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

林仕军/慢性肾病患感染COVID-19 严重可致肾衰竭 须短暂洗肾保命

问:医生你好,我的父亲是第三期慢性肾病患和糖尿病患,一直以来都有照顾饮食,准时吃药和复诊。
最近一名也是慢性肾病的长者邻居感染COVID-19后不久去世,据说是延误治疗。
虽然疫情已经缓和,但我家人担心父亲会不小心感染,使病情恶化。所以我们想请教医生:

Q1: 如果父亲(第三期慢性肾病+糖尿病)不幸感染COVID-19,应该去看哪一科医生?如果看医生是否会被强制住院隔离?我父亲截至目前不曾感染。
Q2: 目前有治疗COVID-19的新药,请问是否适合慢性肾病患?
Q3: 请问COVID-19疫苗有最新的研究吗?可否让慢性肾病患接种?还需要打加强针吗?
谢谢你的解答。

 

皮膚專題

斑丘疹 水泡 荨麻疹 COVID-19诱发皮肤病

医句话:

COVID-19确诊者在染病康复后面对不同的后遗症,最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丧失嗅觉和味觉、腹泻及呼吸困难。COVID-19亦引起更严重的并发症,影响多个器官。其中,约有7%的确诊者会出现一种或多种皮肤症状,包括最常见的麻疹样皮疹、貌似水痘的水泡、荨麻疹及较少见的COVID脚趾。若出现症状应立即就医,以免病情恶化。


“2019年,全球遭到COVID-19的大肆侵害。在这场COVID-19的全球大流行中,世界各国政府为了减少病毒的传播,而展开了一系列的举措,即世人耳熟能详的行动管制令(Movement Order Control,MCO)与隔离措施(quarantines)的非药物干预措施(non-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s)。

病毒延烧至今已4年,有些确诊者在染病康复后面对不同的后遗症,最常见的COVID-19症状包括头痛、丧失嗅觉和味觉、腹泻及呼吸困难。

问药

染疫痊愈后 头痛续3年?

问:想问COVID-19确诊后,头痛后遗症通常会持续3年吗?是真的吗?

答: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因患COVID-19产生的长期影响称为COVID-19急性感染后症候群(Post COVID-19 Condition),定义为确诊或疑似感染SARS-CoV-2病毒3个月后,仍有无法以其他诊断解释且持续至少2个月的症状,并通常对日常生活或身体活动功能造成影响 。

除了头痛、症状也包括疲惫、发烧、咳嗽、呼吸困难、胸部疼痛、嗅觉或味觉变化、思考或专注力不集中“脑雾“、腹痛、月经周期改变等。暂无数据显示这些症状会持续多长时间。因此建议,还持续出现前述症状、症状变严重、在康复后有新发生之症状或症状影响生活质量,应尽早就医,寻求专业医疗协助。

 

问药

萧文雄/玉龙鞭治COVID-19?吁或列未来参考药研

问:玉龙鞭这种草药听说可以治COVID-19,是真的吗?

答:长穗木,别名玉龙鞭、假马鞭等,马鞭草科[Stachytarpheta jamaicensis (L.)Vahl Stachytarpheta urticaefolia (Salisb.) Sims.],属于民间草药。常见于园艺植物、全年开花蜜源植物。

坊间多药用部位为全草或根,性味甘、苦、寒。在药用上认为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利湿化瘀、舒筋活血等功效。药用化学组成如根含酚类(phenol)、多量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等。坊间亦有使用玉龙鞭在胃痛胀气相关胃病上。由于属于苦寒剂,脾胃虚弱者慎服。

科学杂志发表文献上,印尼科学家发现玉龙鞭的生物活性成分与一蛋白质Cathepsin L的作用相似,而建议可列为COVID-19的未来参考药物研发,目前尚未受国家卫生单位指派充作治疗药品。现在世界各国都积极参与此类药品研发、开发,希望可以尽快加速上市以治疗广大的疾病受害者。

在此也建议消费者,可以询问国家合格注册的医疗人员,以求找到适宜并且更加有效的治愈方案。

 

傳染病

同是咳嗽发烧鼻塞 COVID-19 流感 还是RSV?

医句话:

在这病毒肆虐的21世纪,我们似乎已经“习惯”各类病毒的存在。COVID-19自2019年末爆发至今近3年,全人类已进入与该病毒共存的时代。然而,我们绝不能忽略比之更早出现的流感(influenza)与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尽管或许病毒致命的几率不高,我们也应做好防范措施,包括染病时自我隔离、接种疫苗等,只要各造全力配合,才能真正防止病毒的蔓延。

“COVID-19尚未落幕,近来A型流感以卷土重来之势席卷我国。流感可分为4种类型,即A型、B型、C型和D型,而目前最普遍的即A型流感。

流感更痛加吐泻

说到COVID-19、流感和RSV,各个病毒的某些症状是极为相似的,比如咳嗽、发烧、鼻塞,不过染上流感会有更多症状,像是身体疼痛、头痛、呕吐和拉肚子,这些都是会出现感染流感病毒的患者身上。

银发保健

疫下支援中断 长者更孤独 增添心脏病精神病

医句话:

