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人口多元化 常见病流行 大马具备开展临床试验条件

案例:

退休教师哈嘉诺希占(Hajjah Nor Hizan)在2007年某一天,因感到背痛到医院掛诊,医生建议她做矫形外科手术。不过,手术前的X光扫描后,医生却发现她的肺、肝和脊椎骨有肿瘤,进一步检验证实罹患第三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

她无法接受患病的事实并感到非常伤心,不知如何是好,所幸她获得丈夫和孩子的支持,积极面对,準备接受治疗。

在机缘巧合之下,她获得医生的推荐参与新药的临床试验。起初,她对临床试验感到陌生和担忧,不过,医生不断地给予说明和资讯,加上任职医生的孩子也给予鼓励,让她更有信心参与临床试验。

专题

患糖尿病短命七八年 改变生活习惯从家里开始

孕妇过胖 胎儿易患糖尿病

“根据香港的研究报告,如在30岁患上糖尿病,40岁就出现糖尿病并发症。其实成人和孩童都有可能患上第一型或第二型糖尿病,虽然我们没有准确的数据显示,不过在大马,有95%大马人患上第二型糖尿病,剩下的5%是第一型糖尿病。患上第一型糖尿病患者需长期注射胰岛素。

在大马,有5%年龄介于18至20岁的青少年患上糖尿病。患上第二型糖尿病的孩童,属于常见的情况,可是他们不能像成人一样承受成人同样剂量的药物,因而需要家人给予帮助,要改变一家人的生活习惯,的确需要教育他们。

如果你要组织一个家庭,确保你要先开始一个健康人生,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这一切要从家里开始。试想想,一个过胖且糖尿病罹患率高的母亲,出现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即细胞需要更高的胰岛素浓度才能对胰岛素产生反应,肚里的孩子属于高风险的一群,尤其是胰脏功能不理想的孩童,当他们出世长大后,年纪轻轻就会患上糖尿病。

一个非正式的数据显示,在城市有15%,即是7位孕妇中,有1位孕妇体重过胖,且处在一个不理想的环境中生活,会带给后代不良基因。

专题

无关医生或药剂师 配药及开药失误为最大公敌

多年来,用药失误个案层出不穷,美国约翰霍普金大学的病患安全专家研究显示,美国约10%的死亡案例是用药失误所致,用药失误更是美国第三大死因。

进一步分析,中下收入国家发生用药失误事件,比高等国家来得高。约2/3的药物不良事件发生在中下收入国家,其中25%是药物过敏反应个案。这意味着即使病患接受专业医护人员的治疗,还是有出错的机率。

近年来,国际卫生组织发起“全球病患安全挑战:药物安全运动”,设下减少50%药物引起伤害的目标,确保病患接受安全药物服务,亚洲药学致力支持此运动。

乳酪理论:步步错 最後引发不幸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无论在发展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危险药物丶药物不良反应及用药失误都是致伤人们的首要原因,估计全球超过50%的药物在不正确的情况下开药丶配药及出售。

用药失误所带来的危害必须获得正视及解决,刻不容缓。以往每当发生用药失误案件时,多数采取惩罚政策解决。

专题

糖尿病:敲响改变的警钟 健康早餐助稳定血糖

“改变任何事物都是有可能的。”这是国家心脏中心(IJN)首席饮食治疗师玛丽依索(Mary Easaw)的见解。她坚称谨慎饮食是管控糖尿病的最佳方法。

她指出,许多糖尿病患都只是关注再也不能享用所喜爱的食物,但与其关注不能享受的,不如去关心能享有的。她表示,改变生活方式对糖尿病患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他们应设定明智目标并逐步向它们迈进。

卫生部在2009年发布的临床指南中推荐了一个多管齐下的糖尿病管控计划。此管控计划的要素之一是着重于饮食习惯的改变。玛丽依索指出,糖尿病患必须明白从生理方面来管控病况的重要性。因此学习所摄取的碳水化合物,进而了解碳水化物在某个程度上如何影响着体内的血糖是相当重要的。

她强调,食物替换与控制分量对管控糖尿病是极为重要的。她举例,病患仍然可以吃甜品,与其完全戒掉甜食,不如选吃更小块的普通蛋糕。同样的,病患可适量地享用水果。

为了有效地管控糖尿病,病患必须先了解不同类型的糖尿病。一型糖尿病往往发生在童年期,这是由于自身免疫功能紊乱,造成身体错误地自我攻击胰脏内的β细胞。唯一的治疗法是透过胰岛素管控。

专题

台施双轨制医药分家 吁落实优良药局规范

在医药分家(Separation of Dispensing & Prescribing,SDP)制度上,医生负责处方而不配药,药剂师负责配药而不处方。

医生为病患诊断及开出药单,病人领着药单到邻近的药剂行购买药物,药剂师则依据医生开出的药单调配药品,并为病患提供用药指导等服务。

早于20年前,台湾已落实医药分家,但有别于正统的医药分家制度,而是以“双轨制”进行。在双轨制度下,药剂师受聘于诊所医生,病患在看病后无需到邻近的药剂行购药,诊所里的药剂师会直接为病人配药,受质疑为“换汤不换药”。

专题

高度近视者眼球老得快 干眼症、老花眼年轻化

“眼睛是灵魂之窗”这句话人人都听懂,但真正爱惜眼睛的寥寥可数。智慧型手机人手一支、平板电脑随身带着走,不论是使用社群软体聊天、玩抓宝游戏,眼睛得一直盯着荧幕看,一整天下来,眼睛酸涩、两眼昏花,恐怕逃不掉。

