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链DNA病毒 少突变更稳定 M痘全球大流行可能性低
医句话:
8月14日,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宣布对M痘这种高传染性疾病发出最高级别警报,即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这一举措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和担忧。COVID-19疫情似乎渐趋平稳,全球人民刚稍感放松之际,另一波传染病的威胁再度来袭,无疑让人心有余悸。
过去,M痘(Mpox,前称猴痘)被认为仅是区域性传染病,主要集中在中非和西非地区。然而,近期M痘病例突然暴增,并出现了更具毒性的M痘I型分支病毒株。仅在2024年,全球已有超过1万5600宗病例,并造成至少500人死亡,其中中非的刚果民主共和国报告了至少450例与M痘并发症相关的死亡病例。更令人担忧的是,欧美、澳洲以及邻近的泰国和菲律宾也先后报告了M痘病例,显示出M痘具有一定的蔓延速度及传染性,这使得世界各国不得不提高警觉。
尽管目前M痘的传播规模尚未完全确定,世卫这一警报无疑再次唤醒了人们对公共卫生危机的敏感神经。对于刚从COVID-19疫情中脱险的全球人民来说,这样的情况无疑是巨大的心理压力。在大马,疫情的阴霾尚未完全消散,许多人对于另一种传染病的潜在爆发感到力不从心。COVID-19的影响仍然历历在目,许多家庭和社会尚未完全恢复元气,而现在M痘的威胁又让人们犹如惊弓之鸟,心情沉重。
地方性流行几率较高
从科学研究角度来看,近期这波M痘病例爆发是否会成为下一波全球爆发浪潮呢?其实从现有研究数据来看,M痘成为全球大流行(pandemic)传染病的可能性不高,但不排除有可能会在某些区域引发局部爆发,即地方性流行(endemic)。
首先M痘是一种双链DNA病毒,DNA病毒相较于RNA病毒如COVID-19更稳定,突变率较低,也就是它出现变种的可能性更低。但这并不意味着无须关注M痘潜伏的危险,尤其它的高风险群为儿童、孕妇、免疫力低落者等,因此了解M痘来龙去脉包括其形成结构,并掌握好预防措施是人人当尽的责任。
在了解M痘之前必须先谈及另外两种传染病,即已绝迹的天花(smallpox)和水痘(chickenpox/varicella)。因为M痘的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与天花病毒(variola virus)是属于正痘病毒属 (orthopoxvirus)的双链DNA病毒(dsDNA),两者同属(same genus) ,并且于编码关键病毒蛋白的基因组中央区域部位拥有相似度高达96%,因此会产生很接近的病理变化。至于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不过M痘的中文名为猴痘,与水痘仅有一字之差,加上有些症状接近,因此常被误解为同一病症。
猴子非主要宿主 改名减污名化
人类第一起M痘感染病例是1970年在非洲的一名9个月大的婴儿,但其实在这之前即1958年科学家在实验室的猴子发现这种疾病,因此就把它唤作‘猴痘’。可是随着更深入的研究后却发现,人类及猴子并不是该病毒的主要宿主(natural host)或储存宿主(reservoir host),充其量也只是偶然宿主(occasional host)。
猴痘病毒可感染多种哺乳动物,除了猴子之外,也包括食蚁兽(anteaters)、刺猬、草原犬鼠(pairie dog)、松鼠和鼩鼱(shrew),其天然宿主或所谓的源头其实是松鼠及其他啮齿动物(rodents)。正因如此,猴痘这名称被认为具有误导性,同时为了避免这名称可能加深了人们对非洲国家作为疾病源头的刻板印象和污名化,世卫于2022年11月宣布,在其谈及猴痘时采用‘M痘’这个术语,并鼓励其他人使用这个新的名称,以减少污名化。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松鼠及其他啮齿动物被视为M痘病毒的天然宿主,但并不意味着,病毒从源头就具备感染能力,它仍须通过中间宿主(intermediate host)后,并且经历变种后,才有可能出现感染人类的能力;比方说有研究报告显示,COVID-19是来自云南品种的的蝙蝠,但直接接触此品种的蝙蝠并不会受到感染,它须通过穿山甲体内经历变种,再接触人类,之后才会形成感染。
冠病为RNA病毒 大量感染后变种
