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侧耳鸣伴随听损 或听神经肿瘤作祟 速求医免失聪

医句话:
耳鸣不是疾病,它是一种症状。如果是一次性或短暂,很快消失的耳鸣可以不用担心,但若长时间耳鸣,而且伴随晕眩、听力下降,就应该尽快就医,它可能是出现状况的身体通过耳鸣发出的“求救”讯号。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乘坐飞机时,在飞机起飞和降落那一刻,耳朵都会出现不适,感觉整个耳朵好像被什么塞住了,闷闷胀胀的,还有嗡嗡作响的声音,听人讲话,声音也好像隔着一层膜,听不太清楚,有时还有晕眩感。

这个情况的出现是耳鸣。乘坐飞机引发的耳鸣,与气压变化有关。我们人的耳朵,有分外耳、中耳和内耳,在中耳有一条叫咽鼓管的管道与外界相通,并以此保持与外界的压力平行。咽鼓管平常是稍微闭合,一旦飞机起降,气压变化过大,咽鼓管无法及时打开,就会造成气压性中耳炎,并出现耳朵发胀、听力消失和耳鸣等症状。

乘坐飞机出现的耳鸣,可以通过咀嚼口香糖、又或者做些吞咽口水、打哈欠、憋气等动作来舒缓,而一般人在下机后,不适感就会消失。

客观性 连外人也能听见
尽管乘坐飞机、登高山出现耳鸣相当普遍,可是,这种飞机起降所引发的耳鸣却也可能传达着一个讯息,特别是还伴随晕眩、耳朵剧痛时,也许就是你身体某个部位出现了问题。咽鼓管功能不佳导致的耳鸣,可能是因为鼻敏感、鼻炎(感冒)或者鼻窦炎等病理原因造成。若是这种症状频密发生,可以咨询医生,以揪出引发耳鸣的真正原因。

根据医学定义,耳鸣(tinnitus)是一个人在外部环境没有发出声音的情况下,却可以听见声音,听到的声音可以是嗡嗡声、咿咿声、铃响声、轻嘶声、低吼声,声响可能轻柔,也可能震耳欲聋,音调或高或低,可以是一边耳朵听到声音,也可以是两边都听到,时长可以是数分钟,也可以是持续24小时,有时候声音可以持续性或大到足以干扰到集中力或者阻挡听到外部的声音。

耳鸣可分为主观性耳鸣和客观性耳鸣。主观耳鸣是最常见的耳鸣类型,只有患者本身听到声音,旁人或医生是无法听到耳鸣声。耳朵因素,如外耳、中耳和内耳疾病都是主观性耳鸣最常见的原因;客观耳鸣则除了患者本身听到声音,外人也能够听到。这种耳鸣可以是血管问题、中耳骨疾或者脸部、颈部肌肉收缩所致。

常戴耳机提高罹患率
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听觉神经线退化,内耳毛细胞和听神经受损是引起耳鸣最大的因素。根据美国的一项研究,8%至25%的人会有耳鸣,而在经过多项健康检查后,有多达5%至47%的人患有耳鸣,由此可见,耳鸣还是相当普遍,尤其是当前人手一机的智慧时代,3C产品不离身,常戴耳机听音乐造成听力损伤的耳鸣更是越来越多。

韩国在2021年发表过一项针对使用耳机引起的耳鸣研究报告显示,在接受调查的2000名12岁以上的手机使用者中,每天用耳机至少1个小时或以上者,有22.9%的人出现耳鸣;不过,根据研究,没有使用耳机,或者有控制耳机音量者,也有18.1%的人会有耳鸣。这个数据显示,使用耳机的人出现耳鸣是比没有使用耳机的人高出1.27倍。


长时间伴随晕眩须正视

是不是出现耳鸣就一定是一个危险的征兆呢?不一定,一个人若是一次性出现耳鸣,又或者出现耳鸣的时间很短暂,只是几分钟就消失,又或者因为噪音刺激造成听力受损的耳鸣,在远离噪音后,一段时间听力就恢复,那大可不必担心,但长时间的耳鸣,且伴随出现晕眩,听力下降,甚至严重干扰到工作和生活,就必须正视了。

