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药

儿童便少干硬 实证便秘宜泻热润肠

问:我的女儿今年5岁,自两岁多开始就持续有便秘的问题,大便量少、干硬,像羊大便一样,必须使用软便剂才能顺利排便,有时甚至多天没有便意。长期给她吃西药也不是办法,想请教中医师有没有药方可分享?

答:“便秘”是儿童时期常见疾病之一,占小儿消化科门诊的10%至20%,其中90%找不到明确的病因,属于功能性便秘,主要症状表现为大便干燥或秘结不通,次数减少,排便间隔时间延长,排便艰涩,或虽有便意却难以排出或难以排净,可伴有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等,甚至诱发肛裂、痔疮等问题。

小儿容易发生便秘的原因是:

  1. 1.每日饮用水不足,或偏食,所食用的瓜果、蔬菜、粗粮等富含纤维的食物太少,导致肠道渣滓或水分过少,不足以刺激结肠正常蠕动。
  2. 2.不喜欢活动,腹肌、膈肌、提肛肌的肌力减弱,肠道蠕动减弱或肠道肌肉张力减低。

另一个客观原因是小儿肠道相对长度比成人长,大小肠长度也不同,有助于肠道摄取营养,但由于乙状结肠和直肠相对较长,粪便中水分容易被过度吸收,所以小儿容易出现便秘。

问药

陈文恬 / 抗病毒 调节免疫中药两机制抗衡COVID-19

问:请问中药对COVID-19真的有帮助吗?

答:中国中医药管理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2月17日,中医药治疗介入了6万107确诊案例,参与程度高达85.20%,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COVID-19是可靠、安全的治疗手段。经中国中西医结合医院多项研究显示在山西、河北、黑龙江、陕西、四川与湖北等地开展逾1000余例确诊患者临床观察,中医药对COVID-19病毒临床治愈率高,转重型者较少,对改善症状、缩短出院时间、改善血液异常指标、减少不良反应等均有帮助。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中药在治疗COVID-19过程中主要是起到两种作用:

1.抗病毒:清热解毒、解表化湿等中药成分对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中药抗病毒的途径分为两大类,一类具有直接抑制病毒作用,其中大多数为清热解毒类中药,如金银花、大青叶、黄芩等;另一类通过调节免疫功能,诱导干扰素和免疫球蛋白等来发挥抗病毒作用,间接发挥抗病毒作用或抑制病毒引起的炎症反应,如黄芪、丹参、刺五加、龙胆草等。同时,中医药特别重视人体整体调节,可发挥多靶点、多环节的调控作用。

问药

肝肾不足 筋脉失养 中老年人多长骨刺

问:中医可以治骨刺吗?

答:骨刺,又称为骨质增生,是一种退行性病变,由于人体受力部位的骨或关节处出现增厚和变粗,可出现在颈椎、腰椎、膝关节、足跟等部位,伴随压迫神经、血管而出现肢体麻木、疼痛等症状的一种疾病,也有约1/5的患者没有明显症状。中医认为骨刺的产生与外伤、劳损、风湿等引起经络不通,气血不畅有关。《黄帝内经》日:“肝主筋、藏血,肾藏精,主骨生髓”,因此肝肾不足,气血虚弱,筋脉失养则会导致此病,故中老年人患者多数长有骨刺。

经过临床应用与实验表明,针灸或以艾条熏灸局部穴位,可以疏经通络,改善局部代谢循环,促进炎症吸收的作用。另外,中药内服如独活寄生汤、芍药甘草汤、威灵仙、鸡血藤等具有祛风除湿,活血止痛的药物可有松弛肌肉、促进血液循环、缓解骨质增生引起的症状。

另外,坚持练习气功、太极拳、八段锦、瑜伽等运动也能强身健体,增加气血循环,防止骨关节老化,减轻骨刺症状。

问药

陈文恬/服中药欲喝茶 至少错开4小时

问:在服用中药的时候,可以喝茶吗?还是喝茶与吃药的时间错开就可以了?

答:古人认为茶有分解药性的作用,喝中药时不宜喝茶(此茶指红茶、绿茶等茶叶,而非花茶、药茶、凉茶等),这在现代科学角度的解释是茶叶所含鞣酸很容易与中药的生物碱产生作用,形成不溶物质,使药不能被人体充分吸收,发挥不了药效。胃排空的时间为4小时,如能将喝茶时间错开至少4小时或许可减少与药物的复合作用。

茶,实际上也是一味药,《神农本草经》记载:“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晋朝名医陶弘景云:“久喝茶可以轻身换骨”,认为茶有保健强身,延年益寿的作用。

这与茶叶的降压、抗氧化、降血脂等作用有关。另有一种药茶,不是以茶叶入药,而是中药泡水当茶,或是以少量茶叶混入中药冲泡饮用,清代宫廷就十分注重药茶强身健体,祛病养生的功效,如《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一书载有20首代茶饮方,如生津代茶饮、清热理气茶、清热养阴茶等。

问药

陈文恬/“拍打疗法”无法排毒或避免囊肿

问:老人家很喜欢“拍打疗法”,说拍淋巴结及肌肉可以避免囊肿促进血液循环,我母亲就天天在那边拍打自己,好像虐待自己那样,但他们说“帮助排毒”,想问中医师这种疗法可行的吗?

