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搏骤停 心肌梗塞 心源性猝死 1小时内可夺命


医句话:
植入式心脏电子仪器在某些情况下是有必要的。举例而言,心肌梗塞患者在疏通血管后,心脏未能恢复正常功能或有疤痕形成,出现心室性心搏过速的风险很高。

一旦出现心室性心搏过速,除非周遭有人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抢救,否则生还几率很低。若植入了ICD,就如同身边有了24小时待命的医生,可事前编程以针对不同情况而发送适量的电讯号或电击使心律恢复正常。


“心源性猝死是指各种心脏原因导致的突发死亡,通常发生得让人措手不及,发病至死亡的时间短至1小时内。其导因主要分为两类:心搏骤停和俗称‘心脏病发作’的心肌梗塞。

心搏骤停和心肌梗塞是两种不同的病症。所谓心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大动脉搏动与心音消失,重要器官如大脑严重缺血、缺氧,导致生命终止。引起心搏骤停最常见的原因为心室性心搏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或心室纤维颤动(ventricular fibrillation,简称室颤),二者都是心律不整的类型。心律不整则是指心脏电力传导系统异常,导致心跳过快、过慢或不规则(图1)。

20211016_cardiology 02
(图1)心脏电传导系统

水管阻塞VS电源异常
相较之下,心肌梗塞或冠心病更为大众所知。当供给心脏血液的冠状动脉阻塞,心脏得不到足够的氧气和养分,会造成细胞组织受损或坏死,严重时导致休克或死亡。
不仅如此,心肌梗塞亦可影响心脏电传导系统,造成心律不整而引起心搏骤停。发生急性心肌梗塞时,心脏细胞会出现微观病变(microscopic changes)而干扰电传导系统,引起心室性心搏过速或室颤,增加心搏骤停的风险。

此外,当一个人患有器质性心脏病,意即当心脏结构组织出现较为明显、可通过超声波等扫描发现的变化,例如肥厚型心肌病,也可引起心室性心搏过速而导致心搏骤停。

简单而言,心脏就像一间屋子,无论是水管(冠状动脉)阻塞,亦或是电源(心脏电传导系统)异常,都可能导致心脏相关的问题,甚至是死亡。然而,比起心律不整,心肌梗塞引起的症状较为明显,患者通常会感觉胸痛或呼吸困难,有所警惕而及时求诊;心律不整的常见症状则是心悸、头晕、心跳漏拍、心脏忽然快速或大力跳动等,非常容易为人所忽略。

无典型“胸痛”症状 不以为意
由于未有‘典型’的胸痛症状,人们经常以为自己只是睡眠不足、疲惫或喝了咖啡才引起心悸,并未联想到这也可能是心脏出现问题。我曾遇见一名五十余岁的患者,本身活跃于运动,每两三年会定时进行健康检查。由于结果皆显示正常,在开始出现气喘和胸闷的症状时,他并不以为意,觉得只是运动过量或过于操劳而已。直到一日,他感觉濒临昏倒,才赶往急诊室就医。经心电图检查,他被诊断出心搏过速,令血压偏低而引起晕眩的症状。

所幸这名患者及时获得治疗,避免了严重后果,并通过植入心室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 ,ICD)回归正常的生活。若非如此,当病情恶化导致心搏骤停,患者往往就会丧失意识、失去呼吸和心跳,若发生在医院之外,在及时抢救之下的存活率仅20%至30%。

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运动时忽然昏倒后猝死的报道不时可见,我希望大众明白,心律不整与冠心病的危险程度是不相伯仲的,心脏病更有年轻化的趋势,若是出现任何症状,一定要及时到医院检查。

 

20211016_cardiology 03
心室除颤器如同24小时待命的医生,可事前编程以针对不同情况而发送适量的电讯号或电击使心律恢复正常。

心律不整:心搏过速Vs过缓
心脏的跳动是由右心房的窦房结控制,经由心脏电传导的路径(房室结、希氏径等)将电流讯号由心房传到心室,引起心脏由上至下的收缩,让心脏可以正常搏动,维持稳定的血压和供应身体所需的血液。

若过程出现任何异常,就会导致心脏节律不正常,主要可分成两类,即心搏过速(tachycardia)或心搏过缓(bradycardia)。心律不整不一定是因为年纪变大造成,一些先天性遗传病,例如长QT症候群(Long QT syndrome)或布鲁盖达氏症候群(Brugada syndrome)可造成心搏过速。

