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护辅导缓和疗护不限于临终关怀减痛为主 任何病程皆可介入

案例:
55岁的蔡先生因肝癌扩散,癌症疼痛如影随行,一开始是右腹部疼痛,之后胸口也痛,肿瘤压迫的内脏闷胀疼痛,加上癌细胞转移到骨头,引起骨痛及神经疼痛,每次来袭可真是痛不欲生。他顾不得大男人的尊严,痛到大叫,在地上打滚,家人看了非常心疼,想带他到缓和疗护病房。

蔡先生听到后马上站起来大喊:“!?!不要为什么你们是觉得我没得救了是吗要送我去那种鬼地方等死我才不去”

陈翠芬医生(Felicia Chang Chui Fun)缓和疗护医学
陈翠芬医生(Felicia Chang Chui Fun)缓和疗护医学

非安宁疗护不局限于癌患
“在许多国家,预期寿命不到6个月的绝症患者,都会被转去安宁疗护(临终关怀)病房。而缓和疗护(姑息治疗)实际上不局限于末期照护(临终关怀),它还多了对任何重症病人提供旨在减少痛苦,提升生活品质的护理。任何年龄或病程阶段的病人都可以接受缓和疗护,而其目的并不在于治疗该疾病。

打个比方,当一个人被确诊患上癌症时,无论癌症是第几期,他都可以开始接受缓和疗护。而我的病人也不只有癌症病人,还包括器官衰竭(如肺,肝,肾) ,神经系统疾病(如肌肉萎缩症),老年失智症,基因异常疾病等的病人,有的是预后不好,生存期不长,但有的生存期长,却也需要长时间和疾病带来的症状,疼痛及悲伤共处。

许多人之所以会把缓和疗护及安宁疗护混为一体,是因为两者提供的服务相似,即提供病人疼痛管理(疼痛管理),病症控制(症状控制),辅导服务,也在病人往生后为病人家属提供悲伤与哀恸辅导服务(悲伤与丧亲)。唯安宁疗护更专注于末期照护,而缓和疗护则可以在疾病发生过程的任何阶段介入。

我认为每一家有肿瘤专科的医院,都应该要有缓和疗护病房以优化病人的护理。尤其当病人可以得到多学科协作的治疗模式(multidisciplinary team)时,你可以明显看到病人的疼痛,病症和情绪控制的更好。相反的,一家医院如果没有缓和疗护病房,病人的病症和心理状况表现都比较差。

肿瘤科医生及缓和疗护的结合,让病人在得到肿瘤科针对病人癌症进行治疗的同时,可以得到缓和疗护提供的病症控制和心理支持。

掌握疼痛管理知识
实际上,一般肿瘤科医生也能为病人进行疼痛管理和病症控制的工作,但是为什么要区分出来给缓和疗护医生去进行?因为肿瘤科医生太忙了,不如让他们专心的治疗癌症,而缓和疗护医生对疼痛管理的知识掌握较好,给药也比较有效,有时肿瘤科医生都会向我们请教如何给药治疗病人的疼痛。

有许多不同的原因会造成一个癌症病人​​有疼痛,而非单单因为肿瘤。要进行疼痛管理之前,我们首先需要诊断疼痛的来源和原因,一般透过病人讲述,病例纪录,扫描等去判断。

每一种疼痛都会用不同的药物去治理,比如肿瘤本身造成的疼痛,和癌细胞侵犯体表,肌肉或是骨骼受损所引发的体感性疼痛(躯体疼痛),以及肿瘤压迫到神经组织造成的神经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的用药都不同。给药的方式有很多,如口服药物,静脉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贴片,肛门塞药等。

有些疼痛可能只是病人久坐后肌肉紧绷,无需给药,可让病人去接受物理治疗。或有些病人是因为心情紧张和焦虑,觉得全身都在痛,实际检查其实无事,这时我们会与病人聊天来分散他的注意力,降低他感觉到的疼痛经历。

