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申兴/一夜无梦才是好眠? 未必!发梦稳固记忆提高认知
问:我面对睡眠的问题。
Q1: 睡觉经常发梦,早上工作无精打彩,影响日间生活,请问有什么办法改善?
Q2: 有必要看医生吗?请问应该看哪一科?
医生解答:
很多人都有一种想法,认为“一觉沉睡到天亮”,或追求“一夜无梦的睡眠”才算完美的睡眠,并认为不做梦的时候脑袋才算得到真正的“休息”。其实这并不尽然。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睡眠的结构(sleep architecture)(图1):
以每晚睡6至9小时为前提,人类每次睡觉会经历4至6个睡眠周期,每个周期约90分钟,每个睡眠周期分4阶段,前3个阶段(入睡期、浅睡期和深睡期)统称为非快速眼动期(NREM,Non-Rapid Eye Movement),第四阶段称为快速眼动期(REM,Rapid Eye Movement)。
NREM与REM会交替出现,每交替一次即完成一个睡眠周期。睡眠的前半段时间会有较多深层睡眠,对身体有很重要的影响,后半段则多梦。
在REM被唤醒 特别记得梦境
人类整晚的睡眠由非快速眼动期和快速眼动期这两个阶段循环交替组成。因此大多数人每晚都会做好几个梦,越接近清晨作梦的时间亦长。如果你在快速动眼期(即发梦时)被唤醒,多数人会表示自己有做梦,而且会特别记得梦境。
因此显而易见发梦是正常的生理心理现象与活动。也因此完全没有发梦的睡眠反而不正常。
有研究显示,正常的作梦有助于稳固记忆、提高认知、宣泄和调节日常生活压抑的情绪等好处。那么为什么很多人常会把梦与睡眠质量挂钩呢?
会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性很多。有时候,并不是“做梦”影响睡眠质量,而是躯体上或精神心理上的因素而影响了睡眠质量。有些人睡眠质量差而因此频繁地醒过来,若在作梦期间醒过来往往会记得梦境而误觉自己是在频繁做梦,尤其是恶梦或惊慌的梦,更是很容易与白天发生让心情不愉快的事情联系在一起,进而使情绪更困挠而使人很难再度入睡,因此当大脑得不到充分休息时,白天就会疲劳及引起精神衰弱。
其它对发梦质与量造成困扰的可能原因如下:
- 快速眼动期延长或增加。
- 从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角度而言,梦境可以反映人心灵深处的情感,与心理潜意识有关联。白天我们经历很多事情,情绪变化等,晚上睡时发梦则帮助整合调节这些心理活动,特别是情绪和认知活动等。因此清醒时过多的负面焦虑、忧愁心情、大量的压力、刺激反应、创伤等则可能反映在梦里而造成困扰。
- 一些外在的因素,如药物(例如一些精神科的药物)、睡前刺激性的饮食、酒精或安眠药戒断症状、环境因素。
- 长期睡眠不足后(较大机会“牺牲”REM的睡眠),当在有机会补眠时,REM睡眠期就要相应的反弹增加而产生更多生动的梦。因此不规律的作息睡眠也会影响睡眠梦质量。
- 一些脑部疾病及睡眠障碍疾病(sleep disorders), 如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REM sleep behavior disorder),一种在睡眠期发生伴有梦境相关的复杂性动作的睡眠行为障碍,并可能导致受伤及睡眠中断,其主要表现为在睡眠过程伴随着梦境内容出现大幅度动作行为(如拳打脚踢、行走、说话、喊叫或唱歌等)、夜惊症 ( night terrors)、睡眠窒息症(sleep apnea)等都会影响一个人正常的睡眠结构。
用药须衡量利弊
因此我建议你可先咨询普通医生,让他了解一下你的情况,再决定下一步的行动会比较恰当。只要作梦没有真正的影响到你的生活质量,就无须过度担心。
你也不妨试试一些简单可以改善睡眠质量的小方法,可能很管用,包括适量的运动(1周内做至少150分钟的中等程度有氧运动)、避免晚间进食过饱或摄取刺激性饮品、培养及维持良好的睡眠卫生,例如相对规律的睡眠时间、不要一直盯着时钟来睡觉、勿把床当成办工桌、避免过长午睡、舒适的睡眠环境等。
此外,一些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也对睡眠质量有帮助。当然,在某些情况下,助眠药物也可能是考量之一,但要强调的是,每个人概况不能一概而论,用药合理性还是应回到根本原则─衡量利弊。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