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营养

生鱼片须先经冷冻处理·才能杀灭寄生虫

网络上曾经广泛流传“经常吃生鱼片,全身长满寄生虫!”的谣言,不管是肺脏或是脑袋,都长满密密麻麻的寄生虫,如此骇人的故事被炒得沸沸扬扬,即使已经被证实是因为其他疾病所致,却普遍在人们的心中留下难以抹灭的阴影,不少人在享用生鱼片时,多少都会有所顾虑,生鱼片中真的会有寄生虫吗?如果有,要怎样才能杀灭这些寄生虫?

首先要厘清的问题是,在生的鱼肉中会有寄生虫吗?答案是真的会含有寄生虫。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鱼类中会有寄生虫其实就好比蔬果有菜虫一样,只是在自然界中一件最平常不过的事实,很多未经煮熟的食物原料都可能会有细菌或寄生虫。寄生在鱼肉中的寄生虫种类很多,包括:绦虫(cestode)、线虫(nematode)、吸虫(flukes)和原虫(protozoa)等,所以在各个国家生鱼肉中可能含有的寄生虫也往往不同。

生鲜鱼类中较为普遍的寄生虫,包括有广节裂头绦虫(Diphyllobothrium latum)、海兽胃线虫(Anisakis simplex)或肝吸虫(liver fluke)等,会造成不同的身体不适,常见的有呕吐、恶心、头痛等症状,而腹痛及腹泻则几乎是共通的症状,是食用生鱼片和寿司等生鱼肉不得不注意的风险。

饮食营养

姜越老越辣‧暖胃驱寒促进血循

菜市场里有不同的姜,像是嫩姜、粉姜、老姜及姜母,也许有人会以为这是不同品种的姜,但其实它们都是同一种姜,只是生长时间不同而已。嫩姜是生长初期的根茎,黄白色且质地细嫩;当姜生长至快将成熟及肥满时,外皮变得光滑及带浅褐色,此时就称为粉姜;到了成熟的后期,姜逐渐纤维化及肉质变硬,这个时候则叫老姜,由于老姜的纤维较粗,多数用作调味,而直接食用的大多为嫩姜。至于姜母,由于老姜可当作种姜来继续繁殖,所以就称之为姜母,姜母发芽后幼芽慢慢长大就会再成为嫩姜。

姜的辛辣味是来自一些有挥发性的辣味成份,包括:姜油酮(zingerone)、姜辣醇(gingerols)及姜烯酮(shogaols)等姜辣素成份,此外,姜还含有苯环的精油及其他成份。这些成份依部位及生长阶段不同而有所变化,老姜的辣味成份较多,俗语说姜还是老的辣,就是这个道理。姜皮也含一些姜辣素,使用时大可不必去皮,洗干净就可以。

疾病疗法

细菌性皮肤病·头、面、颈、手最常见

细菌性皮肤病分为原发性或继发性。原发性感染常有特征性的形态和病程,开始由单一病菌引起,发生在正常皮肤上。通常葡萄球菌易引起脓疱疮、毛囊炎、疖、痈等。链球菌易引起丹毒及蜂窝组织炎,诱发肾炎及关节炎等。继发性感染常发生在已有病变的皮肤上,见于特殊部位(如外耳)或特定类型的皮损(如溃疡),常由革兰氏阴性菌(变形杆菌、假单孢菌、大肠杆菌)所致。

正常皮肤表面的细菌可分为皮肤常驻菌及皮肤暂驻菌。前者指能在皮肤上生长繁殖,包括表皮葡萄球菌等;后者指着落于皮肤,经过一定时间可从皮肤上消失,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细菌与皮肤病的关系十分密切。

细菌性皮肤病可以发生于全身皮肤,以头、面、颈、手等暴露部位最多见,如果在这些部位出现红、肿、痛、脓,就可能发生了皮肤细菌感染。得到了皮肤细菌感染不可掉以轻心,因为它会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急性细菌皮肤感染难治
任何接触都可轻易传染

不知从何时开始,抗生素药物已经成为我们“能医百病”的药,无论大病小病,医生一定会给抗生素,形成细菌与抗生素或抗生素药物一场长期拉锯战,抗生素药物的效力也逐渐降低。

疾病疗法

前列腺保健9大方法

除了食物之外,我们日常生活中还要注意哪些来预防前列腺疾病呢?

