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

郑惠蔙 / 别再说老了就这样 长者病征不典型 可能是重病警讯

问:我的婆婆日前突然昏迷,送进医院时已经非常严重,直接送入加护病房。婆婆得了败血症。医生说家属太迟把她送来医院。婆婆平时都很好,只是进院前两天跌倒两次和比较弱而已。如果长者身体不适或需要就医,应该注意哪些迹象?

 

 医生解答:

谢谢你。你提的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也常见于照顾年长亲人的家庭中。确实,长者常常低估自己的症状,甚至家人也容易忽略早期警讯。许多长者到医院时已经病情严重,是因为他们的身体“警报方式”与年轻人不同,症状往往“不典型”,例如食欲不振、跌倒、行动不便,这些都是身体不适的迹象。因为他们错过了黄金时机,把一切都归咎于年老,或者几天后自己就会好起来。

以下是长者常见的“隐藏型或非典型症状”病症表现,若出现这些情况,即使没有发烧或剧烈疼痛,也应尽快就医:

问医

郑惠蔙 / 83岁父亲突发急症又失亲 如何助他走出低谷?

问:你好。我的父亲83岁,他一直活动自如,直到上周六早上醒来,感觉关节剧痛,当地一位骨科医生诊断为关节脓毒症(septic arthritis)。服用抗生素后,他失去了食欲。最近,他的哥哥去世。这对他来说真是雪上加霜。他很伤心,而且食欲不振。想请教你一些建议。


 医生解答:

谢谢你分享你父亲的情况,这听起来确实非常令人担心,也让人心疼。

你的父亲过去活动自如,但某天清晨突然出现剧烈关节疼痛,并被诊断为化脓性关节炎。对于高龄者而言,这确实是一个严重的急症。再加上他刚刚经历亲人离世的打击,出现食欲减退、情绪低落的情况,因此他的状况现在需要综合关注。

关节脓毒症是细菌入侵关节腔,引起急性化脓性关节炎,是一种严重感染。虽然他进院吊了抗生素,可是他的关节是否完全康复还不确定。如果还没完全康复,有可能这是他没有胃口的原因之一。

问医

郑惠蔙 / 房颤高血压长者 白内障术前评估极关键

问:我的母亲今年82岁,去年曾发生一次小中风,并有心房颤动(AF)的心脏问题。最近经医生诊断,发现双眼都有白内障,已影响行走,并建议尽快安排手术治疗。

Q1. 母亲有高血压病史,请问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白内障手术会有什么风险或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吗?
Q2. 如果暂时不进行手术,可能会有什么后果? 是否有其他方式可以改善视力或延缓白内障的恶化?
Q3. 我们想寻求第二意见,但不确定该咨询哪一科别的医生比较合适,是否仍由眼科评估? 还是应考虑内科或其他科别共同评估?

 

医生解答:

感谢你的提问,这是一个十分实际而重要的医疗决定,尤其是在高龄、有多种慢性病史的长者身上。

风险主要来自于几个方面。白内障手术虽是小型手术,但在有房颤和高血压的患者中,术中血压波动、心律不整或血栓风险增加。若有使用抗凝药(如warfarin、apixaban、rivaroxaban、dabigatran、edoxaban等),手术前后需要谨慎评估抗凝管理。建议术前由心脏或老人医学科医生评估心脏风险与抗凝药的调整。

问医

郑惠蔙 / 喉咙卡卡 老咳一声? 长者反复清喉咙10大原因

问:我78岁的父亲经常感觉喉咙不适,时常会出现清喉咙的动作。起初以为是因为喉咙痛或咳嗽,但观察一段时间后发现,他似乎是习惯性地感觉喉咙不舒服。

这种情况在睡觉前后或餐后特别明显,经常会在这些时候清喉咙。

Q1. 请问老年人是否常因痰液堆积或其他原因而容易出现喉咙不适或卡痰的情况?
Q2. 他在吃东西时也很容易呛到,请问这可能与他罹患帕金森氏症有关吗?

 

医生解答:

老年人喉咙不适和清喉咙的现象很常见,原因多样化,包括:

银发保健

他们在沉默中受苦 老年虐待 你我身边的隐形暴力

医句话:

全球每6位长者,就有1人曾遭虐待!那些不敢说的伤痕,正在你我看不见的地方蔓延。老年虐待常发生在最熟悉的人之间,却最难被发现。无论是身体伤害、情感忽视,还是经济剥削,都会对长者造成深远创伤。这不只是家庭的悲剧,更是整个社会的警讯。尊重与守护长者,不能只靠血缘,更需要制度与社会的共同守望。


老年虐待(elder abuse)是指对60岁及以上长者施加的伤害性行为,无论是一次性还是重复性,也包含因疏忽未提供必要照顾,导致长者身心健康、尊严或福祉受损。这些行为可能发生在家庭、社区、护理机构,甚至医疗环境中;施虐者可能是家人、照护者、朋友,甚至陌生人。

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全球每6位长者中,就有1位在过去一年内遭遇某种形式的虐待,但许多受害者因恐惧、羞愧或无助而选择沉默,令这个问题长期被低估。

问医

郑惠蔙 / 85岁长者感染后虚弱无力 全面性评估找出真正病因

问:家中长辈今年85岁,之前因脚掌蜂窝性组织炎住院接受抗生素治疗。返家后初期仍可自行行走,但约2至3周内,逐渐出现食欲减退与体重下降的情形,目前已无法自行行走,须长时间卧床,由家人协助喂食。

Q1. 若再次就医,应进行哪些检查才能厘清目前的身体状况?
Q2. 近期已安排X光、验尿与抽血检查,当时发现有缺血与低钾现象,因此医院安排输血与补充钾剂,后续检验报告显示一切正常。但目前症状仍无改善,想请问还有其他建议的检查项目,以找出造成虚弱与无法行走的原因?