正常成人的心跳在休息状态下是规律的,次数介于每分钟60至100次之间。当心跳过慢,心脏无法泵送足够的含氧血,令大脑与其他身体器官没有获得足够氧气和养分;心跳过快时,心脏频密地收缩,没有时间放松以让血液流入,泵血量也随之减少。严重时,这两种情况都可能威胁性命,先前所提的心搏骤停和心源性猝死皆为心律不整最危险的并发症。

心律不整的治疗需视其类型以及检查否有潜在病因,譬如冠心病、糖尿病、肾或肝功能下降等一并治疗。心搏过速的治疗包括过药物、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与植入ICD。另外,近年来冷冻消融术(cryoablation)也用于治疗心房颤动。至于心搏过缓植入起搏器(pacemaker)以维持正常心律。

20211016_cardiology 04
新型的无线起搏器仅尾指第一节般大小,更无须在胸口制造“口袋”,而是通过下肢动脉直接植入心房。

ICD 如同医生24小时待命

虽然并非所有心律不整患者需要ICD或起搏器,但是这些植入式心脏电子仪器在某些情况下是有必要的。举例而言,心肌梗塞患者在疏通血管后,心脏未能恢复正常功能或有疤痕形成,出现心室性心搏过速的风险很高。发生心室性心搏过速时,除非周遭有人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抢救,否则生还几率很低。若植入了ICD,就如同身边有了24小时待命的医生,可事前编程以针对不同情况而发送适量的电讯号或电击使心律恢复正常。

此外,心脏传导系统可随着年纪变大而退化,引发心搏过缓。这类长者容易感到晕眩、疲惫和气喘等,而植入起搏器可以帮助维持正常的心跳,让他们在进行日常活动时不再容易感到不适,显著改善生活品质。

基本上ICD或起搏器都是通过微创程序植入的,无需全身麻醉,过程约1小时。前者所需的胸口切口约为3至4公分,后者更小,仅约2至3公分。

新式无需造口MRI兼容
随着科技的进步,ICD和起搏器的体积已愈来愈小,电池寿命可长达十余年。新型的无线起搏器仅尾指第一节般大小,更无须在胸口制造‘口袋’,而是通过下肢动脉直接植入心房。其优势在于无须电极线(lead)经血管连接心脏和起搏器,尤其适合血管状况不佳的洗肾患者。至于ICD仍需要电极线以传送电击,体积比起搏器大一些。

大部分患者在植入了ICD或起搏器后都可以恢复正常的日常生活,没有特别的限制或禁忌,包括搭飞机或过金属探测门时也不会有问题。ICD或起搏器甚至具备MRI兼容模式,让患者可安全进行磁力共振造影(MRI)检查。

总而言之,严重的心律不整可造成严重后果,及时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曾发生心脏骤停的患者,之后仍会有复发的风险,因此通过植入ICD以预防心源性猝死非常重要。”

20211016_Dr Gary Lee
李津漒医生(Gary Lee Chin Keong)
心脏内科兼电生理学顾问

心搏骤停3问:COVID-19可影响心电传导

问1:如何预防心搏骤停和心源性猝死?
答:首先,大众要了解心律不整并非长者的专属,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我认为定期身体检查很重要,因为即便无家族病史及三高、饮食均衡或健康生活习惯,也不代表不会患上心律不整。我建议在35岁或40岁之后做一次身体检查,虽然不一定能百分百诊断出心律不整,但至少可以了解心脏的状况正常与否。

其次,出现了心悸、胸闷、心脏突然快速跳动或漏拍等症状,要及时就医,以确定是由心律不整或非心脏原因造成的。否则等到病情恶化,心脏骤停或猝死的风险会大大增加。

最后当然是要维持健康生活方式和均衡饮食,避免熬夜或操劳。在面对生活压力时,选择比较合适的方法去纾解,若选择吸烟、饮酒等,不仅会增加血管阻塞风险,亦可引起心律不整。

问2:突然遇到倒地的心脏骤停患者,应该怎么办呢?
答:马上拨打999。若本身曾受过基础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BLS)训练,通过心肺复苏术(CPR)或使用AED急救,可提高抢救成功率。需要注意的是,AED对心搏骤停有帮助,对血管阻塞引起的心肌梗塞是无效的。

问3:COVID-19会引起心律不整?
答:重型和危重型的COVID-19患者除了有肺部问题,也经常出现心肌炎,从而影响心脏电传导系统。通常COVID-19患者是在出院后1至2个月,开始出现有心悸等症状,经检查才发现有心律不整,常见的类型为早搏或房颤。目前尚不确定这种后遗症是否会长期存在,不过在治疗上与无病毒感染的心律不整无异。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文章来源:
医识力.笔录:杨倩妮.2021.10.16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