因此,不是所有的疼痛都可通过吗啡来控制的,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止痛药,辅导,物理治疗,饮食等各种方式来建立病人的信心和身体抵抗力。

剂量拿捏准确
吗啡用药不上瘾
许多人认为来到缓和疗护病房,就代表自己没救了,而使用吗啡就是自己快临终了,使用后自己会变得迷迷糊糊,乱讲话,好像吸白粉那样会上瘾,越吃越加速死亡。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误解,是因为在人类还没研发出各种止痛药以前,当时只要患上癌症,就被认定将会死得非常痛苦,而非常痛苦的时候,患癌者就必须要吃吗啡。

其实吗啡是一种止痛药(镇痛),就像你头痛你会吃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只要懂得调配剂量,病人因疼痛吃吗啡,它只会协助止痛,病人不会有欣快感(欣快),不。会让病人成瘾而很多时候吗啡的剂量会调高,是因为病人的肿瘤长大了或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而导致病人的疼痛增加,所以吗啡剂量调高,而非病人越使用越上瘾或是有药物耐受性的问题。

病人使用吗啡会有便秘,呕吐,昏昏欲睡的副作用,前者是长期性的,后二者通常在身体适应了1周后便会消失。一般我们花很多时间去调配吗啡的剂量,目标是让病人可以有效达到疼痛控制,减少其副作用,以便病人可以自行日常运作如吃饭,上厕所和家人聊天。

我们无法为病人做到零疼痛,因为病人有癌症想完全不痛是不可能的事,但是可以减少70%至80%的疼痛。反之,若给太多吗啡造成病人整天意识模糊的,这样的生活也没有意思。

陪伴病人尊重对生命的自主权
当然,不是什么问题都要开药,我有很多时间都是花在陪伴病人,听他们分享自己的困扰,沮丧和种种故事,我会协助他们回顾自己的人生,让他们知道自己这一生没白活,听听他们放不开的东西,协助他们寻找自己的人生遗憾,比如是否要尝试改善家庭关系。

缓和疗护的最大挑战就是要协调各个家属和病人本身的期望。一般情况下,家属之间有很多冲突,尤其对于病人进行的治疗方法各执己见,很难达到共识。我最近的一个家庭会议是在急诊室外进行,而且进行了长达4小时。我想这是每位医生都会面对的,如果无法达到共识,至少尽量让彼此间的思想差异再缩小一点。

最重要的是尊重病人的自主权,选择权和他对自己的生命的控制权,他们有权知道所有的决定和选择,而我们的角色就是要协调一切,让病人有能力去做他们要做的东西“。

DNR有时间就问别倒下才问
缓和疗护3问
问1:除了止痛药,缓和疗护还会用什么种类的药物?
答:。如果病人呼吸困难我们会用喷雾器其他如抗咳嗽,呕吐的药物也会用有些病人如果癌细胞跑到头脑,他们会看到幻象,这种情况我们也会开药,因为可怕的幻觉会让他们忧郁。

问2:一般是家属抗拒让病人进缓和疗护病房,或是病人自己抗拒?
答:。多数是病人自己抗拒,因为病人会害怕,感觉自己进了缓和疗护病房就是没得救了但一般家属看到病人那么辛苦,知道我们可以帮助到病人,所以会鼓励我一般会向抗拒的人说我只是一个负责疼痛管理的医生,而非照顾末期病人的医生,99%的人听了种种解释后会接受缓和疗护。

问3:一般你会在什么时间点介入询问末期病人要或不要施行心肺复苏术(不要复苏,DNR)?
答:有一线机会介入问这个问题,我就会问了,不会等到病人真的倒下了才来问比如有的病人在癌症第一期或第二期就来到缓和疗护病房,我就会开始询问并记录下来。也许过后他癌症治疗完毕出院了,直到某天不幸突然倒下,紧急送院,在是否决定为他施行心肺复苏术时,我们会依据这个纪录来决定。因此,让缓和疗护病房可以更早地接触和认识病人是好的。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文章来源:
2018-10-01 星洲日报 医识力 笔录:曾咏邰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