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健康

恢复社交失安全感 长期居家作业衍广场恐惧症

医句话:
由于长时间居家作业,一旦恢复社交活动时,有些人会感到没有安全感,例如不敢到人群聚集的地方,即所谓的有广场恐惧症。如果一个人愿意采取正面积极步骤自救,以恢复疫情前良好的心理健康,催眠疗法是其中一个方法,让人体验现实和积极的意境。

“在COVID-19疫情发生以前,单身人士或独居者有这些特征,包括没有私人感情、身心健康、喜欢社交、适度运动,而且过着全职办公室为主的生活。这些形象特征将有助于我在接下来谈论到疫情带来的影响因素。

2020年初,英国政府在疫情发生采取相应措施,包括居家工作、保持社交距离、全面封锁、禁止旅行,并且不时调整和持续进行,以控制疫情的散播。

精神健康

疫下犯罪率下降? 错!罪案转家中 家暴增30%

医句话:

家庭暴力事件因疫情的限制处于增涨趋势,而且因疫情引发的家暴案还有许多未被发现,预料数据持续上升中。要解救家暴受害者,旁人能够做的就是识别可能处于危险之中的受害者,才能提供相应的帮助。

“家庭暴力几乎成为全球大流行,其实在COVID-19疫情以前,家庭暴力一直都存在,不幸的是,这种暴力难以消失。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每3名女性中就有1人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除了关注受害女性,我们也必须了解男性在这些情况下究竟发生什么事,在家庭虐待方面,男性似乎也被忽略。

男性人数相等于女性

最近的数据也显示,遭受家庭暴力的男性人数相等于女性,越来越多男性站出来说他们是家暴的受害者。

在疫情期间,所有种类的家暴都呈上升趋势。这里所指的家暴是身体伤害的暴力,而暴力泛指打人,也包括性元素或性虐待元素、心理虐待等。但也有一些元素有时候不被视为家庭暴力,那就是经济暴力,金钱的限制,禁止某些人行使购买可能令人愉悦物品的能力。

精神健康

封锁产生巨大孤独感 诱发成瘾痴迷行为

医句话:

COVID-19疫情和封锁使大家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焦虑,生活也起了重大的变化,这些因素造成的压力导致性生活和品质显著下降,更不用说在狭小的室内空间和另一个人相处太久所带来的问题。

“根据COVID-19疫情对精神健康的全球估计,重度忧郁症和焦虑症分别暴增5300万宗和7600万宗。这是一个可以预见的情况,因为我看到越来越多的病患被逼改变生活作息,如果这些患者之前有社交焦虑,如今将会更加严重。

疫情落实的封锁令首先会导致各种不适反应,首当其冲的是人脑退化的问题。大脑老化实际上是正常发生的。

根据埃故塞特大学和国王学院的研究人员,在封锁期间对超过6000人进行随机调查发现,那些患有忧郁症和焦虑症的民众有更差的认知测试表现。

孤独伤害如同抽烟酗酒

精神健康

思考中断法 引爆不必要想法 助儿童摆脱焦虑不安

医句话:

儿童焦虑症在COVID-19疫情下与日俱增,催眠或心理方面的治疗也因此从面对面转到线上治疗。即使转移到线上治疗,疗效也不会因此而减少,如有父母的参与更好,孩子本身及父母都可以从中获得好处。

“过去两年,我看过许多面对焦虑问题的儿童,尤其与学校相关问题的儿童人数大幅度增加。这些孩子不只是面对焦虑问题,更令人担扰的是焦虑问题加剧。

无论是催眠治疗还是咨询师可以选择通过单一对谈,或多次对谈的方式,根据孩子的需求、兴趣和焦虑程度提供帮助。

最好的方式是创建一个适合不同年龄组的简短镇静音频,在见面提供咨询时给对方聆听,此举是为了让对方熟悉治疗师的声音,并用作想像,有助于睡前放松和入睡。

与此同时,当治疗师与这些儿童见面时,他们已经了解并信任对方了。

上课感恐慌 先好好呼吸

精神健康

“我是最棒的,你竟然说我有精神问题?” 自恋型人格障碍 要被崇拜不能被批抨

医句话:

人格障碍的治疗是具挑战性的。首先,患者不容易了解和相信自己有人格障碍,更何况是之后还要接受治疗。世界上也没有神奇药物可以将性格彻底改变,他们需要的是心理治疗,以了解自身问题,尽量减少比较与众不同、会造成自己与他人麻烦的行为举止。医生会从多方面下手,通过减轻他们的压力或焦虑、教导情绪控制和改善人际关系等,希望可以帮助他们活得比较轻松一些。

“人的性格是从小逐渐培养、形成的,很多时候人格障碍并不是在一个人30岁时突然蹦出来的。通常人格障碍出现在青春期晚期或成年期早期,大约10多20岁开始。随着年纪渐长,人格障碍可能会渐渐消失,但是有些却不会,甚至会变得严重。

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D)属于B群人格障碍之一 ,在一般人群中的发生率可高达6%,以男性居多。根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的第五版(DSM-5),自恋型人格障碍具有自大(grandiosity)、需要他人崇拜和缺乏同理心的特点,欲确诊必须包含下列9点中的5点或以上: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