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阻複诊 高危群更危险 掌握自检知识 让家成为小小医院

医句话:

当COVID-19疫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全球,在疫苗尚未研发成功之际,留在家减少外出尤其是远离人多的地方更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而对于有慢性疾病的患者及长者而言,日常检验包括量血压、血糖指数等仍是不可或缺,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让家成为小小医院的概念(hospitals monitoring at home)是来得合时合宜。

“马来西亚健康老化学会的宗旨之一就是让健康知识普及化,让人人有足够的健康知识,为自己的健康负责任及把关,而不是把健康责任推卸给家人、社会甚至国家等,尤其在COVID-19疫情肆虐下,有慢性疾病的患者及长者更要避免自己沦为下一个确诊者,因为从研究中发现,慢性疾病患者及长者是此轮疫情的高风险一群,确诊及死亡率也比常人高。

根据大马的死亡数据,前三名分别是心血管疾病、肺炎及中风,其余包括车祸意外、癌症、糖尿病、高血压、肾功能衰竭、肝功能衰竭以及呼吸系统疾病,而糖尿病及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扮演着形成第一杀手即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定时追踪慢性疾病,以及了解生命迹象(vital signs)如体温、血压、心律、呼吸速率及血氧饱和度等是否出现异常,这就要求患者或其照护者有基本的医学知识及对疾病的警觉。

今年3月18日,大马历史上首次出现应对疫情爆发而颁发的行动管制令(MCO),从那一刻起人人足不出户,本来慢性疾病患者必须持续接受医生的定期检测,但由于害怕感染COVID-19病毒,因此患者只能留在家,此外大部分医院的人手已投入在对抗COVID-19疫情及抢救工作中,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患者必须掌握好各种居家检测仪器的使用,同时保持自律地自我检测就是对自己健康负责任。

在过去,当一名慢性疾病患者踏入医院时,除了医生为其问诊、开药甚至是手术之外,更多时候患者是由护士通过各种检测仪器来观察其生命迹象,然后再把相关的纪录进行整理及分析,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如今市面上已有不同种类的居家检测仪器,功能不一价格亦不同,有者更提供蓝牙传输服务,让使用者在手机上亦可看到检测结果,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的居家检测仪器的准确度与医院检测仪器相差不远,但前提是必须选择适当及受认证的仪器。

此外,使用者包括患者及照护者必须清楚何谓检测不达标,比如血糖超过的指数或者是血压正常值等,再来是哪些是属于危险症状,或者是患者身体有哪些不舒服,意味着是什么健康讯号等,这都是日常居家自我检测必须掌握的知识。

远程医疗加居家检测控病

近年来,远程医疗服务(telemedicine)也逐渐在大马普及化,而在MCO期间这类服务更配合居家检测发挥出极佳的医疗效果,通过视频、语音或文字等,患者与医者保持紧密联系,从而为自己健康把关,达到无须见面也能控制病情。

之前我曾有一名年迈的患者,由于疫情期间他不便到来医院求医,于是我把他转介给负责远程医疗服务的同事,在无须到院的情况下,他的慢性疾病在这段期间受控,在保障安全(避免被感染)之余也省下一笔住院开销。

其实大马引入远程医疗服务也是为未来而做好准备,但与此同时,若一个人对健康负责,除了购置适合的居家检测仪器之外,掌握好它的使用方法,必要时学习配合使用远程医疗服务,相等于为自己的健康做足把关功夫。

另一点要注意的是,慢性疾病患者必须时刻注意本身所服用的药物比如胰岛素是否足够,或可以持续一段时间,早前在美国就曾发生年轻的糖尿病患,由于胰岛素不足,自行减量注射,结果酿成意外事故,倘若不想这样的悲剧上演,患者有必要定时检查本身的药物分量。

40岁后每年做体检

由于慢性疾病是‘沉默杀手’,以心血管阻塞为例,很多时候并没有表面症状,唯有通过检测才能察觉,因此我建议在迈入40岁后,每年就必须进行最少一次的体检,包括前往政府或私人诊所,由医护人员问诊、验血等。

通过验血可以及时察觉血脂过高、肾功能是否有受影响或者是血糖指数不稳定等,此外根据研究,医生的警告比另一半或家人更有效20%,换言之,一名有不健康生活习惯的男女,当医生给予劝告时,他愿意接受的意愿将更高。可是面对突发性的情况,比如血压飙升或血糖指数骤升,以血糖指数而言,连续几天在空腹时的测量都是在10mmol/L或以上,或者是血压饱和度低于90%,这就必须保持警觉可能出现一连串的并发症,比如严重肺炎等,患者必须及时求医,因此日常居家自我检验是不可或缺的。

