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

甲状腺机能亢进·无法根治只能控制

问:我儿子23岁,甲状腺素291.9,证实是甲状腺机能亢进,目前服用propylthiouracil 50mg(一天两次)、cetirizine10mg过敏药和propranolol 40mg。已吃药两个月,体重从53降至47公斤,眼睛微凸。请问为何会得此症?要怎样治疗?

答:机能亢进(Hyperthyroidism)是一种甲状腺荷尔蒙产生及分泌过多所造成的疾病,这疾病是由于游离甲状腺素及三碘甲状腺原氨酸过度分泌,所造成新陈代谢亢进的症状。疾病导因有很多,有研究显示这和先天遗传或后天染色体变化有关。最常见的原因是葛瑞夫兹氏症(Graves'disease),这是自体免疫疾病,以女性居多。当甲状腺受到自体免疫抗体的刺激或攻击时,因分泌过多甲状腺素而引发甲状腺机能亢进。典型症状包括了体重减轻、怕热、手抖、心悸、易怒、脖子肿大、眼球突出等。其他原因包括毒性多结节性甲状腺肿(Toxic Multinodular Goiter)、桥本氏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毒性腺瘤(Toxic Adenoma)等。

问医

手术后不改生活陋习·椎间盘随时再突出

问:近期我只要提起左手就非常疼痛,包括肩背两侧,左脚也有麻痹感。照了磁力共振造影(MRI),诊出是椎间盘突出(slipped disc)引致慢性腰腿痛。除了服药,如何治愈?需注意什么?

答:椎间盘突出(尤其腰椎部位)的问题很普遍,从人类决定用两只脚站立和行走,这个问题就开始了。

椎间盘指的是位于颈椎、胸椎和腰椎之间的软组织,它的作用除了维持脊椎的稳定,也是两块脊椎骨体的震荡吸收器,避免脊椎因过度使用而受伤。人体每节脊椎骨在活动时,无论是转动,向前或向后弯曲的动作,都依靠椎间盘来减少椎骨的摩擦,也减少椎骨间的冲击力。

问医

陈伟璋/每天脱发50至100根,不是问题!

问:我今年18岁,每次洗发后,都会脱大概15至20条头发,如果没洗头发大概是5至10条头发,请问一天平均掉多少发才属正常?

答:头发脱落数量是由每根头发处于生长周期的哪个阶段而定。由于头发的脱落在时间和部位上是分散的,加上进入退行期与新进入生长期的毛发不断处于动态平衡,故能维持正常数量的头发,所以在外观上看不出明显变化。

每次梳头后,留在梳子上或掉下来的头发均属于休止期的头发,这是因为毛发有生长周期性,一天掉50至100根头发属于正常的生理代谢,不用过于紧张。如果超出这个数量,就应该及时咨询皮肤专科医生。

问:治疗脱发药物有哪些?

答:目前全球治疗脱发最有效果的药物为生发水敏诺西代(Minoxydil)及生发药非那甾胺(Finasteride)两大类。这些药物必须长期使用,而且不能停药。

问医

肾脏替代性治疗有3选择

问:我爸爸今年72岁患上慢性肾衰竭。请问他是否需要终身洗肾?

答:肾衰竭分为急性及慢性。当慢性肾病逐渐恶化到需要洗肾,所谓的第五期即末期肾衰竭,也就代表病人的肾脏已不再能有效地排出体内的毒素,从而需要肾脏功能替代治疗比如血液透析法。当然这肾脏功能替代治疗都是长期的,以便能定时替身体排毒。

问:洗肾后的饮食有什么禁忌?

答:肾病初期与中期的病人都要采取摄取低蛋白的饮食,以减少肾脏的负担。可是当病人洗肾后就得做些调整,主要原因是在洗肾过程都会流失些体内的蛋白质,为免导致营养不良,所以对蛋白质的摄取应比洗肾前提高,也要摄取低磷、低钾及低钠的食物,每日喝水量不可超过800至1000cc。

问医

频频嗝气·可能消化道病变

问:我在饭前或饭后都会打嗝,有时轻微有时严重。做了幽门螺旋杆菌测验(Helicobacter pyloritest),结果呈阴性反应。请问我患上了什么病?是否适合去照胃镜?

答:打嗝(Hiccup)在医学上称为呃逆,是由于横膈膜出现阵发性和痉挛性收缩而引起。如果受到寒冷刺激、饱餐、大笑、吃饭过快和吃了干或硬食物后,都可能出现暂时呃逆。“打嗝”一词常与“嗝气”(Burping,又称嗳气)混淆,两者在本质上有所不同,后者指气体经由上消化道伴随声响排出体外。我相信这位读者所指的应该是嗝气。

嗝气的气体通常是进食时吃进去的,即边吃饭边讲话吞下去的空气,以及食物进入消化道后,在消化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如果偶尔嗝气,可能只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是如果频频嗝气,就有可能是消化道病变所引起。

银发保健

失智症系列(四)·抗老化大作战·饮食疗法有效吗?

失智症(dementia)是大家要严正以待的课题。近年全球每年失智症的新增案例就有千万人之多,患病人口快速增加,问题越来越严峻。

老化是大家总有一天都要面对的历程,科学上对老化的解释虽然很多,例如:基因突变、端粒体缩短或氧化伤害等观点,不过,目前科学界对老化的成因所知有限,而脑部神经网络之复杂又远远超出现阶段科学的理解范围,仍有太多未解之谜。

Q1.人老了一定会有失智症吗?

