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

爸爸肺癌末期,应该抢救吗?

问:我爸爸(45岁)在2年前被诊断患上肺癌。前两个月入院时,只是胸闷憋喘,在入院两天后出现双眼视力下降。这个月进入加护病房是因为意识不清楚、血压下降。

医生说肺癌已转移到骨头及脑部,算是晚期肺癌,寿命还剩3个月左右,告诉我要有心理准备。请问我能在这件事上做些什么吗?

答:根据这位家属所提供的资料,患者是一名患上肺癌两年,治疗无效、多处转移进入末期且存活期预估为3个月左右的病人。首先这里要说的是临终关怀处理并没有标准答案,做法会因人、时、地因素而有所不同,这里提供的见解可能一时听起来会有些难以接受,但却是务实的做法。

专题

卫生部提供免费检测·为肺癌患者找希望

年龄50至70岁者,在过去30年里,每天吸烟超过1包或20根的烟民或已经戒烟者,都可免费做这项检查。

身为肺病科主任,当看到大多数的肺癌病人在确诊时已经是晚期肺癌,心情是相当沮丧与难过的。确诊为晚期肺癌,就等于宣布病人死刑,医生可以做的事情不多,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病人病逝。

更令人遗憾的是,肺癌并非无药可治的癌症,只要发现得早,治愈机会与其他癌症一样,但问题在于肺癌本身就是一种隐形杀手,初期患者症状不多,病人也不察觉自己身体出了毛病,往往等到症状出现才求医,已经进入晚期阶段,这也就是为什么肺癌死亡率偏高的原因。

为了改变这种趋势与命运,卫生部署下的所有拥有肺病专科的中央医院、州医院从去年12月起,展开一项“肺癌低剂量电脑断层扫描”(Low Dose CT Scan)检测,以侦查初期肺癌患者。

这项检测是免费提供给高风险群,也就是老烟民,因为肺癌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吸烟。

这项计划为期一年,暂定目标是每个月为15个病人做检测,欲做检测者只要有普通医生的推荐信,就可以到有关医院接受相关检测,一年之后将会根据成绩作检讨。

年龄50至70岁者,在过去30年里,每天吸烟超过1包或20根的烟民或已经戒烟者,都可免费做这项检查。

疾病疗法

【特约专栏】肺部恶瘤的转移·致骨疏、颈椎自行骨折

阿虎(化名),45岁,神手司机,单身。

阿虎在4位姐妹的陪同下走进来,本来空间就有限的诊疗室突然显得更小了。我好奇地打量阿虎,他身型健硕,孔武有力,看起来一点病容也没有,倒是众星拱月般围绕在身边的女士们一个个眉头不展,一脸忐忑。

阿虎在三四个月前开始感觉颈痛,开神手时,几乎没有办法转动脖子,偶尔左手也感觉不太灵活,因而被同事取笑动作像个机械人。

他怀疑喉咙出了毛病,所以向耳鼻喉专科求医,医生检查了鼻窦,一切正常,再检查颈椎,发现第二节前半段发生病理性自行骨折(Pathological fracture),造成转动颈部时剧痛难忍。

阿虎坚称近期不曾跌倒,也没有和人动粗过,这下就让人奇怪了,因为这个部位极少会自行骨折,除非长了从身体其他部位转移过来的恶瘤。医生知道阿虎是日烧一包烟的重度烟民后,为他照了胸部X光,结果发现右胸上端有一个相当大的白点,直径大约4至5公分。

阿虎眼里满是疑惑,问道:“我没有咳嗽,胃口也很好,只是颈痛而已,怎么可能肺部有白点?”他的4位姐姐和妹妹也目光灼灼地等着我的回答。

我为阿虎做了全身检查,最后确定病源来自肺部,颈椎的自行骨折乃是肺部恶瘤的转移,导致骨质疏松折裂。

疾病疗法

免疫治疗不会掉发呕吐.副作用少.癌细胞无处逃

继传统疗法后,强调较少副作用、甚至不会产生副作用的免疫治疗如今成为肺癌患者的新救星,癌细胞再也无处躲逃,让患者大大提升战胜肺癌的自信!

倍光医院临床肿瘤顾问医生陶乃文指出,由于早期肺癌鲜少出现明显征兆,因此很多病患发现得癌时都已是3B期或第四期,而过去的疗法仅有化疗,此疗法多数会带来令患者产生痛苦的副作用。

以吊水方式增T细胞

他说,免疫治疗新药是通过吊水方式,把药物注入体内,增强免疫细胞T细胞,让自身的免疫力对付癌细胞。

他说,T细胞的功能有如“杀手”,找出异样细胞(foreign cell)来杀灭,一旦细菌感染,T细胞便可对抗异样细胞的工作。

不过,癌细胞很“聪明”,会使出“伪装术”,产生一种PD-L1(细胞程式死亡-配体1)蛋白,肿瘤和T细胞因此产生相互作用。癌细胞犹如戴上“假面具”成正常细胞,即使患者有很好的免疫系统也无法发挥作用、无法识别癌细胞,T细胞也未能展开攻击,导致癌细胞有机会继续生长及转移。

今年5月,大马推介的免疫治疗药物就有助阻断T细胞与肿瘤的相互作用,让T细胞能顺利捕捉癌细胞,让癌细胞无处逃。

疾病疗法

超过2周干咳不愈·罕见肺病最棘手

一般上,肺癌患者若发现得早,是可以治愈的,而特发性肺纤维化(IPF)则是无法治愈,即便是早期就确诊,以现有的医治疗法只能延缓病情恶化、降低肺功能下降率或急性恶化的风险。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