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户外活动 长期不利孩童发展 调整生活方式 适应新常态
医句话:
对抗COVID-19的战役,人类一定会赢,只是在等待有效疫苗面世期间,仍需“与病毒共存”,无论大人或小孩都需改变生活方式,以适应新常态。
在这至少1年半期间,是否要限制孩子只在室内活动?虽然减少户外活动可降低感染风险,却不应完全避免或禁止,因为这不利于孩子免疫系统和骨骼发育的成长。如何在身体健康与染病风险之间拿捏,将是一道难题,有待政府研究后颁布指南。
病毒是“锁头” 抗体是“钥匙”
医句话:
对抗COVID-19的战役,人类一定会赢,只是在等待有效疫苗面世期间,仍需“与病毒共存”,无论大人或小孩都需改变生活方式,以适应新常态。
在这至少1年半期间,是否要限制孩子只在室内活动?虽然减少户外活动可降低感染风险,却不应完全避免或禁止,因为这不利于孩子免疫系统和骨骼发育的成长。如何在身体健康与染病风险之间拿捏,将是一道难题,有待政府研究后颁布指南。
病毒是“锁头” 抗体是“钥匙”
胰腺癌被称为无声杀手,因为其发病时往往隐匿症状。常见的症状有腹痛、腹泻、乏力、消化不良等,无特异性,易与胃肠病混淆,所以早期较难以被发现。
胰腺是人体中重要的器官之一,它位于腹部和胃部的后方深处,胰可分为胰头、胰体及胰尾三部分,体积大约6寸长。它的作用在于分泌多种消化液(外分泌胰腺细胞)进入消化道有助于消化(分解)食物,以及胰岛素与其他控制血糖的激素(内分泌胰腺细胞)可控制血糖水平。
医句话:
行管期间,孩童待在家里的时间多了,平时备受忽略的居家安全,在此时都成了无声杀手,例如误食小零件丶跌进水桶,轻则受伤,严重可送命。父母除了要打造安全的居家环境,也要学会一些基本的急救知识,把伤害降至最低。
好奇宝宝无法分辨安危
“儿童居家安全在这非常时期是家长们所不能忽视的,怎么说呢?
最近因为COVID-19肆虐,闹得全城沸沸腾腾,所有人都提心吊胆,不知如何是好。马来西亚从3月18日起落实行动管制令,目的是要大家乖乖待在家里,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隔断传染链。平时常在儿科门诊看到的传染性疾病无论是伤风感冒,上吐下泄都减少了许多,反观居家意外案例反而上升。因此想在此跟大家一起来谈谈常见的儿童居家意外问题与处理方法。
问:医生,在过去的两年内,我曾多次发生小肠脱落,通常只要休息一会儿或者吃一些人参鸡汤就会“缩回”。
Q1:请问长者要如何防止小肠脱落呢?
Q2:有什么办法防止再脱落吗?
Q3:是否有生命危险呢?
谢谢医生指点。
医生解答:
小肠出现脱落多数是因结肠炎或腹股沟疝气所导致,患者平时必须保持排便顺畅,避免进行剧烈运动。
尽管这种疾病不会直接带来生命危险,但如果小肠因脱落被卡住,不但会感到剧痛,若肠管被卡的时间太长,就会出现肠道坏死或肠穿孔等情况,严重的话甚至会危及生命,因此建议患者接受微创手术,比如无张力疝气修补术,这手术的创伤小,恢复快,一般也不会复发。
对比男性,女性患上腹股沟疝气的几率较高,一般1岁以内的疝气患者自愈可能性较大,但超过1岁以后基本上是没有自愈的可能性,患者必须尽速接受手术治疗,以免发生嵌顿的危险。
问:医生,我与我先生是退休人士,不晓得是否因为年纪大了,咽喉的肌肉退化,造成吞咽时很困难,有时吃饭喝水都会呛到,更严重是有时吞口水也会咳嗽。
之前我们曾咨询医生,也有吃药及抗生素,也曾照X光,尝试了一些中药,但却一直没有改善。
请问医生,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是否年纪大了都会如此呢?谢谢医生指点。
医生解答:
你好,吞咽困难的情况,可能发生在咽喉或食道,其原因可以是结构性的问题,也可以是肌肉运作不协调的问题。
结构性的问题包括:
肌肉运作不协调的情况包括:
问:医生,你好。
我现年44岁,单身女性,这2个月来经期结束干净后,大概两个星期后,就会排出少量经血,颜色和每月的经血是同样的,淋漓不尽而且连续两个星期。请问:
1.这样是什么状况以及我应当如何处理?
