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人?放火?放下成见 别再污名化精神病

案例 1:
忧郁症真实个案

“我最早出现的症状是失眠,有好几晚都无法入睡,连下厨也没有能力,同时,我也对之前感兴趣的事失去了兴趣,并且无法集中精神。

那时候,我察觉到情绪上出现了一些问题,上网查询后发现自己确实患上了忧郁症,所以我决定寻求治疗。
当然,我有告诉我的妹妹和朋友,他们建议我咨询精神科医生和接受治疗。经过诊断后,医生处方一些药物来改善我的病情。

起初的药物对我无效,医生尝试结合其他药物,并耗时数个月才找出适合我的结合治疗。

我没有抗拒看诊,反而积极寻求治疗,因为我要赶快痊愈,医生所给予的所有建议,我都一一遵从。

接受治疗期间,负面思想会一直不断地入侵,我告诉自己,我会好起来,一切负面的都会成为过去。医生也叫我不要把专注力放在负面想法上,尝试转移自己专注力。还有,运动很重要,因为运动可以分泌好的荷尔蒙。 ”忧郁症病患者林彩凤

案例 2:
“2016年我诞下第二名宝宝,我以为自己一切正常,但是却患上蛮严重的产后忧郁症和焦虑症。

当时,第一个出现的症状是失眠,每次闭上眼睛的时候就会有心跳加速、紧张到想奔跑等的惊恐来袭,使我难以入睡。

我以为自己可以控制,但是36小时过后,我根本无法入睡,甚至没有胃口进食并呕吐,我还继续哺乳,但整个人却像被掏空似的,那时候我才开始意识到需要求助。

当时,我很抗拒看精神科医生,因为我在意别人的眼光,同时我正在哺乳,所以我拒绝服用任何药物,避免喝母乳的孩子因此受到影响。

我寻求其他管道治疗,包括针灸、中医、顺势疗法、各种按摩等,但是我始终无法入睡或休息。最终,我挂诊精神科。

即使接受精神科治疗,我也拒绝服用任何药物,除了因为哺乳的原因,我也觉得药物对我无效。后来,我意识到,没有一种药物适合所有的病人,我尝试了各种药物后,才找到对我有效的药物。

接受治疗期间,我也承受很大的压力,因为服食了药物后,我不知该不该哺乳孩子,而孩子不断地大哭,我则备受“喂还是不喂”的思绪所困扰。

我还有两个孩子需要我,我不能倒下,所以,我最终成功跨越那段困难期。 ”徐慧华(Belinda Chee)主持人兼艺人

 

哈兹里医生(Hazli Zakaria) 国大医药中心精神专科顾问 马来西亚精神科协会(MPA)副主席
哈兹里医生(Hazli Zakaria)
国大医药中心精神专科顾问
马来西亚精神科协会(MPA)副主席

女性易忧郁
全拜多角色所累

当我们谈及精神疾病时,多数人都是以笼统的概念看待精神疾病,其实,精神疾病有许多不同的分类。

民众也会以为,最普遍的精神疾病就是媒体经常报导的类别,例如精神病患杀害家人、恫言焚烧政府部门等吸引媒体报导的病例,可是这些病例并非普遍的精神疾病,而民众的错误认知,使精神疾病进一步被污名化。

每个人都有罹患精神疾病的风险,有的人甚至已经患病,但是自己却不知道,因为我们的生活机能仍旧可操作,所以我们没有进一步检验和诊断。常见的精神疾病是焦虑症(anxiety disorder)和忧郁症(depression)。

有的人可能分不清楚是情绪还是疾病,例如哭泣是一种悲伤情绪的表现,我们不会视之为忧郁。

通常忧郁的人会害怕别人知道自己的问题而掩饰自己的情绪,并在大众面前表现正常或开心,甚至努力地工作,让旁人没有察觉异常。

数据显示,患上忧郁症的女性比男性多,这不表示女性脆弱或携带脆弱的基因,反而是女性强悍,有许多的角色负担所致。思觉失调症(schizophrenia)、躁郁症(bipolar disorder)的患者则没有太大的性别差异。
虽然各种精神疾病有不同数据的性别患者,但是多数会主动前来寻求治疗的以女性患者居多,而男性患者则多数会隐藏起来或以烟酒来麻醉自己。

自杀是精神并发症
如何分辨压力和忧郁?压力和忧郁虽然相似,但是,两者感受的程度是不同的。

面对压力的人如果能够通过一些喜好如踢球、好友聚会、吃喜爱的食物,心情就会好起来,但是,忧郁症患者对任何喜好的事物都没有感觉,完全丧失了对享受生活的能力。有时候,忧郁症患者并非感到悲伤,而是感到“空洞”(empty)。

