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D诱发肠道发炎和溃烂 新药靶向炎症蛋白质有效缓病情

炎症性肠病是无法治愈的肠道慢性疾病,患者常见有突发性的腹泻丶腹胀丶胃痛丶绞痛等症状,影响生活作息和品质。市面上虽有多种治疗,但不少患者仍无法得到有效或持续性的缓解疗效。

如今,全新的肠道选择性生物药Entyvio(vedolizumab)单克隆抗体已获准在马来西亚上市,通过阻断疾病中白血球表面上造成炎症的蛋白质,减少结肠与消化道内壁发炎,用于治疗失效于传统疗程或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抑制剂之中度至严重型活性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患者,迎合及解决病患未被满足的需求。

案例:

32岁的哈娜风华正茂,生活顺遂,目前在一家国际企业担任高职,是许多同龄女性羡慕与赞赏的模范。不过,她却有个鲜为人知的难言之隐,就是从27岁开始出现频密腹痛和腹泻的困扰。

症状初期,哈娜并不为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分时间场合,随时侵袭的腹痛腹泻常常迫使她不得不中断正在处理的事情,这严重影响了她的生活与工作,即使调整饮食丶勤喝益菌补充剂丶服用止泻与调节肠道菌群的药物等,这些办法都宣告失败。

由于病情越来越严重,哈娜在朋友的建议下到医院进行检查,并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看着病历上的诊断,陌生的疾病名词让哈哪陷入了茫然之中。

IBD非肠躁症 自体免疫所致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慢性特发肠道疾病的统称,很多人会误以为IBD就是大肠激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其实两者是有区别的。

IBS是一种肠功能性障碍疾病,不像IBD般有发炎的症状,虽然IBD比IBS较罕见,但是IBD病发时情况严重,因此,尽早治疗对病患而言是很重要的。

IBD主要分为UC和CD,并侵袭年轻的一群。在马来西亚好发于29岁的年轻人,根据儿童肠胃科的同事指出,罹患IBD的儿童也有上升趋势,患者年幼达3岁及以上,治疗这些病童对医生来说是一种挑战。

目前还没有人知道造成IBD的病因,我们只知道个人基因在IBD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他可能还包括环境因素,造成理应保护我们的免疫系统反过来侵袭我们的肠。

UC是指发生的结肠和直肠处的炎症,造成患者不断腹泻,一天的腹泻次数可以达到7至15次,以致便血,单是想像就已可怕。

CD的发病位置则是在消化系统,可以是腹部丶小肠,甚至口腔,症状包括腹泻或带血性腹泻丶肚痛丶发烧丶体重下降等,有的病人体重降达20公斤,情况令人担扰。

不治疗可诱发大肠癌

如果患者置之不理,病情持续和恶化可能引起各种并发症,例如营养不良丶肠萎缩丶器管功能不协调等,其中UC甚至可以引发大肠癌。

很遗憾的是,IBD未能被治愈,一旦患有IBD则终身需与IBD共存。由于IBD是自体免疫所致,因此,以前的病患是获医生处方类固醇药物控制病情,只是,类固醇有各种副作用,病患需要更有效和低副作用的治疗。

抗炎症性肠病的生物制剂在15年前面市,生物药的好处在于靶向炎症因子,而严重或复杂型患者可能需要肠切除术的治疗。

我们感到庆幸的是,IBD好发于西方人,欧美国家丶澳洲等的病发率比亚洲更高,但遗憾的是,亚洲区的病发率有逐渐上涨趋势。

为什麽亚洲IBD病发率增涨?目前我们还不知道,可能是饮食的改变丶抗生素的使用丶城市化丶卫生丶用药等因素所致。”

-
艾达诺米哈教授(Ida Normiha)
马大医药中心肠胃内科顾问

 

失效於TNF-α 用药10周见效果

“IBD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细菌等感染因素作用下,肠道免疫细胞异常被激活,释放各种致炎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丶IL1丶IL6等,成功阻断致炎因子则可避免IBD的发生。

全新的vedolizumab是一种创新的肠道选择性生物制剂,可靶向抑制α4β7整合蛋白结合到肠道黏膜细胞黏附分子MAdCAM-1,且抑制记忆T淋巴细胞转运到发炎的肠组织,进而达到缓解IBD病情的疗效。

在GEMINI III临床实验显示,TNF-α失败的病患接受vedolizumab第10周即达到提高缓解的疗效。

vedolizumab有效阻断UC和CD中白血球细胞表面上造成炎症的蛋白质,所以能减少肠道内壁的发炎。对于正与UC和CD周旋的病患而言,这是一项重要的选择。”

-
梁永隆教授(Rupert Leong Wing Loong)
澳洲悉尼康科医院(Concord Hospital)内窥镜总监兼肠胃内科高级顾问

 

炎症性肠病3问
病情难控制 医生不断处方类固醇

问1:IBD如何影响病患?
答:IBD经常在年轻阶段被诊断,主要有UC和CD,这不只是炎症性肠病,同时也是一种慢性和衰弱性疾病。

UC和CD变幻莫测,可导致消化道的内壁发炎。病患随时会出现突发状况,如在日常生活中因为频密如厕而面对一定程度影响。由于UC和CD无法治愈,病患有大半生时间需与之周旋。

问2:马来西亚人是罹患IBD的高风险群吗?
答:数据显示,马来西亚3000万人口中约有2000至3000人患上IBD,其中印裔的病发率最高,每10万人口有1.91名印裔患上IBD,华裔和巫裔的病发率则分别是0.63和0.35。

虽然我国IBD病发率不比西方国家来得高,但是,亚洲人的病发率有上升趋势,我们有必要正视这项疾病。

问3:我国在治疗IBD方面面对怎样的挑战?
答:许多人对IBD还不是很了解,包括医生,因为IBD不如糖尿病丶骨痛热症般常见。

我们面对最主要的问题是,IBD跟一些感染性疾病很相似,增加了临床上准确诊断的困难,进而影响接下来的治疗和管理。医生不断处方类固醇药物给病人应付IBD,即使病人对药物无反应,医生还是增加类固醇药,因为IBD实在难以控制。

IBD的手术治疗与一般的结肠手术不同,而我国只有5名IBD特别受训的肠外科医生,这反映了我国缺乏治疗IBD经验的医生。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丶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必要仍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文章来源:
星洲日报.笔录:包素菡.2017.11.20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