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健康

委屈苦闷堆积如山如癌字 面对癌症 心不改易复发

医句话:
如果有病、有肿瘤,当然要切除医治。可是单单切除肿瘤和使用药物,在身体方面作出了改变,但在内心却没有改变,还是会有复发的可能。所以面对疾病,除了吃药和手术,还得改变内心,不要长期压抑负面的情绪。例如在疫情期间,抗压能力较弱者,较易陷入情绪病甚至有自杀倾向。

“COVID-19疫情这3年来,把所有人的生活搞到一团糟,如今算是渐渐平稳下来,也是时候重新出发了。但要如何作好准备以一个崭新的自己面对新的一年和未来的人生呢?

人们长时间生活在疫情下,除了面对经济和各方面的压力,或多或少也有健康上的问题。对于抗压能力较弱者,更有可能陷入情绪病甚至有自杀倾向。

精神健康

在愉快回忆中前行 设快乐生活目标 减缓失智生活具意义

医句话:
当一个人不欣赏自己、不能做真实的自己时,就会心生抱怨,继而出现像大多数神经退行性疾病一样的退化现象,包括失智,而家属应当降低对患者的期望,因为爱和接受是失智症最好的良药。

“如今很多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心理根源,即是与自我及他人脱节。事实上,大多数患者的性格懦弱,他们一直在尽最大努力满足他人的期望,甚至否决成为真正自我的机会。他们忘记了第一个应该取悦的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他们从来没有勇气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说出自己的看法,做真实的自己。

当一个人不欣赏自己、不能做真实的自己时,就会心生抱怨,继而出现像大多数神经退行性疾病一样的退化现象,包括失智。

精神健康

忽视儿童创伤后遗症 遍体鳞伤一辈子

医句话:
儿童创伤后遗症是指孩童在经历对生命安危造成威胁、受到严重受伤害等事故,导致精神障碍。英国医药期刊(BMJ)一篇名为《毒性压力与儿童创伤后遗症》的研究论文指出,儿童在经历创伤事件后,14%患上PTSD,30%患忧郁症,23%有行为障碍及16%酒精依赖。除了寻求专业治疗,父母的陪伴、支持与安慰也极为重要。

精神健康

量力而为 多点规划 不让忧郁焦虑 偷走佳节乐

医句话:

对于佳节忧郁症或焦虑症患者,佳节就是一种压力,只因佳节期间所要面对的一切及开销都会成为患者的压力,因此,我们要量力而为,尤其是在财务规划方面,再找到属于自己的减压方式,好让我们能享受农历新年,不再恐惧佳节。

“佳节为每个人带来愉悦及快乐,但对于某些人会因而陷入忧郁及焦虑,这些症状并称为佳节忧郁症或佳节焦虑症,属于精神疾病的一种。

在讲解佳节忧郁症或佳节焦虑症之前,必须了解什么是忧郁症或焦虑症,这两种都是心理疾病,前者的症状有持续性心情低落、长期缺乏愉快及兴趣、郁闷、烦躁、注意力不集中、过度内疚、失眠,严重者更会有幻觉、幻听、自残或自寻短路的念头,而后者的症状有莫明恐慌及害怕、焦虑、担心、紧张、呼吸急促、冒汗、手抖、头晕、坐立不安、失眠等。至于佳节忧郁症或佳节焦虑症指的是,患者在佳节前或期间,陷入这些负面情绪里。

精神健康

不断回避 干扰消化 创伤后遗症难抚平

医句话:

当灾难发生后,人的心理难免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之后随着时间而逐渐获得缓解,但亦有一些人会出现长期且严重的症状,甚至用了错误的应对机制,最终导致创伤后压力症候群。近期发生在雪州峇冬加里的土崩夺命意外就是例子之一,当灾难发生后固然要专注于拯救生命,但亦不可忽略心理上的问题。

