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药

周志辉/蓝绿藻治甲亢?

问:我有甲亢,目前还没有吃西药,想问吃蓝藻和绿藻有帮助吗?

答:甲亢是甲状腺机能亢进症(hyperthyroidism)的简称,甲亢的主因有脑下垂体失调、压力、碘摄食过高等不同原因,引起甲状腺激素的过度分泌,血中甲状腺素过高,导致全身各器官新陈代谢速率加快,常见的症状有紧张焦虑、脾气暴躁、心跳加速、失眠、多汗、疲倦、甲状腺肿大等。

甲亢在治疗上一般是使用西药来减少甲状腺激素的产生。然而,放任不治疗容易使病情恶化,可能会引起心脏衰竭、肌肉病变、骨质疏松、皮肤病变、眼睛病变等并发症。甲亢患者必须要有适当的治疗,才能有效控制甲状腺机能亢进并改善症状。

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需要碘元素,在饮食上,过量的碘摄取可能会加剧甲亢的症状,碘的摄取量需要由医生根据个人病情加以指导。蓝藻和绿藻含有丰富的营养素,如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关于这些藻类对于甲亢的影响,过去有动物研究显示蓝藻和绿藻能帮助缓解大鼠因甲状腺激素造成的氧化压力和保护粒线体;另外还有其他动物研究指出蓝藻能帮助大鼠降低因甲状腺功能异常所引起的血脂异常和肝脏功能异常,但这些效果同样都只是指向蓝藻的抗氧化能力。

因此,目前科学上仍缺乏充分证据支持蓝藻和绿藻能够调节或治疗甲亢。

 

问药

周志辉/喝茶对心脏不好?适量喝反降风险

问:喝茶会造成心脏病吗?本人很喜欢喝中国茶(普洱),一天三餐都一定要喝茶,我担心我会有心律不整的问题,想问这到底是情绪压力或饮食习惯所致呢?

答:有许多研究已指出茶叶中的多酚类或儿茶素等成分,具有降低血脂、促使体内脂肪代谢,减少体脂肪堆积等潜力,因此,适量喝茶能帮助调节血脂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相反的,并无研究资料显示茶中的活性成分会反而促进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至于读者在提问中所提到的心脏疾病,相信是针对心律不整的部分。心律不整的原因很多,包括由心脏本身疾病所引发的生理性心律不整,或是因兴奋、紧张、情绪和压力等原因导致的心理性心律不整,以及由药物或咖啡因等成分所引起的心律不整。

对于饮食所导致的心律不整,一般会建议有心脏病或心律不整的患者,应尽量避免饮用浓茶、咖啡等含咖啡因的饮料。但对大多数健康的族群来说,适量饮用茶和咖啡是没有问题的,有临床研究甚至发现茶和咖啡可以帮助降低心律异常的发生率,原则是每天所摄取的咖啡因不应超过300毫克。可见,对于大多数的健康族群而言,适量喝茶非但不会造成或加剧心率不整,且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问药

周志辉/吃代餐能“躺着瘦”?

问:我上网看到很多瘦身产品包括有代餐、瘦身胶囊等,想问一下这些方法都可以“躺着瘦”,完全不需要做运动的吗?

答: 针对市面上一些专为减肥而设计的低卡代餐,是指一些可代替正餐又极低热量的饮食,一般人一餐约需摄取500到800大卡,而代餐则低于200大卡,所以适当使用能够帮助有减肥需求的人控制热量。另外,除了一般市售的低卡代餐,还有一类称为热量限制食品的代餐,虽然同样具有低卡的概念,但这种热量限制食品另有特别的营养限制,欧盟就规定这类食品每餐的热量必需为200至400大卡之间,且能够提供每天所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至少30%以上。

就各种代餐低卡路里的特性来说,刚开始吃代餐确实能有减肥的效果,但很快的就会碰上“平原效应”,即是所谓的体重停滞期。因为长期摄取低于人体所需的热量,会使代谢率逐渐下降,身体的热量消耗也相对变少,到了后来即便日常的热量摄取一样少,也无法得到进一步的减肥效果。这个时候,就必须靠运动提升代谢率来突破平原效应。

问药

周志辉/盐蒸橘子蒸洋葱 治咳效果有限

问:盐蒸橘子或者蒸洋葱可以治咳嗽,是真的吗?