1、多饮水

多饮水就会多排尿,浓度高的尿液会对前列腺产生一些刺激,长期不良的刺激对前列腺有害。多饮水不仅可以稀释血液,还可有效稀释尿液的浓度。

2、不憋尿

一旦膀胱充盈有尿意,就应小便,憋尿对膀胱和前列腺不利。在乘长途汽车之前,应先排空小便再乘车,途中若小便急则应向司机打招呼,下车排尿,千万不要硬憋。

3、节制性生活

预防前列腺肥大,需要从青壮年起开始注意,关键是性生活要适度,不纵欲也不要禁欲。性生活频繁会使前列腺长期处于充血状态,以至引起前列腺增大。因此尤其是要在性欲比较旺盛的青年时期,注意节制性生活,避免前列腺反复充血,给予前列腺充分恢复和修整的时间。当然,过分禁欲会引起胀满不适感,同样对前列腺也不利。

疾病疗法

【特约专栏】盛晓峰·脑血管瘤非常凶险·轻则严重中风·重则当场死亡

龚女士,59岁,工作认真的教育工作者。许多人都像龚女士一样吧,热衷工作,常常仗着身体硬朗,漠视身体发出的警示,在心里老是认为:“我连伤风感冒都少之又少,不可能生病!”

龚女士就是那么一个工作狂,有次出国公干,开会中途她突然剧烈头痛,不省人事。她形容说,那是好像被雷电击中般的剧烈头痛(Thunderclaps headache,雷击头痛),痛得令她当场昏了过去,几分钟后醒过来,旁人正七手八脚帮她搽风油,她吞了两片止痛药,又继续开会。

接下来几天,头还是痛,伴随恶心和胃口欠佳,全身疲累不堪,但她还是咬紧牙关,猛吞止痛药,直到会议结束回国才求诊。算一算,那已经是雷击头痛发现后的一个星期了。

我为她做了电脑断层扫描,发现她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aemorrhage)导致急性出血性中风。这种中风可分为两大类──85%是血栓形成的缺血性中风,15%是突发流血性中风,造成突发流血性中风的其中一个原因是脑血管瘤,那是非常凶险的一种情况,三分二病人往往当场死亡,没有一命鸣呼的三分一病人,送院后往往有三分二救不了!

成人健康

破解脑神经外科除痛迷思

大多数的民众,通常有个传统观念:“做腰椎手术是会瘫痪下肢的!”。所以,宁愿让身体痛到半命,也不肯接受治疗。事实上,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观念。

脑神经外科是一门非常复杂难念的学科。

它不但难念,做手术的时间长,风险也特别大。不过,它的成果非常高,每当帮助到一个背部剧痛的病人后,会感觉到很满足。

脑神经外科是很精细的手术。例如,为病人开脑割瘤,医生应知道在什么情况之下,可以开刀或者不可开刀,以及在检查过后,如果开刀对病人有益,能够减低痛楚,那么,就建议他开刀。

病人担忧全身瘫痪

动大脑、颈项、胸椎和腰椎手术,由于涉及的神经线太多,病人最感担忧的是万一医生失手,割断其中一条重要的神经线,会导致全身瘫痪吗?

病人的忧虑,是可以理解的。但根据胸椎、腰椎与尾椎的解剖结构,做腰椎手术而使病人全身瘫痪,是不可能发生的事。

原因是整条脊椎的神经线虽然有很多条,但经验丰富的医生在动手术时,是不可能把所有的神经线都割断的。如果有意外,最多是割断其中一条神经线,但也不会造成全身瘫痪。

饮食营养

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良好生活习惯才是关键

早已深植民心的一句话“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虽然大家对之深信不疑,但其实长期以来都有不少科学家对相关说法提出异议。2015年在美国医学会《内科医学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曾刊出一项研究,以8399名18岁以上的美国成年人为对象,对受访者的就医频率、性别、年龄、种族、收入、教育程度、健康状况与吸烟习惯等进行问卷调查,并依是否有每天吃至少一个苹果(约149克)的习惯作分析,发现每天都吃苹果的人,其就医频率会较少吃苹果的频率低大约5.1%,数据表面上说明了吃苹果的好处;然而,该研究也同时揭露了每天吃苹果的受访者,都有学历较高、少抽烟及较注重自身健康等共通点,当数据经统计调整后,最后发现两者并无差异,吃苹果和降低就医频率的关联并未如想像中来得大。

