峇冬加里营地土崩悲剧 你的好意是否在伤口上撒盐?

医句话:

面对遇难者家属,你想要安抚,却深感无能为力、无从下手。因为这时候的一句话或一个举动,如果做错了,都让肝肠更寸断。如果可以,请提供具体帮助,别再追问为什么;考虑一下在我们自以为热心做某件事时,我们是否在伤口上撒盐?

“峇冬加里营地悲剧震惊了全国。其中,搜救队寻获一对母女紧紧相拥的遗体以及一家四口皆罹难的消息,更是令人悲痛万分。听闻这如此绝望的消息,真是悲天悯人。我在此向遇难者的家属深表同情。

这个猝不及防的土崩事件,对于一些经常外出露营或远足的露友们可说貌似遥不可及却又近在咫尺。你也或许间接或直接地认识过其中的遇难者,想要说什么但是却不知道恰不恰当,只能深感无能为力。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这句话,或者这个举动是否合适?这是否会减轻相关人员(例如幸存者、受影响的家庭成员)的痛苦和苦难,或者考虑一下在我们自以为热心做某件事时,我们是否在伤口上撒盐?

因此,如果想为受影响者缓解痛苦,可以做的事情无非只有避免为幸存者和受害者的家人增加不必要的痛苦。这个时候,我们需慎重考虑什么事情该做,和什么事情是不该做的。

在灾难期间之后,直接和间接卷入或受影响的人可能会出现困惑、恐惧、绝望、焦虑、悲伤、震惊、内疚、羞愧、否认、愤怒以及对自己和他人失去信心的反应。适当地进行早期接触可以帮助减轻他们的痛苦情绪,并促进希望和康复。这里的关键是‘什么是合适的?’。

我就在你身边

什么是合适的?

  1.  鼓励舒适和平静
    为遇难者祈祷,你可以组织烛光守夜、献花或任何形式的敬意和纪念,或者对死者说些善意的话。
     
  2. 鼓励联系
    如果你认识他们,请倾听他们分享他们的故事和情感,并记住没有正确或错误的感受方式。即使在那些情绪激动的紧张时刻,也要陪在他们身边。以友好的同情心包容。
     
  3. 鼓励自我效能
    让他们参与并鼓励他们表达他们的需求,你可以从询问开始。例如,‘如果你需要一些个人空间和时间,没关系,请告诉我’;‘如果你准备好谈话,我就在这里’;‘你现在需要什么?’让罹难者家属有属于自己的空间,与罹难者对话或道别。
     
  4. 鼓励具体的帮助
    找出政府〔例如社会福利局(JKM)、国民登记局(JPN)、雇员公积金局(KWSP)、社险机构(SOCSO)〕和非政府服务(例如医院和医疗护理、保险公司、遗嘱服务)的类型和位置,并引导他们使用可及的资源及服务。

别再追问“为什么”

避免/不要:

  1. 强迫人们与你分享他们的故事,尤其是那些非常个人化细节。也不要再问‘为什么’了。例如‘你为什么在雨季去那里?’、‘为什么一定要带年幼的孩子?’、‘你为什么不事先检查营商是否持有执照?’。‘为什么’可能会被视为被审判和指责。别再问为什么了。
     
  2. 给予过于简单安慰,如‘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或‘至少你活下来了’、‘放下吧’。因为这只会给幸存者带来更多的内疚和耻辱!对于受影响的人来说,目前一切都不好啊!
     
  3. 告诉人们你认为他们应该有什么想法、感受或他们应该如何早先采取行动。例如,‘这个时候你不应该去露营’、‘如果你……这是可以避免的’、‘你应该……’,停止主动提供建议。
     
  4. 通过暗示受害者的个人行为或信仰,你认为他们遭受痛苦的原因。例如,‘你的野营爱好很危险’、‘大自然是残酷的’、‘这是命运’、‘这是命中注定’。在这个时刻可不是表达你个人的价值观和信念的时候。
     
  5. 批评需要这些服务的人眼前的服务或救济活动。你不会知道在那些灾区进行搜救行动有多么困难和复杂。记住,空谈是廉价的。
_
高德贤(Ko Teik Yen)
临床催眠治疗师

发帖前请自“滤”

简言之,你在社交媒体上发言或发帖之前,问问自己是和善吗?有用吗?有必要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也许你要说的话就没必要了。

面对这次天灾,我们有多少无奈及痛楚。作为马来西亚同胞,失去了老师和学生、母亲和父亲、兄弟姐妹以及儿女们,我们只能默默祈祷,愿他们一路走好,逝者安息。天灾无情,人却有情,让我们一起为逝者们哀悼,为遇难者家属亲友提供心理援助,携手跨过这道坎。

*改编自“心理急救”(创伤应激研究中心,www.centerforthestudyoftraumaticstress.org) 和“内布拉斯加州灾难行为健康心理急救课程”(www.mentalhealth.samhsa.gov/dtac/educationtraining.asp)。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文章来源:
医识力.文: 高德贤.2022.12.28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