答:盐蒸橘子是网上流传的一个止咳偏方,也有人相信盐烤橘子。从中医的角度来说,橘子可入肺、胃经,有润肺、止咳化痰的功效,但由于性味偏凉,所以有人认为橘子要经过盐蒸或盐烤,对肺燥引起的热咳有食疗效果。不过,咳嗽也分寒热,传统上认为对于感冒引起的寒咳,橘子就未必适合。

有研究指出糖或甜食能提高咳嗽阈值,或是抑制咳嗽的过敏度,也可能是这个原因让部分人吃橘子后能缓解咳嗽。然而,对部分的人来说,糖分的高渗透压也可能使气管和喉咙的黏液变得浓稠,所以有人吃柑橘后会容易生痰,反造成咳嗽症状加剧。至于加盐的部份,盐本身并没有平喘止咳的作用,因此,盐蒸橘子是否有缓解咳嗽的效果,肯定是因人而异。

蒸洋葱也是网路上常见的止咳偏方,很多人相信洋葱能预防感冒和提升免疫力,替洋葱套上不少神奇的养生光环。事实上,一颗洋葱扣掉约九成的水分和约10%的碳水化合物后,只剩下少量的营养素和活性物质,如槲皮素、硫代亚硫酸盐等,虽然硫代亚硫酸盐有杀菌的能力,但以洋葱的一般食用量来说,能摄取的实际也相当有限。

问药

周志辉/与GI没直接关係 甜水果未必糖分高

问:甜的水果糖分高吗?吃太多会否提高患糖尿病的风险?糖友可以吃甜的水果吗?

答:水果通常具有3种糖类,包含果糖、蔗糖和葡萄糖,其中果糖的甜度最高,其次为蔗糖、葡萄糖,因此水果的甜度不仅由糖含量决定,也由3种糖类的比例决定,所以甜的水果未必糖含量高,例如西瓜、香瓜或杏桃,虽然尝起来很甜,糖含量并不高;而奇异果、柑橘类或火龙果,尝起来不甜,却属于高糖含量的水果。

饮食习惯和遗传因素都与糖尿病有关,但对身体正常的人来说,并不会因吃甜食而得到糖尿病,倒是如果摄取过多的热量,包括糖或脂肪,则会使人变胖及内脏脂肪堆积,这样会增加胰岛素阻抗性,需要更多胰岛素来控制血糖,长期下来胰岛素的分泌产生障碍,胰岛素逐渐分泌不足,就会引发糖尿病。因此,与其担心水果的甜度可能导致糖尿病,不如考虑水果的摄取量,摄取愈多的水果,愈有机会摄取到更多的糖分,多余的糖分会在身体内转换成脂肪,造成肥胖,而肥胖又是糖尿病的风险因子之一。根据每日饮食指南,每天摄取2至4份的水果(一份水果一个拳头大)是最适量的。

问药

周志辉/湿疹反覆发作 致敏食材要少吃

问:预防湿疹发作,日常饮食需要注意些什么?

答:湿疹是许多皮肤炎的通称,常见的湿疹包含脂漏性皮肤炎、手部湿疹、汗疱疹、异位性皮肤炎等。引发湿疹的原因有很多,通常与平时外在环境的湿度、病菌,或是自身的免疫、内分泌系统及生活压力等有关。

针对湿疹突如其来的皮肤发痒和发红,建议先就医并按医生指示用药,以口服或涂抹药膏作为急性发作的优先治疗方式。

问药

周志辉/只要洗净煮熟 螃蟹可与西瓜同食

问:过年的时候,由于天气炎热,我就切了西瓜与家人共享,但被嫂嫂制止了,她说晚餐吃螃蟹,不能和西瓜一起吃,有这样的说法吗?

