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户外活动 长期不利孩童发展 调整生活方式 适应新常态

医句话:

对抗COVID-19的战役,人类一定会赢,只是在等待有效疫苗面世期间,仍需“与病毒共存”,无论大人或小孩都需改变生活方式,以适应新常态。

在这至少1年半期间,是否要限制孩子只在室内活动?虽然减少户外活动可降低感染风险,却不应完全避免或禁止,因为这不利于孩子免疫系统和骨骼发育的成长。如何在身体健康与染病风险之间拿捏,将是一道难题,有待政府研究后颁布指南。


病毒是“锁头” 抗体是“钥匙”

“即便行动管制令(MCO)终止,也不代表抗疫结束。在未来至少1年半,大众需适应新常态,调整生活方式和社交习惯,准备好‘与病毒共存’的心态。要想回到以前的‘正常生活’,除非其中一种情况发生:病毒自动消失、特效药或疫苗的出现。

希望病毒忽然在这个世界上消失匿迹,有些不切实际;至于特效药,医学界尚未研发或找到真正能够治愈COVID-19的药物,所以并不能像流感或水痘一样,染病了就让医生开药解决。目前治疗方式是吸取武汉、以往SARS和MERS的经验。因此疫苗的研发成了‘万众期待’的事情,而这也是最有效能阻截病毒传播的方法。

侵犯人体的病毒好比一把‘锁头’,白血球会制造抗体(antibody)来反击。抗体就如一把‘钥匙’,成功开锁后病毒就会被消灭。之后这把钥匙将继续保存在体内,若有同类型病毒再来侵犯,就不会再得这种疾病。

在制造钥匙的过程中,身体需要时间去认识和研究这把‘锁头’,才能打造出有效的‘钥匙’。这时人体会有生理反应,譬如发烧或喉咙痛等,代表免疫系统正在工作。只是有些病毒比较可怕,未等‘钥匙’成功制好,人体便不敌病毒而落败,譬如COVID-19攻击病人肺部后,造成多重器官衰竭致死。

有效疫苗 至少1年半或2年面世
而疫苗便是一种弱化了的‘锁头’,进入身体后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同时不造成损害。等到病毒入侵,身体内已有了‘钥匙’,可做好防范措施及应对,免受疾病之苦。

研究疫苗是漫长且复杂的过程,科学家需抽取病毒的RNA,将其弱化和消除致病性,却又需保留可触发免疫系统应对的能力。如何拿捏二者平衡以保证安全,以及研究如何放入人体,口服或注射等都是需要考量的因素。研发后还得经过几期的临床测试和核准上市过程,因此有效疫苗不可能在1年内面世,最快也得至少1年半或2年,而这样的速度已经是非常快了。要知道疫苗的研发短则几年,有时甚至需耗时数十年,譬如适合给婴儿注射的结合型肺炎链球菌疫苗(pneumococcal conjugate vaccine),便花了十余年才被批准注册使用。

不仅如此,父母还需有心理准备,疫苗面世也不代表孩子能马上接种。除非大马研发成功,若是国外还需等他们给国民接种、大量生产后再出口给其他国家。先不论疫苗的价格,我国进口后也需研究该让哪些高风险人群接种,是儿童、长者或有慢性疾病者,或是在人群密集,存在较大交叉感染风险的工作人员或医护人员?无论如何,这是有待商权的问题,不该形成有钱便能先接种疫苗的情况。

20200509_DrChin
陈惟䔗医生(Chin Wai Seong)
儿科顾问

“温室”中成长  遇病毒易败阵

在需要‘与病毒共存’期间,大众无可避免地需要改变原本的生活方式,直到疫苗广泛用于人群接种,可避免社区感染后。许多家长也因此担忧,让孩子出门到学校上课安全与否,是否还要让孩子进行户外活动,以降低感染风险?

站在儿科医生的角度,我是鼓励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外出晒太阳的。医学界有个观点叫‘卫生假说’(hygiene hypothesis),指孩子被过度保护而无法接触足够的病原,会抑制免疫系统的正常发展,从而增加罹患过敏性疾病的几率。

若一名孩子在太过干净的地方成长,白血球从未遭遇病毒侵犯,便如同没有受过训练的士兵。当他们有一天外出,身体没有抗体,免疫力不强便很容易败阵下来。成人很少生病,正是因为出生至今累积了多把‘钥匙’,若小孩在温室中成长,足不出户,又该怎么去收集‘钥匙’呢?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未经训练的白血球也可能误判某种无害的物质(我们称其为过敏原,如尘螨或花粉等),视其为敌人并与之对抗,从而导致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或哮喘的发生。