谢谢。
 

银发保健

长者接种流感疫苗 减60%感染70%死亡率

医句话:
政府从2月18日起,为60岁及以上长者提供免费的流感疫苗接种。流感对长者危害极大,已故台湾艺人大S的病逝更突显流感并发症的严重性。研究显示,接种疫苗可降低60%感染风险,减少70%死亡率,同时降低住院、心梗及中风风险。世界卫生组织(WHO)也强烈建议长者每年接种流感疫苗。除了疫苗,长者应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均衡饮食及规律运动,全面提升免疫力。

1. 马来西亚政府最近宣布,从2月18日开始,为60岁及以上的长者提供免费流感疫苗接种计划。为什么流感对长者特别危险?
流感对长者特别危险,主要是因为免疫功能的下降和基础疾病的影响。长者的免疫系统反应能力下降,使他们更容易感染流感病毒,同时抗感染能力较弱,导致病程更长、症状更重。他们感染流感后,容易引发肺炎(包括病毒性和细菌性肺炎)、心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加重)、脑血管事件(如中风)等严重并发症。很多长者患有慢性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糖尿病、慢性肾病、心血管疾病等。流感可能加重这些疾病,导致住院甚至死亡风险增加。长者感染后恢复较慢,长期卧床可能导致肌少症、衰弱症,甚至增加跌倒、骨折的风险。

银发保健

疫后馀波 肺炎成国人首要杀手 免疫低者 当心呼吸道感染

医句话:

除了2021年COVID-19成为主要死因外,肺炎在20年来首次取代缺血性心脏病(又称冠状动脉疾病)成为主要死因。肺炎死亡人数的上升归因于疫情后的影响,因为社区中的呼吸道感染可能导致肺炎,特别是对于那些免疫系统较弱和存在健康状况的人。

“根据2024年马来西亚人死亡原因统计报告,肺炎是2023年马来西亚的首要杀手,导致1万8181人死亡,其中以华裔和其他土着占多数,分别有4887名华裔(16.4%)和1255名他土著(12.2%)。去年全国共有11万9952例经医学证明的死亡病例,其中肺炎占15.2%。

肺炎 长者住院及致命主因

肺炎不仅是老年人住院的重要原因,也是导致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60岁及以上人口的主要死亡原因是肺炎,记录了1万4377人或19.3%死亡。由于老年人免疫功能减退,他们对常见病原体如肺炎链球菌和流感病毒的抵抗力较弱。此外,马来西亚炎热潮湿的气候为病原体繁殖提供了有利环境,进一步增加了感染风险。

银发保健

认知受损 忘了如厕 阿兹海默症并发失禁 这样做防褥疮感染

医句话:

失禁是阿兹海默症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品质,还给护理人员带来额外挑战。因此,早期识别并适当管理失禁问题,对提升阿兹海默症患者的照护至关重要。


阿兹海默症是一种影响记忆、思考和行为的退化性脑部疾病。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的认知功能逐渐恶化,这会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能力,包括控制排尿和排便的能力。这种失控现象称为失禁。

失禁在阿兹海默症患者中较为常见,只因阿兹海默症会导致患者记忆和认知功能受损,他们可能无法辨识排尿或排便的需要,找不到厕所,或忘记如何使用厕所。患者也可能因行动迟缓或协调性差而无法及时到达厕所。随着疾病进展,他们的身体变得僵硬和肌肉无力,影响他们的移动能力。

抵抗行为 神经受损

照护线上

这些状况长者容易跌倒 改进策略一次看懂

年纪大了,最怕什么呢?相信许多人的答案是“怕跌倒”。跌倒之后,可能骨折,可能10天半个月下不了床,甚至还需要动手术,对日常生活影响极大。

老人容易跌倒的原因很多,有些和环境有关,有些则与个人健康状况,像是视力、血压、药物使用、与平衡步态有关。今天我们就从各方面来看看,究竟要怎么做才能减少跌倒的机会!

■ 家里环境调整重点
首先,采光要充足,不要太昏暗。在楼梯间或往浴室的路上,可以加装感应灯,可以看清楚通道。

在楼梯或浴室要加装扶手,可以的话两侧都要装。而且要养成“扶着扶手”的习惯,无论是上楼、下楼、或在浴室内移动的过程,都尽量扶着扶手。

维持家里的整齐清洁,顺手就要把衣服、鞋子、书籍等收好,尽量不要在走动路线放置物品,堆满杂物。

如果有铺地毯的话,要确认地毯有固定好。在装潢的时候,尽量不要做铺一小块的地垫、地毯的设计,否则容易滑倒。

■ 面对视力问题
年纪变大后,视力、听力和反射速度没那么好,都会让人更容易跌倒。如果发现视力变差,最好上眼科确认问题,如果有老花眼,可以戴眼镜矫正视力,并要花点时间习惯自己的新眼镜。若是白内障影响了视力,需要开刀移除白内障。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