答:拍打疗法,就是用手的不同部位如手掌、手指、小鱼际、掌根、拳背等在人体的部位如穴位、经络、肢体部位等有规律的敲打,一般应用于麻痹、局部感觉迟钝、肌肉痉挛或过分疲劳的部位,因它可兴奋神经、松弛肌肉的紧张、促进新陈代谢并缓解麻痹现象,其他应用范围有:

一、两手拍肩、胸、背,有清肺宽胸及理气排痰的作用。
二、虚掌拍打腰部,缓解肌肉紧张,减轻腰部酸痛。
三、单掌轻拍头顶前额和百会穴,有醒神开窍,上清头目的作用。
四、反掌拍打大椎穴,可祛风散寒,舒经活络。
五、拍击大腿、小腿与腓肠肌,可缓解局部酸胀痛。

问药

陈文恬/目倦伴失眠心慌 补气血养心安神

问:我是长期在电脑前面工作的人,在我15岁的时候已经戴眼镜了,但最近因为常加班,导致我的度数又加深,验眼师说眼睛过劳才会导致度数加深,不知道中医在护眼方面有什么方子呢?

答:视力疲劳是现代很常见的疾病,学生、文字工作者、办公室人群等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的人,由于眼部超常地过度注视,出现一时性视功能减退或一系列眼部不适,称为视力疲劳。眼睛疲劳的症状轻者可为眼睛不适、眼球或周围疼痛、鼻根部或颞部酸胀、视物模煳、眼干、眼球压迫感、怕光、流泪等;重者可出现明显眼痛、头痛、眉棱骨胀痛、眩晕、恶心等症状。眼睛疲劳的发生会导致假性近视的形成,进而发展为真性近视,或使原有近视程度加重。目前主要认为视力疲劳原因如下:

问药

居家工作压力大 暴饮暴食常熬夜 长期会否气血失调?

问:由于行管期我居家工作,每天很大压力,所以经常暴饮暴食,又常常熬夜,想问中医师,如此下去,会有什么后果呢?是不是中医常说的气血失调呢?

答:一日暴,十日寒,宋代张果在《医说》日:“食欲少而数,不欲顿而多”,也即是现代科学主张的少量多餐。大饥勿饱食,大渴勿过饮,唐代药王孙思邈《千金方》日:“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欲过多”,一次食量过大,使胃的负担骤然加重,损伤脾胃。

中医观点也认为子时,即晚上11点到凌晨1点这段时间,血气流注于胆经,正是休养和修复的时刻,《黄帝内经》:“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中医古人认为胆气与人的神志密切相关,熬夜会导致肝胆之火上逆,引发失眠、头痛、忧愁、烦躁等多种神经症状,若子时能安然入睡,胆气能完成代谢,晨醒后头脑清晰、气色红润。

问药

药有药性 食物亦有食性 调配得当 有益健康

问:中医常说药有寒热之分,食物也有温凉之别,想请问如何正确区分食物的寒热温凉性质,以利于防病治病呢?

答:药有药性,食物也有食性,食性和药性一样,分为四气(寒、热、温、凉)和五味(辛、甘、酸、苦、咸)。食物的温热寒凉,是根据它们对身体所产生的影响来决定的,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食物属于寒凉性,如发热时食用西瓜、椰子、生梨,可清热解渴,这类食物即被古人归为寒凉性,而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食物属于温热性,如怕冷或腹部冷痛的人,服用羊肉、生姜、胡椒、肉桂等热性食物后发现能更好地抵御寒冷,腹部冷痛也获得缓解,因此就将这类食物归入温热性食品中。

因此药性和食性其实即为古人服用食物或药物后,对人体产生的作用和感觉作出的经验总结。《素问‧脏气法时论》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提出一个合理均衡的饮食观念,各类食物和食性调配得当,互相取长补短,才能对身体有益。食物的食性可大致分类如下:

1.谷类:谷类食物多有健脾益胃的功能,性味多属甘平,部分偏凉(如荞麦、薏苡仁、大麦)或偏温(如糯米),但均无大寒大热。

问药

气血弱非肝气郁滞 服人参增乳汁

问:我是一名新手妈妈,想请问哺乳期间,使用人参会不会导致奶水不足呢?

答:哺乳期内,产妇乳汁少或全无,中医称为“缺乳”、“乳汁不行”或“乳汁不足”,中医认为导致此病主要有两种原因,一为不足,产时失血耗气,或素来体质虚弱,或脾胃虚弱,营养不良等因素导致气血不足,无以化乳,二为不通,因为情绪不舒,肝郁气滞,气血不畅,阻碍乳汁运行。

气血不足虚弱者往往有乳汁清稀、乳房柔软无胀满感、疲劳、乏力、脸色苍白、不思饮食等症状,主要采用补气养血的方式,中医妇科经典书籍《傅青主女科》内建议使用“通乳丹”,方内药用人参、黄芪、当归、麦冬、桔梗、通草和猪蹄。乳汁不通,肝气郁滞者,则有乳房胀硬疼痛、情志抑郁、胸闷、烦躁、乳汁浓稠不通等症状,应以疏肝解郁,活络通乳的方式治疗,以柴胡、青皮、王不留行、通草、白芍药等药物治疗。

问医

大热天喝冷饮腹泻胃痛 3健脾和胃汤 日常可调理

问:最近天气由冷转热,炎热的天气下,我忍不住喝了两大杯的冷饮并不断咬冰块,过后出现腹痛、腹泻和胃痛,想问中医是不是我和冷饮无缘?还是有什么办法可以补救?

答:从中医古人的经验观察认为,脾胃为阳土,喜暖而恶寒,喜燥而恶湿。寒邪主收引,会导致脾胃之气滞留不通,而引起疼痛,《黄帝内经.素问》曰:“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而痛。 ”寒邪入侵腹中,脾胃运化失常,则容易引起腹痛腹泻。从现代角度来看,古人所言的气不通、运化失常,其实是指过量冷饮会刺激消化道,容易使肠胃血管突然收缩,使胃液分泌减少,消化功能也会随之降低,从而引起腹痛、腹泻、胃痛、食欲不振等情况,与你的情况相符合。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