学会聆听身体讯号

另外,多学习基本的医学常识也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之一,从去年的艺人高以翔在录制节目中骤然倒下,再到三金影帝吴朋奉在家暴毙,甚至是日前的台湾59岁艺人罗霈颖猝死,一再提醒了我们,当身体发出了危险讯号时必须及时‘收到’及采取行动(去见医生),否则分分钟会酿生命危险。

当一个人在运动时感到身体中间、下巴、肩膀、手肘或胃不舒服,那很大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先兆,比如一个人只要一运动就会感到胃痛,必须留意或是心脏有不妥之处。

若一个人在出现胸痛(chest pain)的同时伴有头晕(giddiness)、冷汗(cold sweat)及恶心(nausea)中的其中一种,这就是典型的心肌梗塞,若延迟抢救会有生命危险,另外若在胸痛加上心跳加速(palpitation)及呼吸急促(breathless)也必须要注意。

血氧饱和仪 疫情期间确诊“武器”

在众多居家检测仪器中,电子血压计(blood pressure monitor)、血氧饱和仪(oximeters)是必备的,至于家有糖尿病患则必须增添血糖测量仪(glucometer),只要确保以上3套仪器可以顺利操作,就算再出现行动管制令,亦可在家自行检测健康指数。

其实目前这类检测仪器的操作已很普遍及简单,只是有些误区必须厘清,比如说使用电子血压计测量,却发现本身的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去到180mmHg,此时必须注意自己是否刚吃饱、或曾饮用含咖啡因饮料如茶或咖啡、情绪是否波动很大等,倘若有那就不适合测量,必须等待至心平气和时才能测量,同时必须测量3次,每次相距10秒钟,然后以最低的为标准,因为人的血压会随着情绪平稳而降低。

另外,紧张的情绪会影响检测结果,如果在第一次测量时发现收缩压很高,可以要求另一半一起测量,倘若结果没差,或可能是检测仪器出故障,无须自己吓自己,此外甲状腺亢进及细菌感染也会影响检测结果。

至于血氧饱和仪在COVID-19期间更被医生视为检测是否确诊的重要仪器,当接受检测的男或女的血氧饱和度(SpO2)正常值低于90%或以下,意味着其肺部已严重受损,必须及时送院抢救。

-
黄德威医生(Wong Teck Wee)
马来西亚健康老化学会(MHAS)主席
心脏内科顾问



针对性检验 省钱减伤害

人体的复杂程度至今仍是医学界研究的热门题目,这也说明了想要体检必须从最切身的问题着手,既然在大马心血管疾病是第一杀手,那对心血管的检验理应列为首位,其次陆续是针对肺炎、中风、癌症、肾病等,而不是茫无目的的随便进行检验,即浪费金钱时间,亦可能对健康有伤害,比如辐射伤害。

在目前心血管检验中,电脑断层血管摄影术(CT angiography)的准确度是很高的,可及时找到出现阻塞的血管,而且无须每年检验,因此日益受到关注;至于肺炎(pneumonia)的预防措施就是注射疫苗。

另一种与心血管有关的就是脑中风,医学术语为脑卒中,在预防上可做的就是观察血压是否出现偏高,而这就回到日常居家自我检验这一环,这也包括了糖尿病与高血压等。

至于要预防癌症如乳癌及大肠癌等,则必须针对性的检测,比如要预防乳癌可从每月自行检测落实,大肠癌则受促在50岁后进行内窥镜检查,一旦发现息肉就要切除避免演变成癌细胞;最后是肾功能若有受影响可通过验血及验尿及早发现,并采取干预方式来进行治疗,避免恶化。”

居家自我检测2问:大马心脏病比癌症多 与基因饮食有关

问1:为何大马的心血管疾病会比癌症多,反之同在亚洲的日本、韩国、台湾甚至新加坡等地,却是癌症居多呢?
答: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可惜的是至今没有相关的研究在进行,不过从心脏科医生的角度来看,我认为有几个可能性,第一人口的基因不同(大马有三大民族),第二是饮食上的不同,以巫裔和印裔同胞而言,他们的食物中含有较多香料,对癌症的形成有一定影响,但与此同时他们的食物油脂较多,因此增加了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而华裔的饮食中偏高温,造成营养流失,或许这是大马心血管疾病的数据远比其他东亚裔国家来得多,而定时检测血糖指数及血压有助于防范心血管疾病。

问2:自我检测与健康老化是否有哪些直接或间接关系呢?
答:根据研究,一个经常保持自我检测的人意味着他对本身的健康是很关注及负责任,就好比一个经常测量体重的减肥者,其体重不会骤然暴增,而从心理方面,当一个人常常自我检测,也可督促他远离不良的生活习惯,那达到健康老化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文章来源:
医识力.笔录:何建兴.2020.08.20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