2016年西澳大学(UWA)的Jonathan Hodgson教授针对吃苹果与健康,也发表了他们追踪1456名70岁以上的妇女长达15年的研究,指出每天都吃一个苹果(约100克以上)可降低死亡风险约35%,统计结果进一步排除各种干扰因素后,发现每天能够吃一个苹果相对比一年才吃20个苹果(一天平均不到5克)会有较长的寿命。

常食用新鲜水果有助降低血压和血糖

疾病疗法

黄宏圣/原厂药还是学名药 只要有效就是好药!

在工作当中时常会遇到客人拿着一大袋药物到来,要求做药物整理和评估,尤其是一些长期服用药物的老人家,或者逛医院成瘾的病人。前者因年纪大了,往往在一段时间过后或者更换不同品牌的药物后忘了药物的使用方法,后者则是同时看几个医生,然后各个医生开不同的药物而导致混淆。但是这些客人都会提到一个共同问题,原厂药还是学名药好?

“药剂师,为何我吃的药上次是白色的,现在是褐色的?诊所柜台的小姐讲是一样的药”、“我要那个英国进口,原装的,其他的我不要”、“为何这两个牌子的药,价钱会差那么远?”这些对白,是很多药业同行耳熟能详的对白,包括我自己。

银发保健

【特约专栏】黄宏圣·“生如夏花,死如秋叶”·女性需正视更年期

花阿姨是餐馆的老板娘,头上永远戴着一个大花朵的发箍。

最近花阿姨来药店里帮她先生买降血压药物的时候,都会要求购买有瞌睡作用的伤风药丸。原以为花阿姨伤风,可是她说是买来做家居备药的。随着花阿姨买这款伤风药的次数越来越多,小黄开始好奇了。

在几番追问下,真相终于水落石出了。花阿姨贼头贼脑地左右观望,确定周围没有其他人之后,压低声音跟小黄说:“我是吃这个药来让我晚上好睡觉,最近无端端晚上时会流汗,感觉很热,加上皮肤也突然间很干燥,弄到我又热又痒,完全不能睡觉。我有去看我的妇科医生,他讲我要更年期了,这样是正常的,还开了荷尔蒙药给我吃!啋!我还没有50岁,哪里可能那么快更年期!”。

听完花阿姨的话,小黄淡定地跟花阿姨说:“阿姨,哪一条法律规定50岁之后才是更年期?”花阿姨被小黄的话逗乐了,原本紧张兮兮的气氛一下就缓和了。

饮食营养

要发挥鱼油效果·需同时减少膳食中油脂

首先介绍鱼油(fish oil)是如何制造,常见的方法是以加热处理,先将鱼油从鱼肉中分离出来,再经压榨或高速离心就可以获得鱼油。市面上的鱼油产品普遍是来自鲔鱼、鲱鱼、鳕鱼或其他深海鱼类,许多陆上动物的油脂相比,鱼油的特点之一就是富含omega-3(ω-3)脂肪酸,属于多元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包括: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等专门来自海产的脂肪酸。

讲到鱼油,就不得不顺便提到鱼肝油,鱼油和鱼肝油有不同吗?顾名思义,鱼肝油是以鱼肝为原料所提炼的油,一般的鱼油相比,鱼肝油所含的EPA和DHA等omega-3脂肪酸会较少,不过,由于鱼肝油是取材自鱼的肝脏,会比一般鱼油含有较多的维他命A及D,所以在摄取鱼肝油时不宜过量。

1970年初,有丹麦科学家研究生活在北极圈的因纽特人(Inuit),发现他们的血脂浓度较低,再对照他们长期食用大量的海产及鱼肉、但又缺乏新鲜蔬果的膳食方式,推断是鱼油发挥了保护心脏的效果,其实,当时的研究并未证明因纽特人的心脏病罹患率真的比较低。尽管后来有研究发现他们在心脏病的发生率其实并没有比较低,但已驱使了科学界对omega-3脂肪酸展开长期的研究。

Subscribe to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