眼睛濛、眼睛雾、眼睛涩……随着紧张忙碌的生活型态、3C产品普及化,眼睛视力问题一箩箩。

高度近视,可说是视力的隐形杀手,虽然可以透过戴眼镜或镭射治疗矫正视力,但事实上,近视度数深代表眼球老得快,是眼球老化的疾病,日后发生白内障、视网膜剥离、黄斑部病变、青光眼的几率都会提高。

干眼症、老花眼的人越来越多,症状也都年轻化,眼科门诊里,就有三十多岁就老花的年轻人要配戴老花眼镜。种种视力问题正冲着每个人。

护眼行动,必须立即展开,找回“清楚人生”!

专题

切割碳水化合物 非控糖良方

血糖忽高忽低 心脏病风险高

【案例】
永明(30岁)的母亲是一名糖尿病患,自小永明就目睹妈妈在吃饭前必须注射药物,当时也不懂是什么药物,直到长大后才知道那是胰岛素。由于具有糖尿病家族史,妈妈常常叮嘱他少吃甜食,而他也遵照妈妈指示,就连冰淇淋也少碰,可是在一次健康讲座上,医生说原来糖尿病的成因不是吃糖造成,反而是摄取过量碳水化合物,他因此减少摄取碳水化合物。此外,他每年都到政府医院进行一次体检,以检查血糖为大前提,庆幸至今都相安无事。

大马全民健康杀手 5人中1人为糖友

“糖尿病,一个与肥胖息息相关的慢性疾病,根据每年的国家健康与病发率调查(NHMS),与1996年相比,我国於2016年的糖尿病患人数,足足上升了2倍以上,达到17.7%,换言之每5人中就有1人是糖尿病患,至於肥胖人数亦同,每5人中就有1人属于痴肥或过重,因此若说肥胖是糖尿病的元凶之一并不为过。

专题

医生药剂师各司其职 医药分家保障用药安全

马来西亚药剂学会(MPS)在过去20年里一直争取医药分家,即是把诊所里的医和药的功能分开,将配药的权利归还给药剂师,却基于各种因素而一直无法落实。

卫生部长拿督斯里苏巴马廉于9月在一项公开活动上再次提及《药剂法案》,他称卫生部与相关利益单位完成讨论程序,重新草拟的法案将维持现有的系统,即医生及药剂师同样赋予配药的权利。

部长也说,法案经总检察署审核后,预料将在接下来的国会提呈。随着此项宣布,有本地报章把这种情况形容为药剂师失去配药的专属权利。

马来西亚药剂学会主席安拉希促请卫生部基于病人及药物安全为由,重新考量此决定,呼吁政府针对该学会提出于2020年落实医药分家的建议,尽速作出决定。

86%落实医药分家

“我国卫生保健系统共分为公共及私人领域。在这两项领域当中,又分为初级丶第二及第三级保健,这意味着我们的医疗体系共有6大组别。

在公共领域里,初级卫生保健为政府健康诊所,第二及第三级卫生保健分别是县医院及转介医院如中央医院及大学医院;在私人领域里,初级卫生保健为普通诊所,第二及第三级卫生保健则分别是非卧床式护理及医药中心。

专题

糖尿病年轻化 饮食不当造就更多小糖友

日前,马来西亚糖尿病协会槟城分会为槟城一独立中学家长日活动提供免费糖尿病检验,全部接受检验的68名20岁以下者,其中3名患糖尿病,这3人在此之前并不知道自己被糖尿病盯上。糖尿病年轻化,这个趋势不容忽视。

30岁以上 每5国人1人患糖尿病

“国人患糖尿病的情况趋向年轻化,不要说中学生或大专生,小学生也患糖尿病。

根据我国卫生部2015年的调查报告,槟州150万人口之中有22万人是糖尿病患。

糖尿病是年纪比较大者的疾病,根据报告,我国30岁或以上的国民,5人之中有1人患糖尿病。

马来西亚糖尿病协会国内各分会长期出动进行免费糖尿病检查,往往很容易便发现一些潜藏的糖尿病患。

为此,提高人们对於防治糖尿病的醒觉,特别是定期进行体检,以便争取及早发现和医治糖尿病显得十分重要。

基於糖尿病年轻化的趋势,该分会积极到槟州各中学推动免费检查糖尿病的义务工作。

专题

鼓励吃多元化食物 我的餐盘更胜低升糖指数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它是一种内分泌失调症,导致患者的血糖失去控制飙升,病患终其一生都必须接受医药护理,并佐以自身力量,管制日常生活及饮食习惯,避免糖尿病恶化及引发其它疾病。

每5个国人1人患糖尿病

糖尿病在大马可说是极为普遍的病症,每5人就有1人患上糖尿病,而全国糖尿病病患人数已达260万人。大马也是东盟各国糖尿病人数最多的国家。

由於糖尿病病患一生都需与“糖魔”抗争,马来西亚糖尿病协会槟城分会教育专员陈淑珊与糖尿病教育专员珍妮花(Jennifer)异口同声表示,病患在抗争路上,最需要的是获得家人的支持与照顾,如此一来,病患无需孤身与糖魔斗争,他们在家人陪伴下,更容易控制血糖指数。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