汤和茶从嘴里到达胃部的时间顶多数秒之内,怎么可能就导致食管癌呢?其实食管的构造,并不是如我们想象如一条吸管从喉咙直接到胃,它其实有3个狭窄点(咽喉、近心脏、进入胃前),这些狭窄点如沙漏一般,当温度过高的食物或液体经过狭窄点时,通过的时间会变慢,刺激接触食管的时间会变长,从而增加了患癌的风险。

问药

林恩妮/纤维饮料可助减肥?

问:长期喝纤维饮料可以减肥吗?

答:膳食纤维,确实是维持健康的一大宝物。它既不能被人体吸收,也不能提供人体能量。蔬菜类、菌类、粗粮、豆类与坚果都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

基本上,膳食纤维可分为水溶性(soluble)与非水溶性(non-soluble)两大类。水溶性纤维碰水后会吸水膨胀。如果搁放一阵子就会变得粘稠。水溶性纤维可吸收体内的脂肪,就像个清道夫,因此对于心血管健康也有帮助。非水溶性纤维则不会吸水,它主要是刺激肠胃蠕动同事增加饱腹感,达至人们经常说的瘦身排毒效果。

水溶性的膳食纤维有助于肠胃益生菌的生长,而这些益生菌对于营养的吸收与肠道的健康更是重要。良好的消化也有助于体重控管。

众所周知,每5个大马成人就有一名患有糖尿病,膳食纤维亦有控糖稳糖作用。当和其它淀粉类食物混合可以舒缓血糖忽然飙升的情况。因此,若有糖尿病或者希望稳糖,吃面包米饭或面类时增添多一些的蔬菜有非常大的帮助。

问药

周志辉/钠并非越低越好

问: 我们亚洲人体型小,每天除一日三餐外,再多摄入3克的盐,会太多吗?人体盐分不足,会对身体尤其脑细胞会有不良影响吗?

答:我们平常吃的食盐是一种名为氯化钠的化合物,参考美国膳食指南的建议,一般成人每天的钠摄取量应限制在2300毫克以下,由于每一克食盐含0.4克(即400毫克)钠,每天摄取的食盐量就控制在6克以下,即约1茶匙的食盐。

饮食中的钠盐若摄取过多可能会造成血压升高及高血压,虽然钠过量对人体有害,但并不是钠越低越好。钠在人体扮演的生理功能相当重要,包括维持人体血浆容积及调节血管间隙的大小、维持细胞液的渗透平衡、调节酸硷平衡、帮助神经传导、肌肉收缩等,吃太多或过少的盐对健康都是不利的。

少盐与少钠并不能画上等号,那是因为有许多食品隐藏了高钠在里面,像是白吐司、苏打饼干、蜜饯等。由于无法推估每个人一日三餐的的钠总摄取量,但对患有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患者或是肝肾功能缺损的高危险群,额外食用3克的盐是有潜在风险。

而对一般健康人,盐分的摄取则不必太过严格限制。若想额外摄取盐,较好的做法就是在饮食上调整为较清淡的口味,自然就能减少来自三餐钠摄取量。

问药

林明冠/经前胸胀勿用力按揉

问:我今年18岁,每到月经来临前几天都会胸胀,请问这是正常的吗?

答:平日用手揉捏乳房周围,如果没有明显硬结,经前胸胀为正常。排卵以后孕激素水平升高,同时催乳素也增加,到月经来潮前3至4天,小叶内导管上皮细胞肥大,叶间和末梢导管内分泌物也增多,因此就会造成胸胀的症状。

一旦过了月经期,激素水平回到平常状态,症状会自然消失。症状的轻重和时长,也和人的孕激素水平持续时间和身体耐痛程度有关。这时候,只要保持心情平和饮食清淡即可。网络上有用力按揉胀痛点的方法,千万别试,这顿操作下来,估计乳腺都发炎了。

这是女性都会经历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舒缓,比如平日增强身体的锻炼,无论有氧或无氧,身体耐受增强,这种胸胀带来的不适感会相应减少。

保持饮食清淡,刺激性食物在靠近月经期时少吃。多看书,多旅游,多看世界,开拓视野,培养广阔的胸襟。乳房胸胀发作时,可穿较大号的无钢圈内衣,以减少对乳腺的刺激。如果胸胀已经影响生活品质,建议就医。

问药

脂肪瘤 痰湿体质最常犯

问:我今年60岁,体质脾胃虚弱,气血双虚。想请问单发性的脂肪瘤用草药能消除吗?这个脂肪瘤长在右手臂内侧,3年里从鹌鹑蛋长到鸡蛋这么大。是良性的,无痛无干扰。

答:脂肪瘤、鸡眼与病毒疣一样,都是皮肤常见的良性病灶。通常不会产生恶性的变化、但可能会造成外观上的困扰,有些状况下也可能产生发炎、疼痛的症状。脂肪瘤(lipoma)是一种常见的软组织良性肿瘤,由成熟脂肪细胞构成,可发生于身体任何有脂肪的部位。

一般的状况下,脂肪瘤是完全不痛的。但如果脂肪瘤在慢慢生长的过程中,压迫到周边的神经组织,或者是附近的血管,那就可能产生疼痛症状。

常见脂肪瘤的医疗处理方法有切除手术及脂肪抽吸。如果病患不愿意做任何手术,医生也可能使用局部类固醇的注射,让脂肪瘤缩小。虽然脂肪瘤的诊断难度不高,临床上也多为良性,但是衷心建议咨询专业合格的医生,看看接下来是要观察、切片,还是要手术切除。同时,医生须确保它并非囊肿、脓肿,或癌脂肪组织(cancer adipose tissue),以防万一。

问药

陈诗欣 / 无症状确诊者 康復后有否后遗症?

问:想请教关于COVID-19的问题,确诊者如果是无症状,是不会去到肺发炎的阶段?是否有机会完全痊愈吗?康复后一样会有后遗症?

答:一项纳入13项研究的荟萃分析2万1708确诊COVID-19病人,计算出无症状表现率的患者仅为17%,因为有证据表明,绝大多数人在确诊的7到13天内出现典型COVID-19病毒(咳嗽、发烧和丧失味觉),再加上现有感染Delta病毒株的症状包括头疼、乏力、伤风和肌肉酸疼等症状更为常见,临床上符合全无症状定义的患者将会更少。

至于会否发展到肺炎阶段,我们可以参考其中一项针对日本钻石公主号游轮上的乘客所进行的一项研究,该游轮在日本海岸外被隔离了2周。最终,船上3700名乘客中712人检测呈阳性。其中近一半,即331人没有任何症状。其中76人通过CT扫描肺部发现超过一半的人都有肺炎的变化,尽管相较有症状的患者,肺炎情况较轻。所以,即使是无症状的COVID-19患者,依然可以出现肺炎的病变。有科学家认为,这些变化应该是属于可逆性病变,但还需更多数据来厘清其后遗症。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