对耳鸣患者而言,要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那就是耳鸣不是一种疾病,它是一种症状,就像感冒会流鼻水一样,而一如前面所提及,大多数耳鸣的出现与耳朵相关疾病有关,但也可能是身体其他部位出现问题所致,因此要对症下药解决耳鸣问题,不能单从耳鸣性质的表面症状来判定其病因。

CT或MRI排除长肿瘤
耳鸣的检查,一般先从检查耳朵开始。由于无法以仪器来确定耳鸣的存在,有没有耳鸣是依靠患者对自己对其耳鸣作出主观的描述来诊断。医生会为患者进行耳内视镜检查耳道以及听力检测,一部分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耳部电脑断层扫描(CT scan)或磁力共振造影(MRI),以确保沒有肿瘤。

在耳鸣中,要特别注意的是搏动性耳鸣(与自己心跳频率同步)。这种耳鸣可能跟心血管疾病有关,或者脑部血管接近听神经,又或者中耳有肿瘤。另一种也比较叫人担心的是单侧耳鸣,尤其是伴随有听损问题,可能就得怀疑是否有听神经肿瘤突发性耳鸣和听损。这种情况下出现的耳鸣,属于耳鼻喉紧急状况,越早治疗越好,不然可能演变成不可逆的永久性听力损伤。

 

20220618_Dr Chai
蔡俊权医生(Chai Chiun Kian)
耳鼻喉及头颈外科顾问


找出原因对症下药

在确定了造成耳鸣的原因后,即可对症下药。大多数的耳鸣病例与听损有关,尤其是因为内耳毛细胞或听神经受损而导致,包括与年龄相关的听损、噪音性听损、突发性听损、头部受伤、药物副作用。对于内耳造成的耳鸣和听损,目前是没有药物能够修复或重生死去的内耳毛细胞和听神经。理论上,如果受损情况超过一年,复原机会是微乎其微。

治疗内耳毛细胞或听损的药物,更多是辅助作用,而药物的应用,也视乎受损时间的长短,突发性听损、头部受伤、药物副作用造成的听损,如果在两星期内就医,类固醇很大几率能防止神经线受损持续恶化。如果是慢性问题,像噪音性听损和年龄相关的听损,可以尝试通过促进内耳血液循环的药物,以及维生素,以消除或减少耳鸣带来的困扰和不适。

除了药物,噪音性听损也建议采取一些预防性手段。若是必须长期处在巨大声响环境下工作,那就应该佩戴耳塞、耳罩式的听力保护装置;如果是长期处在扩音音乐环境中,或者通过手机、耳机收听音量极高的音乐,那就应该减少使用这些配备或者把音量尽量调低;若因老化听力下降而造成的听损、耳鸣,佩戴助听器也可以减少耳鸣的困扰。若是中耳肿瘤或者听神经线问题引起的耳鸣,可能就必须进行手术切除或者或者放射性治疗。


虽不致命 根治却不易

耳鸣也是忧郁症、焦虑症或者精神上的问题的一个典型症状。这种心理原因导致的耳鸣不在少数,病症轻者可能仅是生活素质受到影响,但病症严重者,可能导致患者无法正常生活。对于这种症状的耳鸣患者,就必须从治疗焦虑及忧郁着手,患者在经过系列的抗忧郁、抗焦虑治疗,情绪得到改善,耳鸣情况也会随之减轻或者消失。

不是所有的耳鸣都能够找出原因,而即便知道原因,也无法担保能够全面消除耳鸣。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可能只能与耳鸣共存了,而医生和患者能做的,是尽量寻找一些方式来减轻耳鸣带来的困扰,比如睡觉时用时钟跳动的声音、或者播放轻音乐掩盖住耳鸣,让自己能够入睡。

总的来说,耳鸣很少会致命,但要完全把耳鸣根治却也不容易。外耳和中耳的耳鸣,像耳垢、耳膜破损、中耳积液,治疗后耳鸣可能就消失。内耳问题引起的耳鸣,目前没有特效疗法,有利于神经功能的维生素、血管扩张药,有消除耳鸣的可能。减少诱发因素,如避免长时间接触噪音、保护耳部免受外力伤害、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控制基础疾病等,对耳鸣找上门的风险还是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文章来源:
医识力特约.笔录:蓝冰冰.2022.06.18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