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量或超越有症状者 无症状感染者 身边人危机重重

问:我是一名在职女性,家有一名女儿,在这个疫情肆虐的时候,我想更多了解关于卫生部对于学校、职场甚至是用餐的SOP。

早前我有同事确诊,可是她最后却被安排居家隔离,听说她的的家人也必须隔离10天,那到底确诊者和她家人的SOP又是怎样的一回事呢?


有人说中了COVID-19只是一场感冒,真的吗?
 

医生解答:

关于你的提问,我从几个方面来给予解答。

关于学校上课的标准作业程序(SOP),相信也是很多家长所关注,其实若能做到以下3点可以把上课风险降到最低:
1)老师或学生都必须时刻戴上口罩
2)保持人身距离
3)处在一个通风流畅的课室

再来是父母的责任,若发现家的孩子有不舒服,哪怕只是咳嗽、喉咙痛或伤风,就算没有发烧也不要把孩子带去学校,必须等待孩子痊愈后才可以去上学。这是非常重要的。

至于职场SOP,首先若可以的话,尽可能采取居家作业(work from home)方式,但若是无法居家作业就必须遵守职场SOP:
1)在办公室也必须戴上口罩
2)一定要保持人身距离
3)经常为公用的会议室、扶把、门把或椅子等消毒。

再来是避免一起用餐,食物尚未到时不要摘下口罩,以及在用餐时不要交谈,还有就是必须使用公筷,即可防止病毒散播。

经过一年的抗疫经历,我们大致上可以理解COVID-19主要还是通过飞沫传播,但现在也有一些证据证明可通过空气传染,因此保持人身距离及戴口罩,还有不要到拥挤的地方。

当一个人在说话时就会产生很多飞沫,若他还喊叫、大声说话甚至是唱歌等,那就会增加更多的飞沫,在这样的况下,感染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因此口罩和距离是防止感染的重要一环。

根据计算,当两个不戴口罩的人面对面交谈时,其中一个已感染病毒,那另一人感染的几率是90%,但若是感染者不戴口罩,而对方有戴口罩那感染病毒的几率就有30%。

如果感染者有戴口罩而另一人没戴,那感染几率大概是5%,倘若两人都戴口罩,那感染率只有1.5%,最后是双方都戴口罩并且有人身距离,那感染的几率是非常低,几乎零,这也是为何医生一直强调正确戴上口罩及保持人身距离。

无症状感染者是目前非常重要及必须关注的群体,这是因为他们所携带的病毒量(virus load)可能会超过有症状的感染者,但在这个群体中有10%是完全看不到有症状,对他们而言是幸运,但对周遭的人却是危机重重,他们的感染率和有症状是一样的,但因没症状他们也不知道自己已经感染了病毒,他们会照常去上班、社交与活动,反而更快把病毒传播出去,这就是我感到担忧的事。

也因此现阶段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是密切接触者,不要等到有症状才去做检验,而是去检验的同时也必须自我隔离,这也是唯一我们阻断传播链的方法。

以下是针对居家隔离的确诊者与密切接触者的基本SOP在家如何自我隔离(确诊者):
1)独立通风的房间和浴室,不可与家人共用浴室。
2)不可共用卫生用品
3)不可共餐,包括和同一屋檐下的家人,在房间也必须一直戴着口罩。
4)不管是去诊所或COVID-19评估中心(CAC),都必须先致电预约。
5)填写由CAC发出的每日症状评估报告

曾与确诊者密切接触者:
1)把住家各地方先消毒,包括门把、客厅等。
2)为在房间的确诊者准备塑料袋,让他们用两层把衣服及用具等装入,然后倒入洗衣机清洗。
3)提供两层的塑料袋给确诊者打包在房间的垃圾
4)多洗手

必须注意,曾与确诊者同一屋檐下的家人就是属于密切接触者,必须居家隔离10天,必须完成两次检验直到隔离结束才能出门。

根据最新的指示,确诊者在完成居家隔离或离开隔离中心后是无须再检测了,理由是在10天后,感染力已经很低,可参考传染病专家所提及的数据,当迈入第10天后,感染力确实很低。

但所谓的10天并非一刀切,它只是一个参考,如果说有确诊者的烧一直没退,那就算到了第10天他仍不能获准离开或结束居家隔离,必须等到他退烧后的48小时才能出院;另外,是否可以回去上班仍必须看他是否还有症状,倘若还有症状,别说回去上班,就连离开隔离中心也不能。

简而言之,10天只是一个指标而已,确诊者在完成10天隔离后是否能离开,必须是已经没有症状,只要他症状没有缓解,医生是不会允许他离开,在我所接触的例子中,有者甚至必须在隔离中心两周以上(15至16天),也有些患者的症状如咳嗽、失去味觉和嗅觉可以长达好几周。

那些居家隔离的确诊者在回去上班之前必须先到CAC给医生评估,只有通过评估才能剪掉手环,之后才能回去上班,若是还有症状仍必须观察数天。

关于最后一点,确实至今仍有人以为感染COVID-19只是“一场感冒”,但其实后患无穷的,首先患者的肺部是第一个受到感染,即玻璃球状肺部感染,有些患者可以痊愈,但有些却很不幸地演变成肺部纤维化,然后就是影响肺部功能。
因此我再次恳求大家一定要遵守SOP,这样我们才有望战胜病毒。

20201101_DrTan
陈欣怡医生(家庭医学科)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文章来源:
问医.陈欣怡医生(家庭医学科).2021.05.30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