为何需要了解病毒的结构呢?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知己知彼,掌握病毒是如何侵入细胞、复制及传播途径,并拟定合理的预防措施,并且在之后更深入化验,以及为日后制定治疗方案如研发合适的疫苗或抗病毒药物等。简而言之,了解病毒的结构可视为研发疫苗及抗病毒药物的基础,科学家可根据病毒的表面蛋白质设计出对应的疫苗,刺激人体免疫系统去识别和抵御病毒。
通常病毒基因可分为两大类即DNA及RNA,两者有极大的差异,尤其在变种速度。M痘病毒的结构与其他痘病毒属的病毒相似,也就是双链DNA病毒,其基本结构包括核心(core)、包膜(envelope)、侧体(lateral bodies)及外膜和内膜(outer and inner membranes)。
从科学角度,若病毒基因是DNA的话,相对会比较‘好’,第一是突变率较低,第二是比较稳定,皆因DNA病毒在复制(replication)过程中受到检查机制的限制。常见的DNA病毒如B型肝炎、天花及水痘等;至于RNA病毒的突变率会更高,比如COVID-19就是冠状病毒科(coronaviridae)中的RNA病毒,其基因组为单链RNA。由于在复制过程中缺乏修复及检查机制,因此非常不稳定及突变率更高,除了COVID-19,其他常见的RNA病毒如流感及爱滋病毒等。
RNA病毒的恐怖之处在于每一次的感染都会导致稍微地改变病毒基因,一旦经过大量的传染,最终促成全新的变种病毒。也就是说A先生感染后会感染B先生,而病毒在B先生身上会经历稍微的基因突变再去感染C女士,以此类推;以COVID-19为例,最严重的一次变种就是DELTA病毒,它是在南亚一人口稠密的国家经多人感染而形成非常致命的病毒。
因此仅从结构来说,属DNA病毒的M痘病毒出现快速变种的可能性较低,这也是科学家更倾向认为它不太可能会出现全球大流行。
勤洗手可预防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病毒结构如包膜是否有脂肪或仅有蛋白质是预防关键所在;还记得在COVID-19期间的20秒洗搓手的措施吗?所谓的20秒洗搓手就是为了对付病毒包膜的脂肪层,用肥皂或一般洗手液经过20秒的摩擦后可‘搓破’脂肪表层并消灭病毒,而M痘病毒就属于脂肪包膜的病毒,也就是说只要维持勤洗手的习惯就能达到预防效果。
至于蛋白质包膜或者含有大量蛋白结构的病毒如A型肝炎用上具有抗菌(antibacterial)功能的洗手液会得到更好的效果。这类洗手液所含的化学成分可在5秒内‘击破’蛋白质,并使到病毒失去功效。简而言之,当人们更多了解病毒的结构后,尽管尚未有针对性的治疗药物,但也能做好预防,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维持勤洗手的习惯。”
RO值低 传染力较弱
“那M痘是如何传播及感染呢?它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皮肤接触,这包括了皮疹及体液,最常见就是性行为,特别是男男性行为最高,其次间接的包括接触沾有患者体液的毛巾或床单等私人物品,另外呼吸道飞沫传播如咳嗽及打喷嚏等也可能会造成被接触的人受感染。
而流感或COVID-19是通过空气中的飞沫(droplet)及气溶胶(aerosol)传播,甚至天花或水痘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范围更广。相比之下,M痘的传播方式受限,传染力无疑较差。
同时研究显示,它的基本传染数(basic reproduction number,R0)即俗称的R0值为1.4至1.8之间,与COVID-19的9.5(有些国家甚至录取到20)或水痘的8.5或天花的6.0相去甚远,也就是说感染者传染给其他人的能力较弱。在此要特别强调的是,同一个病毒的基本传染数会因区域、季节和地方人口而稍有不同。
大规模封锁较不可能
正因为M痘的传播特性和传染性较低,或许有可能在某些区域引发局部爆发,但不太可能像COVID-19导致全球大流行,所以大规模的封锁情况相对较不可能。
根据报导,美国曾在2002年至2003年期间爆发过M痘感染事件,一名小男孩被带有M痘病毒的土拨鼠抓伤,之后陆续有更多病例,进而造成美国数州出现M痘大流行。
到了近期即2022年,科学家录取到大量M痘病例,而这些病例皆是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主要是发生在欧美地区。从研究来看主要是前往西非或中非地区的旅行所造成,患者是在当地感染M痘并带返回国,进而造成人与人的感染。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