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专栏】盛晓峰.放射性坏死囊性变化.只要排水和减压即可
方女士,51岁,左脑长了一颗水瘤,疑是20年前的脑部电子刀手术后遗症。
方女士进来时神色慌张,同行的友人不断轻拍她的手背,要她放轻松,但也安抚不了她的情绪。问诊时,方女士更显得焦虑,张着口咿咿呀呀,却是答非所问,只好由友人代替回答。她的朋友告诉我说,方女士的情况已经维持了一个月,不是词不达意,就是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回答一道简单的问题。
方女士之前不是这样的,她不但可以正常说话沟通,还能用手机发送短讯,打字的速度不输年轻人。
来见我之前,方女士到马六甲中央医院做了磁力共振扫描,被告知左脑长了一颗水瘤,压制大脑里操控语言神经的部份,以至影响语言表达能力。
再追问下去,又发现方女士20年前曾经在邻国动过电子刀手术,切除脑部畸形血管瘤。我读了当年的医药报告,发现她在术后几年有定时回去医院做追踪检查,之后就没有再回去了。
细看方女士的扫描图,我发现水瘤旁有一亮点,应该就是当年电子刀留下的痕迹。我心里有数──方女士的水瘤极可能是放射治疗的副作用,20年前的电子刀技术还不发达,下刀不够精确,往往有殃及正常脑细胞的可能性,若干年后出现后遗症,轻则脑水肿,造成水瘤,重则严重突变形成恶性脑瘤。