“当一些可怕或灾难性的事情发生后,一般人或多或少都会受到短期的心理影响。其实这并不故弄玄虚或耸人听闻,试想想就算在日常,当我们从电视节目看到一些血淋淋的镜头也会感到极度不安,更何况当这些事情是真实地发生在自己或周遭人身上时,那种痛苦感受可想而知了,就比如前阵子发生在雪州峇冬加里的土崩夺命意外。

在一般的情况下,人类都会有自身修复的功能,心理状况也是如此。痛苦及负面的情绪有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得到缓解。在正常情况下,遇到突发或灾难性事件,焦虑忧郁的负面情绪是在所难免的。大多数人都会采取一些正面步骤及策略以减缓负面的影响,如找人诉说,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等。

精神健康

峇冬加里营地土崩悲剧 你的好意是否在伤口上撒盐?

医句话:

面对遇难者家属,你想要安抚,却深感无能为力、无从下手。因为这时候的一句话或一个举动,如果做错了,都让肝肠更寸断。如果可以,请提供具体帮助,别再追问为什么;考虑一下在我们自以为热心做某件事时,我们是否在伤口上撒盐?

“峇冬加里营地悲剧震惊了全国。其中,搜救队寻获一对母女紧紧相拥的遗体以及一家四口皆罹难的消息,更是令人悲痛万分。听闻这如此绝望的消息,真是悲天悯人。我在此向遇难者的家属深表同情。

这个猝不及防的土崩事件,对于一些经常外出露营或远足的露友们可说貌似遥不可及却又近在咫尺。你也或许间接或直接地认识过其中的遇难者,想要说什么但是却不知道恰不恰当,只能深感无能为力。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这句话,或者这个举动是否合适?这是否会减轻相关人员(例如幸存者、受影响的家庭成员)的痛苦和苦难,或者考虑一下在我们自以为热心做某件事时,我们是否在伤口上撒盐?

精神健康

催眠降低自我意识 减灾难化思维 防痛升级

医句话:

疼痛不仅影响生理,还会扰乱情绪和认知。除了药物,认知行为疗法和临床催眠等心理治疗非常有用,像是改变对于疼痛的想法。许多患者会因为疼痛,害怕甚至放弃物理治疗或复健。医生需让他们知道,静养不会让疼痛消失,反而投入锻炼可以。疼痛的本质也是好的,是身体必需存在的感觉,能够在受到伤害时发出警告。不过,感觉到疼痛不等同于身体已经毁损,因为身体是个很强壮且适应能力强的个体。

“催眠听起来很神奇,但其实许多人小时候都曾体验催眠。举个例子,小孩第一次从自行车上摔下来时,通常会哭着跑向妈妈,而她可能会给孩子一个吻,安慰道‘别担心,一切会好起来的’。

精神健康

被排山倒海的“执着”压跨 并非想太多 强迫症者身不由己

医句话:

很多人对强迫症病患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不要想太多”,但病患是无法控制的,也无法拒绝这些想法。例如暴力的强迫症患者会有不断想要干坏事的念头,甚至会付诸行动。每当有暴力念头时,患者也知道暴行是错误的,最终,只能纠结于暴力念头与道德之间而产生愁苦及焦虑。

“强迫症在马来西亚是相当普遍的,患病率占人口1%至2%,女性比男性高一些。很多人认为,只有成年人才会患上强迫症,其实不管是小孩、青年或成人,都有可能患上强迫症。美国有数据显示,两个年龄阶段是强迫症的高峰期,分别是8至12岁及20岁左右,也就意味着,每200个孩童就有1人患有强迫症。

强迫性思想Vs行为

强迫症有两大类,分别是强迫性思想及强迫性行为。有些人只有强迫性思想,并没有实际行动。强迫性思想是指,一个人的同一个想法、画面、念头不断在大脑里重复,这些念头都不是病患想要,也不是病患可以控制的,结果造成病患精神困扰及情绪上的焦虑。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