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感冒 注重正气养脾胃
问:从中医角度来说,感冒究竟是如何定义的?
答:中医学认为感冒是由于风邪侵犯人体所致的外感疾病,临床以鼻塞、流涕、咳嗽、头痛、怕冷、发热、肌肉酸痛等症状为特征。最早的中医文献并不是以“感冒”作为病名,古籍如《黄帝内经》首先记载了感冒的各种症状:“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提出风邪侵入人体会导致怕冷、发热、头痛等感冒的症状,并将之分为寒或热。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则利用桂枝汤、麻黄汤来治疗此类症状,为中医治疗感冒奠定了基础。而“感冒”一词最早是在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内提出的,后世渐渐将“感冒”作为本病病名沿袭于今。
古代检测手法有限,无法验血判断细菌或病毒感染,只能以人体症状作为判别,但是古人却知道“感冒”不是人体自身的疾病,是外来的物质感染导致的,因此以“风邪外入”称之。古代中医于是观察人体患上感冒后的各种不同症状,再以寒、热、湿等分类治疗。从现代医学来看,中医学的感冒实际上包含了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及其他上呼吸道感染而表现为感冒症状的病症,药理研究也显示治疗感冒的中药大多具有抗病毒、抗细菌、退热、消炎、扩张支气管、止咳、化痰、调节免疫力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