不仅如此,阳光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也很重要。且不论长期见不着阳光可能导致忧郁,少了阳光照射在皮肤,无法促进身体制造维生素D以吸收钙质,孩子骨骼和肌肉发育也会受影响。缺乏维生素D还可能为骨质疏松埋下隐患,意味着若小时候维生素D摄入不足,会影响成年后的骨骼健康。

因此,若一昧限制孩子待在室内,将令他们失去许多益处。在MCO结束后,我仍呼吁父母要多陪孩子外出活动或运动,在遵守法令或指南的情况下,做好防御措施,譬如维持社交距离、戴口罩和勤洗手等。同时父母也应训练孩子做好个人卫生,适应新常态,方能健康成长。

可适当补充良菌  惟须慎选

疫情之下,许多保健品被商家标榜可提升免疫力,父母也考虑是否要购买保健品,如维生素C或益生菌给孩子,让他们‘补一补’以增强免疫力。

我认为这是没有必要的,若孩子一直维持均衡饮食习惯,也就是‘健康餐盘计划(suku-suku separuh)’中的四分之一为碳水化合物类的食物,另四分之一为蛋白质类的食物,而剩下一半为水果和蔬菜,就足够了。若忽然给孩子服用过多维生素C,也只会被肠胃排泄出来。

换言之,要给孩子免疫系统维持打仗的能力,靠的是平日里的健康均衡饮食,而非病毒来临的时候特别去补充维生素,这样是于事无补的。

至于良菌(也称益生菌,probiotics)可促进肠道菌丛生态平衡。许多研究已证实其功效,包括处理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增强免疫力和帮助排便等。让孩子适当地补充良菌,可维持肠道健康,避免食物中的营养流失。

最重要的是父母需明白市面上的良菌产品种类繁多,未必每个都有效。若无临床试验或特别处理,无法抵抗胃酸或胆汁,良菌在到达大肠前就已被消灭,对身体健康是没有帮助的,因此在选择品牌上要特别谨慎。

多了亲子时光  增沟通减摩擦

抗疫这场仗,人类是一定会打赢的,但作出改变是一定的,不要心生埋怨,说不定未来可能有小爆发、病毒变种或是新病毒的出现,所以需要自我调整心态。

在此期间,父母们要尽好个人责任,做好全方位的防范措施,譬如减少出门购物的人数,回来后彻底消毒。抗疫并非个人而是全家人的责任,若家中有一人被怀疑感染COVID-19,会影响全部家庭成员,包括长者和小孩都需要接受检验。

其次是调整沟通方式,尤其是在MCO期间,父母不同于以往,大部分时间在外工作,孩子往往都交给了安亲班或保姆,接触时间较短。如今长时间相处,免不了摩擦,父母应尽量去理解和改善与孩子的沟通方式。作为父母,上有长辈,下有孩子,如何调整心态的确是很大的学问。

最后,父母也可趁此机会沉淀下来,去思考或自我提升,无论是事业、个人知识、兴趣,或是育儿知识都好,一定不会有所损失。”

儿童防疫2问:放纵感染代价大 “软着陆”始安全
问1:若孩子无法乖乖戴口罩不乱碰,需要强迫他戴上吗?
答:许多父母以为左手有口罩,右手有消毒液,就百毒不侵,这是错误的想法。若佩戴口罩方式不正确,也等于没戴,只产生了安心的假象。若小孩能遵从嘱咐,戴了口罩不乱碰或扯开,那就没问题;无法适应口罩的小孩不戴会比较好,父母需看顾好,减少不必要的外出,时常督促他们不碰眼鼻口和勤洗手。此外,小孩若戴大人的口罩,无法完全盖住口鼻和紧贴脸部,留有空隙也起不了防护作用。

问2:既然人体被感染后可产生抗体,那能否靠“群体染病后免疫”对抗COVID-19呢?
答:假设放纵国人去感染病毒以达到所谓的“群体免疫”,是会付出很大的代价的。以我国3200万人口计算,让60%的人被感染,等于有1900万人需要隔离与接受治疗,我们的医疗体系可否负荷这庞大的病患人数呢?还有不可忽视的死亡率,以3%至5%计算的话,意味着有至少57万人会因此死亡。所以这是行不通的,我们需回归现实,采取软着陆(soft landing),以一定的速度安全“着陆”。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文章来源:
医识力.笔录:杨倩妮.2020.05.09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