尽管孤独的定义为一种心理或社会现象,乍看之下似乎与生理健康没有直接影响,但从医学角度来看,因孤独而衍生出的健康问题是极其严重,几乎涵盖了心理及生理层面,除了直接造成免疫力下滑及提高心血管疾病风险之外,也包括忧郁症、焦虑症或萌生轻生念头等一系列心理疾病伤害。当COVID-19肆虐全球逾两年后,孤独感更悄悄成为独居长者的“健康杀手”,按照统计,疫情爆发前全球已有三分之一长者为独居者,如何保护好这批“孤家寡人”的健康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日前有一则海外新闻值得关注,大意是当地因疫情严重而被下令全面封锁,一名独居的七旬老妇因不谙使用手机来订菜,情绪一时崩溃而哭了,庆幸是及时获得义工安抚及即刻送菜过去,才避免了老妇想不开。

在COVID-19疫情爆发前,在大马很多家长尤其是华裔家庭,为了孩子将来可出人头地,都会让孩子出国深造并落地生根,但父母似乎忘了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之路,当有一天老了病了才发现孩子不在身边,于是前往就医时,陪伴的是已一把年纪的兄弟姐妹,理由是孩子不在身边。

问药

陈诗欣/奥司他韦无法防治COVID-19

问:Oseltamivir可以预防流感,那能否用来预防COVID-19呢?

答:奥司他韦(oseltamivir)是一种作用于抑制神经氨酸酶,因而阻止成熟的流行性感冒病毒脱离宿主细胞(不让病毒从已受感染的细胞往外跑),从而抑制流感病毒在人体内的传播以起到治疗流行性感冒的作用。

它适用于在起病后24小时内的患者,以达到缓解病症、预防严重的并发症或缩短生病时程的效果。 此外,对于面对流感病毒暴露风险的患者,奥司他韦亦有短期的预防保护作用,但不具有长期预防流感的作用, 因此民众不能盲目使用甚至过度预防。

由于流行性感冒的盛行,任何年龄层皆可能感染流感,透过减少风险因素如佩戴口罩和注意个人卫生等,其中包括接种合适的流感疫苗,流感其实是可以预防的。

然而,至今为止尚无数据显示奥司他韦对于治疗或是预防COVID-19病毒是有效的,因此不建议用于预防COVID-19病毒。

回顾人类和流感相处抗衡的历史,还是建议民众应以接种COVID-19疫苗为优先,并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加强体育锻炼和增强抵抗力。

精神健康

封锁产生巨大孤独感 诱发成瘾痴迷行为

医句话:

COVID-19疫情和封锁使大家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焦虑,生活也起了重大的变化,这些因素造成的压力导致性生活和品质显著下降,更不用说在狭小的室内空间和另一个人相处太久所带来的问题。

“根据COVID-19疫情对精神健康的全球估计,重度忧郁症和焦虑症分别暴增5300万宗和7600万宗。这是一个可以预见的情况,因为我看到越来越多的病患被逼改变生活作息,如果这些患者之前有社交焦虑,如今将会更加严重。

疫情落实的封锁令首先会导致各种不适反应,首当其冲的是人脑退化的问题。大脑老化实际上是正常发生的。

根据埃故塞特大学和国王学院的研究人员,在封锁期间对超过6000人进行随机调查发现,那些患有忧郁症和焦虑症的民众有更差的认知测试表现。

孤独伤害如同抽烟酗酒

问药

陈文恬 / 抗病毒 调节免疫中药两机制抗衡COVID-19

问:请问中药对COVID-19真的有帮助吗?

答:中国中医药管理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2月17日,中医药治疗介入了6万107确诊案例,参与程度高达85.20%,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COVID-19是可靠、安全的治疗手段。经中国中西医结合医院多项研究显示在山西、河北、黑龙江、陕西、四川与湖北等地开展逾1000余例确诊患者临床观察,中医药对COVID-19病毒临床治愈率高,转重型者较少,对改善症状、缩短出院时间、改善血液异常指标、减少不良反应等均有帮助。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中药在治疗COVID-19过程中主要是起到两种作用:

1.抗病毒:清热解毒、解表化湿等中药成分对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中药抗病毒的途径分为两大类,一类具有直接抑制病毒作用,其中大多数为清热解毒类中药,如金银花、大青叶、黄芩等;另一类通过调节免疫功能,诱导干扰素和免疫球蛋白等来发挥抗病毒作用,间接发挥抗病毒作用或抑制病毒引起的炎症反应,如黄芪、丹参、刺五加、龙胆草等。同时,中医药特别重视人体整体调节,可发挥多靶点、多环节的调控作用。

专题

黄轩/“出外戴手套购物,是不安全的行为。”

防疫須知

那天看到有人戴着手套在卖场挑选货品,然后又拿货品又推车到处在逛卖场,其实她正在到处散播病菌或汙染物,但她自以为是干净和安全的。大家都认为这样可以避免COVID-19的污染物,甚至病毒的接触吗?

病毒在物品上,不会跳起来或者飞起来,去感染人们!

COVID-19病毒是飞沫传播,所以我们强制大家出门,一定要戴口罩;如果口罩阻挡了飞沫传播,剩下就是你自己危险的双手,你会用手指头摸眼脸,而不自知,而卸下囗罩时,会有些反射小动作如挖鼻孔等,只要没有勤洗手,你的污染手指头,就会使病毒侵入身体。

不是因为你有戴手套,病毒就会吓到,不敢靠近你了!有时候,戴上手套,反而更危险。

人们在大流行期间戴手套出现在公共场合,虽然他们个人认为是安全并保护自己和他人免受COVID-19 病毒的侵害,实际上,他们可能正在社区中传播病原体。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