答:坊间流传许多有关食物之间相克和禁忌的说法,以螃蟹来说,有人就相信螃蟹与柿子同时食用会中毒的饮食禁忌,但实际上为担心柿子中的单宁酸,容易与蟹肉(蛋白质)结合成单宁酸蛋白,在肠道中不易消化而引起肠胃不适,并非食物中毒。

一般来说,避免同时食用螃蟹和西瓜的禁忌是较少听闻,但可能是出于传统中医的观点会认为西瓜和螃蟹皆属寒性的食物,担心同时食用会造成肠胃不适与拉肚子等问题。从现代科学来看,相信过去之所以有人会提出这样的想法,基本上是出自食品安全卫生的观点。基于时空背景的不同,过去缺乏冷藏设备和整体的卫生条件较差,水产品如螃蟹在运送及保存的过程中,温度不恰当会导致细菌繁殖使蟹肉分解产生组织胺,导致过敏症状容易引发,加上螃蟹容易感染肺吸虫和霍乱弧菌,若未经彻底煮熟则有可能引起严重的腹泻和呕吐症状。

问药

周志辉/从小不爱吃蔬果 单靠保健品可行吗?

问:我今年27岁,从小学就不吃蔬菜及水果。想请问如果长期没有吃蔬菜水果,单靠辅助品,会对我的身体造成什么影响呢?

答:很多儿童都有偏食的行为,对食用蔬菜水果会显得抗拒。相对而言,在日常饮食上就可能会较为偏重肉类食物。有些儿童即使愿意吃蔬果,也会有挑食的行为,比较厌恶某些特定的蔬果(如苦瓜、青椒等)。

事实上,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不喜欢的食物,但一般在成长过程中会逐渐对本来厌恶食物有较广的接受度,挑食行为也会阶段性的获得改善,然而,读者到了成年后仍对各种蔬果显得抗拒,对营养摄取、肠道和整体的健康都会造成潜在的风险。

蔬果中主要的营养素有维生素A、B群、C和K,以及钾、钙、镁、铁等矿物质,还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和植化素(如叶黄素、胡萝卜素、茄红素等)。若蔬果摄取不足时,虽然可以透过综合型维生素或矿物质等营养品补足营养素,但仍无法完全取代一般均衡饮食中各种蔬果所带来的好处,尤其是膳食纤维。在临床上,若饮食中长期少菜多肉,缺乏充足的膳食纤维,加上膳食中相对较高的饱和脂肪和热量,也会容易造成肥胖、便秘及罹患代谢症候群,并引发糖尿病、高血压及高血脂等慢性疾病,甚至导致肠道菌相失衡增加肠道病变的风险。

问药

周志辉/喝硷性水抗癌?错!属无稽之谈

问:我对弱硷性水感到很困惑。我们鼓励多喝水,一些医学论文说弱硷性水具有抗癌作用。同时,我们被告知一旦水进入我们的胃,里面的强胃酸的酸硷值(pH)1.5至3.5就会中和任何硷性水。弱硷性水真的能抗癌吗?喝了真的有好处?

答:硷性水近年颇受欢迎,而坊间一直以来对硷性一词都存在着诸多迷思,许多民众以为多吃硷性饮食就能调理出硷性体质,从而达到解毒、延缓衰老或改善健康等效果。但其实,当任何硷性食物一旦进入胃部,胃酸(pH 1.5-3.5)中高浓度的氢离子(H+),可以很轻松的将这些食物的硷性中和并转为酸性。即使是所谓的硷性水,一旦到了胃部之后,同样会立即转为酸性,接着进入小肠后被胆汁中和,再逐渐变成约pH 7.4的微硷性。

事实上,人体并无所谓的酸性或硷性体质,血液的酸硷值自然恒定在7.35至7.45之间,科学上仍缺乏支持喝硷性水或食物能改善健康的实质临床证据。综上所述,硷性水与一般的水并无差异,因此也不会有抗癌的效果。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