失智症属于一种症候群,患者在记忆、思考或其他认知功能都出现退化,病人在语言、运算、专注力、判断力、空间感或肌肉活动能力等都逐渐衰退,无法好好走路、容易跌倒,甚至会出现情绪失调或妄想、幻觉等症状,最后只能完全仰赖他人照护,而丧失记忆是失智症最常见的症状。

疾病疗法

【特约专栏】盛晓峰.良性神经鞘瘤.切除后少有复发

小芬,22岁,来自东马在新加坡工作的护士小姐,罹患腰椎硬膜外髓肿瘤。

像小芬这个年龄的女生都无忧无虑吧,虽然从小到大都瘦不下去,老爱自嘲“肥妹仔”,但她其实没有对自己的体型太在意,每天嘻嘻哈哈,朋友都说她是“大笑姑婆”。

三四个月前,她和朋友逛街时突然两脚一软,坐跌在地上,朋友吓了一跳,还没回过神来,小芬已经从地上弹跳起来,拉着朋友笑得满脸通红。当时小芬只知道是自己走路不带眼睛,不小心跌倒,并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后来,类似的无缘无故跌倒事件频频发生,双脚越来越不听使唤,上下楼梯倍感吃力,晚上睡觉时偶尔还有冷冷痲痲刺刺的感觉,小芬才知道大事不妙。

说起来,双脚不太灵活这件事已经困扰小芬一两年了,只是她一直以为自己胖,行动迟缓所致。她回想自己在小学毕业那年,也曾经一度不能和同学一起跑跑跳跳,大家都笑她太胖跑不动,她扁扁嘴,难过了一会,但很快就把不快抛到九霄云外。

小芬向好友申诉双脚不便之后,好友也发现她的左脚有异,不能像正常人一样提起脚根开步走。

成人健康

【特约专栏】吴奕品.看医生不能不知道的事

看医生前似乎有着道不尽的千言万语想向医生倾诉,可在见到医生时却张口结舌。一直以来医生给予大众的刻板印象就是不苟言笑,也难怪病人都不敢多问些什么。一些医生沉默寡言,见病人没主动发问,以为病人都了解了,也就没特别多做解释。结果病人回家后才惊觉对自己的病情一知半解,懊恼着怎么好像没看医生一样?看似小事一桩,却足以演变成误会的开始,铸成医病关系的裂痕。

看医生也是一门学问,是沟通艺术,医学知识与人文伦理的结合体。这涉及了“医”与“病”之间在同理上与知识上的相互认知。要让两个不同背景互不相识的个体在第一次见面时,便在认知上取得共识绝非易事。这也是“沟通技能”在医学院是其中一门必修课的原因。即便如此,我仍然得承认,并非所有医者都将所学的这门极为重要的技能化为实践。当然,这不是医者单方面的问题,沟通毕竟是双方的互动,单方面一厢情愿的唱起独角戏,终将无法达至高素质有成效的看诊。

看医生是再普遍不过的事,对于自己在踏入诊所看医生之前,所应该要知道的事又了解多少呢?又有多少人清楚自己在看医生时,该有的权益及必须知道的事?比较遗憾的是大马民众普遍上在这一块相当的欠缺敏锐度。在问诊过程中,面对病人一问三不知的窘境,有时连自己病了多久也回答不出,叫医者们情何以堪?又如何能真正帮助病人?

疾病疗法

担心之后不能走,膝盖损伤该不该动手术好?

很多人对施膝盖手术有个错误观念,认为手术后就无法站立和走路,甚至要一辈子坐轮椅。其实,出现这些风险的机率是很低的。超过98%的病人都可以含笑离开医院!

555
希瓦(Siva Ariaretnam)创伤外科顾问兼国际训练关节联合重建专家


林玉娇/67岁/来自沙巴斗湖

我是一个静不下来的人,每天除了做家务,还得打理果园,且常出国旅游。2006年,我感觉膝盖疼痛,医生说是膝盖损伤了,需要做进一步治疗。但我听朋友说动手术后,就要坐轮椅,听到一系列不好的消息,我就宁愿不动手术了。

成人健康

6月14日世界献血人日·常见捐血3迷思

迷思1:捐血有助减肥?

许多人认为捐血可刺激身体消耗卡路里以制造新血,促进血液的新陈代谢,有助于减重。但是医学文献找不到相关证据证明这说法。若要达到减肥成效,捐血之余,还是要维持均衡饮食,以及适当运动。

医生指出,定期捐血人的血清铁蛋白较低,胰岛素敏感性会提高,对碳水化合物消化较快,应该有助于体重的控制。

迷思2:放血可预防中风?

美国耶鲁大学曾以55至75岁为研究对象,捐血者的体内铁蛋白降低,血液中脂质被氧化的数量和体内自由基也相应减少,从而减少附着在血管壁上的沉积物,可降低心肌梗塞及中风的发病率。

不过,民间疗法常见的手指放血,每次放血不超过10c.c.,与常见捐血每次抽血250至500c.c.的情况不同,无法降低血液中铁蛋白量。

医生表示,若想透过捐血降低中风和心肌梗塞的风险,除了良好的饮食和运动习惯,应养成定期捐血的习惯。

Subscribe to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