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轩/3大药厂研究口服抗疫药物 莫纳皮拉韦在美申请紧急医用
问:我想更了解关于COVID-19的一些疑问:
问:我想更了解关于COVID-19的一些疑问:
问:我是一名60岁的妇女,对药物严重敏感,只知其中一种是阿司匹灵(aspirin),造成眼睛肿突以及皮肤瘙痒,其他未详。我也曾经因误吃了某种中药及食物导致呼吸困难,紧急送医。请问有什么方法可改善我当前的状况?
答:很遗憾的,目前并没有任何有效的改善方法,毕竟这和普通的皮肤敏感不一样,属于比较危险的情况。或许会有人建议你摄取一些抗氧化的保健品以提高免疫力,不过还不比准备一支肾上腺素注射笔安全有效,在过敏性反应出现,可及时治理,注射后会很快见效,过敏症状会很快减退,所以必须随身携带以备不时之需。
肾上腺素是人体内自然产生的物质。过敏紧急治疗中的注射位置首选大腿外侧,因为能令药物尽快见效,过敏症状很快会减退。肾上腺素会提高血压,改善因过敏性休克而头晕、晕倒或失去知觉的情况,同时放松气管肌肉,减少喉咙肿胀,改善患者呼吸。在使用肾上腺素注射笔之前,我们建议你先和你的主治医生商量。

●讲题:男人别栽在这条“生命线”上─前列腺癌 早筛早诊可根治
●日期:2021年11月20日(星期六)
●主讲人:泌尿外科顾问罗华伦医生
●主持:刘怀友营养师
●笔录:陈孝全
医句话:
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银屑病关节炎在症状上最大的差异为,骨关节炎引起的疼痛会随着活动而加剧,休息则能缓解疼痛情况;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银屑病关节炎的疼痛症状会在休息时加重,活动关节时得到改善。这类患者的关节内膜里有许多发炎因子,而活动时滑液会比较流通,发炎因子不持续“堆积”在关节,炎症反应便减少。
“顾名思义,关节炎即关节构造里有炎症反应,一般会引起疼痛、肿胀、晨僵或因此影响正常活动功能。关节炎有许多类型,所引起的疼痛也是,可由机械性(mechanical)或炎症性(inflammatory)等机制引起。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又称退化性关节炎)是最为常见的关节炎,我国40岁以上成年人患病率高达20%之多,大约每5人中的1人受影响。骨关节炎是引起机械性关节疼痛的主因之一,基本上这是一种磨损(wear and tear)过程,随着时间演变而退化,造成关节构造磨损,引起疼痛。
问:我本身患有躁郁症,想问若长期服用丙戊酸钠(sodium valproate)药物会伤肝吗?
答:丙戊酸钠的确有“伤肝”的顾虑, 但一般上只要跟着分量使用和做定期检查,都会很安全。丙戊酸钠所导致的肝损坏是在服用后3至6个月的时间发生,所以这段时间医生都会要求病患回诊检查,如果怀疑剂量不够或过多,就会要求药剂师进行治疗药物监测(TDM)来检测体内的丙戊酸钠浓度,以确保药物既有疗效,也不会超出安全水平。
所以只要你有定期检查,你可放心长期服用丙戊酸钠。

医句话:
在血液的医学名词中,捐血被称为“从血管到血管”(vein to vein),这个词生动地描绘捐血的全过程,而血液相等于一个人的生命指数,倘若一个人的体内少了血液,其生命也将走到尽头,可是在COVID-19肆虐期间,血库中心(blood bank)却因一些不实的迷思,让想要去捐血的公众却步,导致库存一再拉响警报,因此适时厘清捐血迷思是有必要的。
“人体的血液通过遍布在全身的血管,把氧气及不同的营养素或荷尔蒙等输送到不同的器官,并且把细胞的代谢废弃物等送往肾脏进行过滤,一旦缺少了血液,人体的器官将无法运作,也因此有人把血液循环看作健康的表现,即一个人只要血液循环良好,很多疾病都能迎刃而解。
以心血管疾病如冠状动脉阻塞为例,在治疗上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让血液顺畅流通,而血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的组成部分包括血浆(55%),其余45%则是白血球、红血球以及血小板。
问:我是甲状腺患者,想问问左旋甲状腺素钠(levothyroxine sodium)适不适合给甲状腺低下的患者服用,长期吃会否有副作用?
答:甲状腺疾病是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尤以女性较常见,适当的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健康。甲状腺主要的功能为代谢的调理者。甲状腺激素产生不足就会引发甲状腺功能减退症(hypothyroidism),过多则会引发甲状腺功能亢进 (hyperthyroidism)。
左旋甲状腺素钠用于替代身体缺乏的甲状腺激素,它的用量取决于人体内缺乏的程度,因此服用期间至少每3个月都必须做一次血检,确保用量恰当。
服用过多的左旋甲状腺素钠会导致一些症状包括心悸、失眠、多汗、体重减轻等。尤其是老年人对于甲状腺激素较敏感,因此更要通过定期的血检调整药物的剂量。此药物属于长期服用药物,尤其是进行了去除甲状腺的手术或治疗。
当甲状腺激素水平下降时,代谢就会变得缓慢而导致一些症状包括肌肉疼痛、疲惫、体重增加、怕冷、便秘及皮肤干燥。如果服用了左旋甲状腺素钠数周症状依然无法获得改善,那么一定要咨询主治医生的意见。
医句话:
慢性偏头痛患者需要采取预防性治疗,以减少偏头痛发作的次数。传统一线口服药物的效果是可接受的,只是很多时候患者是因为副作用而难以继续,例如体重增加、反应迟钝或情绪变化等。相较之下,新型的注射型药物如galcanezumab副作用较少,且无需每日给药,有效地避免了忘记服药的事件发生。
“头痛可以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两种。原发性意即不是因为潜在疾病或生理结构问题而造成的头痛,主要包括紧张性(tension)头痛、偏头痛(migraine)与集发性(cluster)头痛,其中以紧张或压力引起的紧张性头痛最为常见,几乎每个人都有过这种经历。
偏头痛是第二常见的原发性头痛,可影响任何人,但通常好发于女性,大约占病例的70%至80%。另外,偏头痛也较常影响年轻族群,普遍上患者年龄在35岁以下,发病时期大约是在10余岁。不过,长者也可能得到偏头痛,我也曾见过年龄小至9岁的患者。
医句话:
就如COVID-19疫苗在去年底首次出现时遭到无中生有的抨击,遥想当初卫生部也是花了很长时间才能让民众接受并愿意伸出胳膊接种COVID-19疫苗,而今当加强针接种计划开跑之际,网络上包括社交媒体充斥着对加强针各种不实的言论,比如把某款疫苗描绘成对健康造成伤害,甚至扯出不同的阴谋论等,因此必须及时辟谣,让民众以正确心态接受加强针来保护自己。
“我们身处在一个资讯爆炸的时代,任何资讯只要登入互联网可说是信手拈来,但与此同时也对无法辨别真理的民众造成一定困惑甚至焦虑。以目前卫生部正在推行的加强针(booster dose)接种计划为例,各种稀奇古怪的言论也随之出现,不仅有文字、视频甚至还拿出世界卫生组织(WHO)之前所发表的报导来混淆视听,因此必须一一给予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