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特备系列】新年勿偷减洗肾次数 洗不干净 尿毒素增延烧全身
医句话:
有些病人会要求在新年或出外旅行期间,把洗肾次数暂减成一周2次。减少洗肾次数或不规则洗肾会增加体内尿毒素的堆积,这对心血管、肌肉骨骼、神经系统、骨髓造血、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造成损害,长期影响健康。
“有些洗肾中心在过年初一初二休业,不过这无阻病患继续疗程,因为大多数的洗肾中心会在节假日前后调整假期,譬如有的华人忌讳大年初一初二洗肾,这时可安排除夕一早洗肾,隔两天后初三早上洗肾。
又或者水分、钾离子和磷控制良好,病人也可连洗两天,隔3天后再洗,譬如原先洗星期一、三、五,变更为洗星期一、二、六,如此仍可完成一周3次的洗肾治疗。
也有病人会要求在新年或出外旅行期间,把洗肾次数暂减成一周2次。站在健康的立场,医生一定不会鼓励减次数或更改洗肾间隔时间,只能视病人的饮食控制是否良好,偶而给予通融。时常水分过多或血钾太高的洗肾病人就无法给予这样的通融。
洗肾一次 仅维持5%至10%肾功能
大致上,一般一周3次每次4小时的标准洗肾疗程,其实只能勉强维持我们人体肾脏正常功能的5%至10%。因此减少洗肾的次数,会大大地影响病人毒素的清除率。加上目前的洗肾技术仅可清洗小分子水溶性尿毒素(small water soluble molecule uremic toxin),对于中分子毒素(middle molecule uremic toxin)与蛋白质结合的毒素(protein bound solute)的清除相当不理想。
减少洗肾次数或不规则洗肾会增加体内尿毒素的堆积,长期对心血管、肌肉骨骼、神经系统、骨髓造血、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造成伤害。
临床上洗肾清除率不好的病人常会有心血管疾病、肌肉骨骼酸痛、失眠、神经麻痺失调、贫血、皮肤瘙痒和色素沉着黝黑、免疫系统低下容易感染。
忌生食 减钾降感染
肾脏病患严守3个原则,其一、在正常洗肾疗程下,病患一天平均可食用两份低钾水果或一份普通钾水果(一份通常是指一个普通饭碗的7至8分满);其二、蔬菜先汆烫过5分钟,减少部分的钾离子;其三、忌吃生食。原因是未经熟煮的蔬菜含高钾离子,不利于患者,再者患者本身抵抗力比平常人弱,生食提高食物中毒、细菌污染等风险。
洗肾病患可用其他食物替代,即以低钾取代高钾,以低磷取代高磷。比如用米饭、米粉或粿条来取代全麦面包、糙米、谷片或麦片;以新鲜天然肉品取代加工食品如罐头、肉干、肉松、火腿、香肠、腌肉、发酵食品等;以自制柠檬片苏打水或气泡水取代汽水、果汁、乳制品饮料等;以软糖、糖果、无盐爆米花或脆饼取代巧克力、坚果种子类、豆干类加工零食。
过年时难免会发生饮食‘失控’的情况,譬如血钾或体重远远超过安全指标。基于健康安全考量,我通常会建议病患在年后短暂性地增加洗肾次数。也有病患在不慎摄入过多水分时,通过运动、做蒸汽浴或三温暖来增加排汗,控制水分。
洗肾促当肾科医生 不放弃任何病患
逢年过节,大家都会在新的一年里为自己许下‘身体健康’的愿望,希望每一年都过得健康。一些肾脏病患为此自卑,常常感叹自己这一辈子都得承受洗肾的折磨。
有者甚至认为,因长期洗肾,他就失去了人生。其实不然。我常和病人说:只要病情控制得好,你仍然可以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生活。
举个例子,曾任台湾长庚大学和长庚纪念医院教授,著名肾脏科、毒理学家林杰樑医生,在24岁那年诊断患上肾脏病,自此踏上洗肾之路。也就是因为洗肾,促使他立志当一名肾脏科医生。他每一天都很拼命,对生命非常坚持,立志在他有生之年,他都会尽其所能地帮助更多的肾脏病患并且不放弃任何一个病患。
不被洗肾打倒 好好规划人生
林杰樑医生洗肾近31年,后因肺部发炎感染而离世。他用自己一生的奋斗来说故事,他所做所行代表了他的为人处事,代表了他热衷生命努力不懈的初衷。虽然洗肾洗了一辈子,但是他没有被自己的病痛打倒,更没有自怜自艾,反而更想帮助有病痛的人,希望他们可以保全生命并恢复健康。
一星期有7天或168个小时,洗肾病患一星期洗肾3次,一次4小时,一周洗肾时数为12小时。在168个小时里,洗肾占了12小时,剩下的时间156小时仍是属于病患自己的。把握这156小时,谨慎利用这些时间来好好规划自己的人生,绝对会有很好的收获。
常识非限制而是保护自己
洗肾的治疗技术是在二战后开始发展的,一直到现今的普及化和大众化。在二战前,得到了末期肾衰竭就等同于生命的尽头,病患完全没有选择生命的权力。如今当肾脏病患因尿毒症而来到了生命的十字路口,选择生命的权力是在自己的手中。鼓起勇气,为自己的生命和理想而奋斗,为周遭爱我们和关心我们的亲人朋友而奋斗,虽然人生的道路上有不少的颠簸,但是最终结局如何,这完全取决于患者的心态。
新年过节一年一次,我认为,大家的心情放轻松即可,无需过于担忧。对于饮食上的控制,则谨慎处理。如需要远行、拜年,在宴席上有许多山珍海味的诱惑,我提醒大家务必携带磷结合剂和钾结合剂,以备不时之需。
医生所教予的常识并不是要限制你的饮食行为,而是给你一个足够的常识来保护自己,尽可能避免让你曝露于风险之中。”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