2.这是我子宫发生状况前的讯号吗?
3.妇科检查是要做哪些检验?
谢谢医生解答,感恩不已。
问:医生,我妈今年80岁,没有三高,但有帕金森氏症,不过向来都有吃着医生开的药物,因此可以控制病情。
上个月她的身体突然痛得站不起来,更遑论行走,之后我们曾带她前往咨询骨科医生,医生也为她照了X光,告知她的脊椎骨(T12)受损,由于我妈已上了年纪,因此医生不建议动手术放螺丝,只是开了止痛药给妈妈。
Q1:请问医生,除了开刀之外,还有其他办法吗?
Q2:我妈一直申诉很痛,请问除了止痛药还有其他方法可以减轻她的痛苦吗?
附上妈妈的报告,麻烦医生过目。谢谢医生。
问:我曾经因为颈部酸痛,去看中医,中医建议我放血,放完血过后就轻松多了,但隔了不久又再有同样的问题,想请问中医,放血,是不是会上瘾呢?
放血疗法,又称为刺络拔罐放血疗法,是一种点刺出血加拔罐的治疗方法。《黄帝内经》中提及刺络疗法可以调理气血,疏通经络。刺络放血疗法治疗时,排出少量血液,能够缓解血管痉挛,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损伤处软组织微循环障碍,从而改善局部组织缺血缺氧状态。因此颈部酸痛时,使用放血疗法可以缓解酸痛。目前没有任何资料或证据显示放血疗法会导致“上瘾”,您如果放血后症状仍然经常复发的话,应该考虑什么引起您的颈部肌肉反复处于这样的状态?常见的原因有:
问:我有一个中学同学,去做针灸,结果细菌感染被迫切除大腿的腐肉,心脏也一并感染只剩25%功能,两个星期内做了两次切除手术,现在生死未卜。到底是什么问题会导致针灸出现细菌感染。
针灸最常见的副作用包括在插针时部位的出血、酸痛或瘀肿。针灸的其他风险包括头晕、昏厥、局部内部出血、抽搐、乙型肝炎、皮炎、神经损伤、疼痛加剧以及非常罕见的内脏损伤和坏死性筋膜炎(necrotizing fasciitis)。降低并发症风险的最佳方法是选择一个合格的注册执业中医师。为避免感染的风险,马来西亚卫生部针灸指南要求执业中医师使用的针灸针必须是无菌且一次性使用。此外,执业中医师都会在插入针头之前,使用酒精擦拭消毒穿刺部位。重复使用针灸针有可能增加传播传染病的风险。
问:猪油很多人讲是健康油,是有根据的吗?另想请问自己在家自制的猪油可以放多久呢?
有关食油与健康的网络谣言很多,相信大家选择食用油脂时都有类似的问题,而猪油健康与否要视乎其目的和用途。一般而言,动物性脂肪(牛油、猪油等)、椰子油等油脂的饱和度高,而橄榄油、大豆油及花生油等油脂则含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饱和度高的脂肪其优点是稳定性高、耐热性较佳,较适合油炸或其他高温烹调等目的,缺点是容易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然而,不饱和脂肪的稳定性低,高温烹煮容易氧化、冒烟和变质,产生对身体有害的物质。
由于每种食用油的耐热程度都有所不同,有些人针对高温煎、炒、炸等高温煮食用途,才会认为使用猪油相对较好,并不等于长期食用猪油比较健康。事实上,很多人都想寻找最健康、脂肪酸组合最完美的食用油,除了要依烹调目的选用合适的油,并没有所谓“最好”或“最健康”的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