如果你不晓得自己是压力还是患上忧郁的话,可以进行一些测试,例如请假两三天去享受旅行,如果去旅行就觉得放松、开心的话,可能之前太过压力所致。反之,旅行或花了大笔钱却一点也不开心,那就可能是忧郁症了。

如果出现精神上的问题或症状,与其自我猜疑,倒不如寻求正确的管道,咨询医生到底是压力、忧郁还是其他精神疾病的初期症状。

许多人都知道,患上糖尿病的话必须接受治疗,包括服药或注射胰岛素、运动和注意饮食,否则病情恶化会引发并发症和死亡。同样的,患上精神疾病的话,一样要吃药和治疗,否则就会引发并发症,自杀就是其中一种常见的并发症。此外,因精神疾病而失去生活的功能如离婚、无法工作等也是一种巨大的损失。

 

黄章元副教授(Ng Chong Guan) 马大医药中心精神专科顾问 马来西亚精神健康协会(MMHA)副主席
黄章元副教授(Ng Chong Guan)
马大医药中心精神专科顾问
马来西亚精神健康协会(MMHA)副主席


过渡期诱心理病
有许多人不知道自己患有精神疾病,因为一些症状如难以入睡、心跳快速、有点紧张等会被视为身体的状况,以致病人没有寻求正确的管道进行检验和诊断,最终选择不予理会。的确有许多焦虑症或忧郁症病患的表现是出现身体症状多于心理症状,所以,我们要紧记,一旦日常功能开始出现变化时有可能是焦虑症或忧郁症。

在过去多年的观察,我们发现,30多岁是精神疾病的好发期,而前来就诊的病患也日趋年轻化。

过渡期总是诱发一些心理压力或忧郁的关键时期,这些过渡期是指离开校园往就职领域、开始组织家庭、从单身到结婚或育有孩子、开始步入退休等,这些过渡期都是关键时刻,有些人可能因为无法调适而患上某种精神障碍。

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更主动寻求治疗,男性患者通常是把问题或病情隐藏起来,直到无法被隐藏的时候才愿意求助。

羞于求诊 如同癌症未普及前
精神疾病的症状可分为身体症状或心理症状,例如长时间失眠、入睡时心跳加速等焦虑属于身体症状,多数人面对身体症状时会前来挂诊。

但我也感到惊讶的是,越来越来的患者因经历心理症状后前来挂诊,他们声称自己越来越情绪化、容易悲伤和愤怒、情绪过敏等。以往,这类病人不觉得自己有问题或不予理会,如今,这些病人都会主动寻求帮助。

因为精神疾病一直受到污名化的关系,许多人都害怕自己患上精神疾病,病人最大的挑战是面对自己患病和需要治疗的事实,这种情况和以往癌症未普及化的时代,许多人非常抗拒自己被诊断患上癌症和接受癌症治疗的情况一样,但经过多年的教育后,人们开始讨论、询问和预防,这是我们(精神科)需要朝向的目标。

我希望有一天,人们可以放下对精神疾病的成见,当发现自己患上精神疾病后,可以主动寻求协助和及时治疗,避免病情恶化。

精神病2问
“请告诉我更多” 认同而非拒绝
问1:精神疾病患者接受药物治疗后就会痊愈?
答:每当面对问题时,我们都很自然想要通常最简单的方式解决问题,例如失眠的话,就向医生讨安眠药吃,以为睡醒后一切问题随之解决,可是精神疾病是无法通过这种方式得到治愈的。

此外,单靠药物的疗效还是有限的,需要病人作出生活上的改变,至少改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配合药物治疗才会有效。

问2:精神疾病患的家人或照护者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答:精神疾病患经常被劝说“你想太多了”、“不要想太多”,我希望日后大家不要再对精神疾病患说这些话了,因为这些话有拒绝或阻止对方的意味,只会让患者感到厌恶。我们应该告诉病患“请告诉我更多”、“我想了解你的感受”、“这是个很困难或很挑战的时刻”。当我们分享自己的问题或困难时,总是希望别人能够明白或认同我们,而不是拒绝或阻止我们。

-

“Moodigo”监察精神健康
国际药厂辉瑞(Pfizer)推出手机应用程式“Moodigo”,让下载者可记录日常心情、睡眠和运动时数等,从情绪、生活方式的变化中监察精神健康。最重要的是,应用程式提供了如何管理精神健康的有用提示和专业链结。

Moodigo内设一项能客制化功能的简单和可存取介面,当中包括忧郁症管理方法的简单功能,即目标设定、情绪追踪、分享情绪和精神健康推荐与目录。民众可通过Apple App Store及Google Play Store下载至手机装置使用。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文章来源:
2018-09-05 星洲日报 医识力 笔录 包素菡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